《人民日报》文章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背景下,AI幻觉问题带来的挑战与应对。文章指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49亿,用户增长的同时,AI幻觉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强调了辩证看待AI发展、防范弊端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部门、大模型厂商及用户的应对措施。文章呼吁提高AI素养,理性使用AI工具,从而推动AI技术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助力智慧时代发展。
🤔 AI幻觉问题的出现:随着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AI幻觉问题也日益凸显,增加了潜在风险。
💡 应对AI幻觉的措施:相关部门加大对违规AI产品的处置力度,推动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加速落地;大模型厂商积极行动,如文心大模型利用检索信息提升内容质量,通义大模型通过“红蓝对抗”机制提升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
🧑🏫 用户提升AI素养:广大用户需要加快提升AI素养,学会“智慧”地运用“智慧工具”,既要借助大模型破除思维定式、启发创新思路,又要提高自身有效获取、理解、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 AI发展的积极意义:应对AI幻觉等问题挑战的过程,促使人们思考改进工作方法,也为AI不断进化提供了源动力,激发新技术的正向价值,让AI更好融入生产生活、赋能千行百业。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有报告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用户规模快速增长,AI幻觉潜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发展尚未定型的新事物,要保持开放心态,辩证看待其利与弊,在有效防范弊端的同时,给予足够空间使之朝好的方向成长。短时间内,AI幻觉问题难以被解决。各方都在努力降低其负面影响,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违规AI产品的处置力度,推动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加速落地。一些大模型厂商在积极行动,比如文心大模型利用检索到的信息来指导文本或答案的生成,提高了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通义大模型加强训练语料管理,通过“红蓝对抗”机制提升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对广大用户而言,则要加快提升AI素养,学会“智慧”地运用“智慧工具”,既借助大模型破除思维定式、启发创新思路,又提高自身有效获取、理解、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应对AI幻觉等问题挑战的过程,既促使人们思考改进工作方法,也为AI不断进化提供了源动力。激发新技术的正向价值,让AI更好融入生产生活、赋能千行百业,我们迈向智慧时代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当、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