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01日 03:02
[国 际] 科学家造出首个自发光生物传感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量子效应原理,成功研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光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这项创新为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该传感器通过电子隧穿过程释放光子,并利用光子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实现了高度灵敏、实时的检测效果。这项技术简化了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使其更易于应用于便携式检测设备和资源有限的地区,有望推动新一代微型化、高性能生物检测设备的发展。

💡光学生物传感器通常依赖光波作为探针检测生物分子,在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以及环境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科学家们致力于将光波聚焦到纳米尺度。

✨EPFL科学家提出利用量子现象——非弹性电子隧穿,实现了无需外部光源的生物检测。该量子效应指的是电子像波动一样穿过一个极薄的绝缘层,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光子。

🔬该传感器由一层极薄的氧化铝绝缘层和超薄金层构成。当电子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穿过氧化铝屏障到达金层时,它们的部分能量会激发被称为“等离激元”的集体电子振荡,进而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的强度和光谱特性会随着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特定生物分子而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这种检测高度灵敏、实时且无需标记,为家庭健康监测、偏远地区疾病筛查和环境污染物快速识别提供了新的可能。

利用量子效应原理

    科技日报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学家利用量子效应原理,首次开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光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为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扫清了一大障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光学生物传感器通常依赖光波作为探针来检测生物分子,在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以及环境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能将光波聚焦到纳米尺度——例如小到足以探测蛋白质或氨基酸,那么这类传感器的灵敏度将大幅提升。目前,科学家通过在芯片表面构造纳米光子结构,可以将光“压缩”至极小空间,从而增强检测能力。然而,这种纳米光子传感器需要复杂的外部光学设备来提供探测光源,限制了其在便携式检测设备和现场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为此,EPFL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利用量子现象——非弹性电子隧穿,实现了无需外部光源的生物检测。这一量子效应指的是电子像波动一样穿过一个极薄的绝缘层,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光子。虽然这种过程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但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光发射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该结构由一层极薄的氧化铝绝缘层和超薄金层组成。当电子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穿过氧化铝屏障到达金层时,它们的部分能量会激发被称为“等离激元”的集体电子振荡,进而产生光子。这些光子的强度和光谱特性会随着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特定生物分子而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这种检测高度灵敏、实时且无需标记。

    这项突破性成果不仅简化了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也为其在资源有限地区或需要便携设备的应用中开辟了新的可能,如家庭健康监测、偏远地区疾病筛查和环境污染物快速识别等。未来,这种基于量子物理机制的无光源生物传感技术,有望推动新一代微型化、高性能生物检测设备的发展。

【总编辑圈点】

    用光学生物传感器做探测,就像在黑夜里找东西,必须打开手电筒,才能锁定目标分子。因为探测灵敏度高,其配套的光源设备也就非常复杂,限制了这类传感器的使用。此次,科研人员利用量子效应,开发出了一种自带“手电筒”的传感器。特殊的结构设计让这类传感器能够自己产生光子,光子碰到目标生物分子后,其强度和特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实时检测。摆脱复杂外部光源后,生物传感器能小型化,或可催生新一代智能检测设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量子效应 生物传感器 光学生物传感 医疗诊断 环境监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