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前天 08:54
现在做原生AI产品,产品经理会面临至少下面5个问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AI产品经理在2025年可能面临的三大限制,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文章指出,Native AI产品在产品设计、技术架构和资源投入方面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包括突破传统的产品设计框架限制、技术架构的转变以及老板的资源投入。此外,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对大厂内卷文化的适应也是关键因素。文章强调,只有克服这些限制,AI产品经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Native AI产品在产品设计框架上需要革新,实现从底层交互到功能模块的全面AI化。这意味着产品的输入和交互应更多地依赖AI生成,而非固定的功能模块,例如利用多模态数据(如摄像头、麦克风、地理位置)进行交互。

💾 Native AI产品需要升级技术架构,核心在于将数据库全面转化为向量数据库。这一转变要求产品经理重新思考数据库的调用方式、数据安全性等,并可能需要匹配新的研发工种。同时,还要考虑GPU、电源、功耗等问题,以适应向量数据库带来的算力需求。

💰 资源投入是关键,Native AI产品的研发通常需要新建独立的产品形态,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较低的开发门槛。产品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并向老板提供清晰的预期,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

📚 团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AI产品经理需要确保团队成员积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AI技术,如付费AI模型和先进的开发环境。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AI产品的研发效率和质量。

🏢 适应大厂文化。在大厂中,末位淘汰和内卷文化普遍存在。AI产品经理需要适应这种文化,并鼓励团队成员主动学习和提升,以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同时,也要关注团队的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随着2025年的时间推进,我身边很多人投入做AI产品的产品经理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跟他们沟通后,我发现主要就3点限制,如果你也打算做AI产品,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至少在产品定位上,你可以更好的决定是做native AI还是AI+产品。

AI的产品两种技术实现形式

AI产品的AI能力源于AI模型与硬件算力,现在做AI产品大概就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调用API的形式,第二类就是部署AI模型。

显然做Native的AI产品,在AI能力上是API还是部署AI模型都可以,但是有一个限制就是Native AI产品的功能入口与交互是整个产品框架的底层机制,而传统的AI产品则只是是有部分AI功能,其他的功能模块底层仍然还是沿用以往的业务框架。

上面这篇文章也提到了,native的AI产品数据接口一定会来自全量的向量数据库加普通数据库,这就导致AI产品的必然会有3个限制,要做Native AI的产品首先要打破3个限制

1.原有产品设计框架限制突破

相比于普通产品,native的产品原则上只要是产品所有的交互、输入数据,都可以用AI进行访问,并且还能够调用给其他AI功能。

比如现在这里看到的Siri提供了本地化AI调用能力,开发者调用后就可以与操作系统接入了,支持多模态AI的输入,比如语音、文本与视频信号。

从功能上就要避免用户传统的输入,比如用户的输入框、功能选项等,都是来自于AI生成的,而不是固定的功能模块。

比如Kimi这款AI产品的对话,下面的“你可能想搜索”,其实就是来自于prompt提示工程完成的上下文语句检索所生成的问题,而不是用户过往数据的推荐系统

AI产品要做到用户的交互框架就是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地理位置等这些多维度数据,而不是还要用户键盘打字输入或者语音输入文字。

2.原有产品技术架构的限制突破

Native AI的产品,在数据库上全面更新为向量数据库,通过embedding的模型,将其数据库中的文本数据、图片、视频等都可能够转为AI大模型的非关系性的向量数据库。

这些转变就导致了产品技术架构的变化,最基础的来说向量数据库需要调用API或者本地化部署AI,而这对开发有新的要求,如何构建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数据调用方式,以及数据安全性等,都需要技术团队重新思考,甚至是匹配新的研发工种。

以前的系统安全策略由于是传统数据库,依靠CPU运算即可,是没有考虑到GPU、电源、功耗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随着向量数据库带来的算力要求,都要一同考虑。

3.老板舍得资源投入新产品线

native AI的产品研发最快速的方式,是为他新建单独的一个产品形态,从产品经理角度来说,推翻重做以前的产品,就是做产品设计最简单的方式。

通过新拉一个项目,让产品有更加的自由度以及较低的开发门槛。

同时,要有好的一个产品立项预期,产品经理做好产品研发计划与项目立项外,给老板一个预期,而老板舍得在预期内投入资源。

比如我就见过不少做AI产品创业的团队,就是短时间没有做出来,或者商业化没有闭环, 最后产品都被裁员掉了,因为超出老板预期了,而他们熬夜做的996就只能变成冷冰冰的工资。

4.AI产品的研发团队愿意跟进学习

还有一点最大的冲击就是学习压力,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现在几乎有60%以上的产品经理还没接触过CHATGPT O3这些付费模型。

如果你的团队,几乎都没有用过付费AI模型,甚至是现在开发还是在用传统IDE环境来完成,而不是用cursor、以及Claude等IED开发环境。

让这样的同事来学习AI,跟你做AI产品研发,成本肯定就会大大提高。并且很多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习惯,除非老板要求或者真的被逼无奈,很多人实际上是叫不动了。

而做AI产品也是一样,你如果在一个传统做ERP的企业做AI产品,是非常有推动难度的,至少我认识几个现在AR眼镜制造业的公司,由于公司基因是传统电脑制造商,在做AI产品就非常吃力。

更别提产品设计与AI产品研发推进了,可能在方案立项就被否掉了。能够做的AI工作越少越好,私有化部署不存在的。

5.大厂可怕的内卷还开心的文化

很多互联网大厂一定要是实现末位淘汰机制以及人员血液变化,因为没有流动的人群就导致工作战斗力就不强,老板保持公司战斗力来说,就会必要推出淘汰、开除的这些淘汰考核机制。

比如曾经腾讯的8点下班麦当劳卷、以及免费班车等,就活生生的让一个员工可以自愿加班到12点....几乎所有的大厂都有这些加班阶梯福利。

必须佩服这些大厂的人员管理机制,甚至是能够自下而上的驱动人员要有主动学习,从现在来看,如果我是老板,员工能够在内部贴吧里分享公司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且分享自己在公司的工作文化提升与心得,从而传播了公司的自己规章与文化,我是非常开心的。

从公司的人文文化以及情怀建设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至少我所在的公司与团队很难培养出员工自愿加班的,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准点加班走是标配,很多人都提前走。

去花自己下班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尤其是在AI产品研发中,是产品经理要突破的一大限制,相较于其他的技术需求,AI的全新技术知识对于团队的要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ID:Kevingbsjddd),作者:Kevin那些事儿,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产品 产品经理 技术挑战 团队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