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12日
横构图是对竖屏时代的反抗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横构图与竖构图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摄影术诞生之初就存在。横构图以其符合人类视觉习惯、更具叙事感和临场感而被广泛应用,并在电影、电视等领域成为主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屏幕的竖屏化以及社交媒体的流行,竖构图逐渐占据优势,以其更具冲击力、更适合主题突出、细节丰富的画面,成为当下内容创作的新趋势。本文回顾了横竖构图的历史演变,并分析了两种构图方式的优劣,最终得出结论:横竖构图各有优劣,关键在于内容质量,只有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才能真正触动人心。

🤔 横构图的优势:符合人类视觉习惯,更具叙事感和临场感。 从人类的视觉系统来看,水平视线范围比垂直视线范围更广,横构图更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沉浸感。同时,横构图可以保留更多的水平画面,交代更丰富的信息,带来强烈的叙事感与临场感,将你一把拉进照片里,目睹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这使得横构图在电影、电视等领域成为主流,并被视为高质量、大成本、经典的象征。

🤔 竖构图的优势:更具冲击力,更适合主题突出、细节丰富的画面。 竖构图则更像人类眼睛的聚焦区域,可以观察到这个区域内微小的细节,更适合主题突出、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画面,带来强烈冲击和情绪感染,或是以单张照片表达艺术理念的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屏幕的竖屏化以及社交媒体的流行,竖构图逐渐占据优势,成为当下内容创作的新趋势。

🤔 结论:横竖构图各有优劣,关键在于内容质量。 无论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最终决定作品好坏的还是内容质量。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才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中,真正触动人心。

🤔 关于横竖构图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视觉叙事的时代之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横竖构图的优劣并非绝对,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场景来选择。最终,好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竖构图的流行并不意味着横构图就过时了。横构图依然在电影、电视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一些场景下依然是最佳的选择。横竖构图的争论,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视觉语言的碰撞,它们各有优劣,也各有适用场景。

🤔 对于创作者来说,了解横竖构图的优劣,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 对于观众来说,不要被横竖构图的争论所迷惑,更应该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

🤔 未来,横竖构图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内容本身的质量和创意。

🤔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脱颖而出。

🤔 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无论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都能够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视觉体验和更深刻的思考。

🤔 横竖构图之争,本质上是关于视觉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符合时代审美的视觉作品。

🤔 横竖构图之争,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以及人们对视觉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 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无论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都能够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视觉体验和更深刻的思考。

🤔 横竖构图的争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视觉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体现。

🤔 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无论是横构图还是竖构图,都能够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视觉体验和更深刻的思考。

前不久,有个话题登上了小红书热榜第一:

横构图是对竖屏时代的反抗。

进入话题浏览,最高赞的帖子收获了 2.9 万赞,所有帖子都使用横向构图拍摄照片。

图片来自 小红书 

几乎每个帖子下面,都能看到批评竖构图的言论,在这个话题里,竖构图已然成为「大反派」角色。

长久以来,横竖构图一直各有自己的簇拥者,在横构图浩大的声势下,竖构图的反抗也逐年变强,「竖屏电影节(Vertical Film Festival)」与 2018 年的电影《Searching》的出现,为这场争论加了一把柴。

2014年 第一届竖屏电影节(Vertical Film Festival) 

多年的你来我往下,争论愈演愈烈,最终两者以如此对抗的姿态站在互联网的聚光灯下,进行一场「手心手背」的辩论。

01 争议所在,要从构图的前世今生说起

19 世纪前中叶,日光蚀刻法和银板摄影法先后发明,摄影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日光蚀刻法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 

由于摄影术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技术尚未成熟,且此时的摄影媒介成本高昂,需要在铜板上镀上一层薄银,等待曝光后再使用水印蒸汽进行显影,只有少数贵族能负担这样「奢侈」的服务,多数用于拍摄自己或家人的肖像,所以还没有出现统一的规格,一切根据购买服务者的需求来调整尺寸。

在这一时期,横构图的全家福和竖构图的单/双人肖像,都是常见的选择。

第一张照片出现后的近一百年,摄影被很多人看作美术的延伸。

彼时,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先后引领美术界风潮,风景画的地位与数量急剧提升,许多美术家在作画时会用摄影术作为辅助,比如印象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马奈就从摄影术中得到启发,在绘画中尝试记录瞬间的动态感和即时性。

《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 

而风景画纪录的建筑、自然等内容,更多是在横向空间中铺开,纵向空间就算有元素,也相较于横向丰富度低得多,所以那时候的风景画大多数选用的是横幅纸张创作,与之对应的,起辅助作用的摄影术在运用中也更多地采用了横构图。

印象派代表作 《印象·日出》 克劳德·莫奈 

由于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的经典度实在太高,随后的百年又过于漫长,摄影术在风景画强势的年代里蓬勃生长,最后蜕变为摄影艺术,去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难免对横构图产生更深的印象。

另一边,在 19 世纪末,摄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技术上来说,已经产生了多次进步,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静态影像的记录,于是可以拍摄连续画面的摄影机逐步出现并成熟,标志着现代电影产业的开端,电影开始正式成为大众娱乐的关键活动;

随着电影市场的愈演愈烈,电影胶片也出现了许多尺寸,但在横竖构图的选择上,所有的摄影机、放映机制造商以及导演都选择了横构图幅,并逐渐成为传统影视制作基本原则的一部分。

早期的连续胶片摄影 电影的雏形 图片来自 @Kodak 

这并不是一拍脑门儿做出的决定,一个原因是,人类的视觉系统是称呈水平分布在面部,这使得人的水平视线范围达到了 200 度左右,而垂直视线范围只有 135 度,这样的视线差足以填充更多的视觉信息。

人类视线示意图 图片来自 面包板 @云深之无迹 

不管是放大还是拉远视角,小到人类的主要活动、空间变化,大到环境的建设与城市扩张,都是在水平方向更加丰富,选择横构图的媒介,更符合商业上物尽其用的规则。

而基于这个原则发展了近百年的电影市场产出了无数经典的作品,每一部著作的出现,都是在为横构图这一选择「背书」,至此,横构图彻底与高质量、大成本、经典等词语挂钩。

在电影行业繁荣的时代之后,电视与荧幕技术开始成熟,制作媒介与观看媒介在历史上首次产生分离,从「拍摄胶片-放映胶片」变为了「拍摄胶片-电视机放映」。

在之后的百年里,媒介又出现多次变化,但总是交替进行,导致影像的制作流程得到相对完整的继承,而非全部推到重新定义,许多重要的行业规则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包括横竖构图。

真正的变革者,出现在千禧年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个人移动设备产生质变,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手机观看影像的频率开始远远高于传统媒介,使用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手机是握在手中随时使用的移动终端,为了保证握持,对宽度有严格限制,想要增加显示面积只能纵向加长,于是可用的观影面积随之愈发狭长——还记得乔布斯怎么让 iPhone 的屏幕比诺基亚和黑莓手机更大的吗?把屏幕下方的键盘砍掉就好了。

手机进化史 

随着 iPhone 的成功,手机屏幕也从横版变成竖版,更大的屏幕带来了更大的内容展示面积,紧跟着 Instagram 与 Snapchat 的流行,围绕手机屏幕的创作者发现,无论是从观看体验还是传播效率上,横构图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强势,竖构图反而后来居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创作竖构图内容。

早期 iPhone 浏览图片 - Instagram - 抖音 

至此,昔年的优先级在这一刻出现了逆转。

02 横竖构图无优劣,但所有人都渴望好内容

人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门槛更低的体验目标,这是天性,而电影相较于摄影,在受众面上有天然的优势,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摄影给出的答案被忽视了。

在摄影艺术地位确立以后,许多经典的摄影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产生过无数的争论与理念冲突,在争论中创造,在创造中争论,贡献了无数经典之作,为摄影撰写了一篇连绵不断的编年史。

在这部编年史里,竖构图的传世之作从没有处于弱势过。

1945 年 8 月 14 日,轴心国阵营最后剩余的主要交战国日本接受同盟国发出的《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向美利坚合众国国民传达,大战结束的消息令大众在时代广场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

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在这里拍下了世界瞩目的《胜利之吻》,组成这个画面的一切元素:主人公、周围的群众,无不传递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成为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被转载次数最多的照片之一,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象征。

《胜利之吻》 

1984 年底,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难民营里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位 12 岁的女孩,刚刚目睹父母在轰炸中身亡。

《阿富汗少女》 史蒂夫·麦凯瑞 

《美国摄影》杂志总编戴维·斯科诺尔在评论阿富汗女孩眼神时说:

那感觉有点像是蒙娜丽莎。你无法一下子读懂她目光中的深意。她害怕吗?愤怒吗?绝望吗?还是对自己的美丽非常自信?每次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你读出的意思绝对不一样。任何一张能永世流传的照片都应该是这样!

1985 年 6 月,《国家地理》杂志将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极大程度推动了各国民众对 20 世纪 80 年代阿富汗冲突和难民局势的关注。

所以只要作品内容质量足够高,无论横竖构图传递的力量同样有力,两者唯一的区别,只是适用的题材不同。

横构图刚好是人类视线的泛焦范围,更具视觉舒适感;并且能保留更多的水平画面,交代足够丰富的信息,从而带来强烈的叙事感与临场感,将你一把拉进照片里,目睹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评论来自 小红书 @白日梦想客 

而竖构图则像人类眼睛的聚焦区域,人类可以观察到这个区域内微小的细节,更适合主题突出、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画面,带来强烈冲击和情绪感染,或是以单张照片表达艺术理念的形式。

两种构图各司其职,成为摄影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类是社会型动物,渴求从别处寻找触动、共鸣与启示,是我们刻在基因里对抗孤独的本能,这种需求驱使着人们去创作和分享,一个高质量的作品,无论采用何种构图方式,都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才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中,真正触动人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周奕旨 肖钦鹏,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横构图 竖构图 摄影 电影 视觉语言 内容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