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22:08 广东
科技有时候不是让世界更快,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跟上。
▲ TECH4ALL数字包容展馆内,用户正佩戴眼罩体验”小艺看世界”功能。
👂 科技通过创新,例如AI字幕和手语客服,帮助听障人士克服沟通障碍,融入社会生活。华为手语客服一年内接听超过2万通电话,解决了听障人士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对用户主体地位的尊重。
♿️ 科技赋能肢体障碍人士,例如轮椅计步功能,让他们的生活更便捷、社交更丰富。华为推出的活力三环轮椅模式,通过智能手表监测轮椅划行次数等,满足了轮椅使用者的需求,提升了生活质量。
👁️🗨️ 华为持续关注用户需求,通过“小艺看世界”等功能,帮助视障人士“看”世界。AI大模型融入视障人群的生活,让科技成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并促进社会理解的加深。
2025-06-26 22:08 广东
科技有时候不是让世界更快,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跟上。
▲ TECH4ALL数字包容展馆内,用户正佩戴眼罩体验”小艺看世界”功能。
文|阮白卿
“蝉鸣是什么声音?”
访谈刚开始,摄影师提出把阳台门关上,因为外面的蝉鸣声音太大。高焱霞反问出这样的问题。
大概只有这样的时刻,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个女孩的不同。高焱霞是听障者,7岁时因病失去一侧听力,只有在佩戴助听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外界的动静。但在无声世界的另一面,高焱霞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舞台,接受潮涌般的鲜花和掌声。20年前,春晚的一段出神入化的舞蹈《千手观音》震撼了全国观众,今天,这支舞蹈已经传承到第四代,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了十年的高焱霞,是最年轻的领舞。
来自外界的声音并没有被完全阻隔。在音乐和鼓点激起的震动中,高焱霞与周遭产生了紧密的连接。而更多像她一样的障碍人士也在纷纷“走出来”,无障碍地融入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
1
无论再看《千手观音》多少次,人们仍然会惊叹于舞者的整齐——21位听不到音乐的女孩,竟能精准地踏上同样的节拍,可想而知,背后是数以千计的练习。
团队里每个人听障程度都有差别,有些人戴助听器,有些人没有助听器,还有人戴耳蜗,导致每个舞者对声音的感受都不一样。刚开始排练时,哪怕音乐声放到最大,还是有人听不到,老师就带着她们去摸音响感受音乐的振动。于是,节奏就这么一遍遍地被她们用手“听”了出来。
▲ 湖畔会谈过程中,高焱霞(左)认真聆听手语服务工程师赵迦楠发言。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通过振动来感受的。高焱霞睡觉时不会戴助听器,早上的闹钟,就靠运动手环把自己“震”起来,每天的待办事项也被她“灌”进手环,手机的消息和来电,同样是靠振动提醒。这些电子产品,几乎是24小时不离身地替她管理着生活中的种种微小细节。
科技,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帮助她度过了生活中的“危机”时刻。那是四五年前,人们还在戴口罩出门,习惯于读唇语的高焱霞立刻感到“什么都听不到了”。有一次在地铁站,助听器突然没电,高焱霞站在站台上顿时感到慌乱不安,“一下子有点懵,找不到方向。”
好在当时华为手机已经有了AI字幕功能。高焱霞找到工作人员求助,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一行行跳出来,她由衷感到温暖。“我也没想到,可以不用打字就跟别人沟通得很顺畅。”
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里,科技为高焱霞轻轻推开了一扇门,让她可以畅通无阻地走向远方。今天,无障碍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迭代,尝试深入到障碍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上了年纪的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本来就很难,老年障碍者更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高焱霞在西安市聋协实习时,曾花了好久才教会老人们“那个能‘听见’说话的功能”怎么用,她当时想,AI字幕这么好用的功能,如果有人能用手语给所有人都讲解一遍就好了。
▲ TECH4ALL数字包容展馆内,高焱霞(中)正在体验小艺声音修复功能。
科技并没有把老人们抛在身后。最近高焱霞发现,自己可以在手机上视频连线华为的手语客服,只需要“比划”,就能把诸如“这个按钮点不出来”“那个功能是干嘛的”之类的问题解释明白。“这对很多老人来说,是特别踏实的一件事,”高焱霞说,“终于有人看得懂我们的语言,也能用我们的语言一步一步教会我们。”
在过去一年里,华为手语客服已经接到了超过2万通电话,屏幕背后是来自全国各个角落的听障人士,他们在自己群体的“第一语言”中,得到了便捷的帮助和支持——不是把障碍者强行拉入健全人的语言环境,而是去尊重听障人士作为用户的主体地位。
这正是无障碍技术真正可以称为“无障碍”的内核,无论年轻人或老人,无论身在何处,科技需要帮助每个人都融入世界变化的节奏,如同《千手观音》最初的排练,是耐心等待每位舞者从音响的振动中渐渐熟悉节拍。“科技有的时候不是让这个世界更快,”高焱霞说,“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跟上。”
2
与高焱霞一样前来参加华为2025年开发者大会“湖畔对谈”的杜鹏,行程安排得相当忙碌。在来东莞一周前,他原计划在海口的无障碍环境认证工作因台风而推延,而下一周他将奔赴重庆,很难想象这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的工作节奏。
杜鹏的人生转折点在青春正盛的大四,由于突发疾病而导致脊髓损伤,此后他的人生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
杜鹏也曾一蹶不振,他足有5年没有踏出家门一步,但最终还是振作起来,“走了出去”。此后,“帮助更多人走出去”成为他的事业锚点。2014年,杜鹏和同伴花了近两年时间,全面调研北京地铁17条线路、318座车站的无障碍设施,编制成一本《北京无障碍出行手册·地铁篇》,成为众多障碍人士公共出行的指南。
从障碍人士到为群体权益奔走呼吁的志愿者,角色转变的背后是心态的蜕变。“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来帮助自己,那只能被动等待别人来关怀我们了,”杜鹏说,那并不是他乐见的结果,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到无障碍社会的建设中,“希望更多障碍人主动走出来,做更多帮助自己的事。”
早年间,无障碍尚属冷门课题,但随着大众认知的提升,杜鹏发现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经日益完善,他和妻子都乘轮椅出行,工作日挤地铁上下班,周末出门吃饭看电影,“一切和其他人没什么太大区别。”2020年,杜鹏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特聘无障碍体验员,在一个个台阶、门槛、斜坡的细节上较真。今天,无障碍设施不再是社会的“附加分”,而是“必答题”。
无障碍技术在这个课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智能电子设备其实早已深入杜鹏的生活,不过他捧着手机的时候并不多。“滑轮椅的时候要停下来掏出手机操作很繁琐,开轮椅车头的时候接电话,低头的短短几秒钟也很危险。现在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接听电话,打开听歌、导航之类App,就很方便。”
▲ 华为穿戴规划经理牛力扬(左)正在向杜鹏(右)介绍活力三环轮椅模式demo。
智能手表也为日常提供了不少便捷,集成了NFC功能之后,杜鹏再过地铁闸机、坐电梯刷楼层,只需抬手就可以。即便是出差,智能手表也时时刻刻替他“盯”着行程:“手表会不断提醒我,你的航班开始值机了,你的登机口在什么位置,隔几分钟就提醒我一下,怕我耽误了。这对于视障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功能。”
杜鹏曾认识很多脊髓损伤的病友,他们不仅失去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还常年伴有压疮、二便失禁等并发症,甚至有人因压疮而患上血液系统疾病,最终去世。要治疗压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压,但很多人在没有专业护理人员提醒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
“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定时提醒翻身、喝水、排尿,将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担任照护者的家人也是很大的帮助。”
▲ 湖畔会谈中,杜鹏(左)向华为终端BG CEO何刚送上礼物。
每天划着轮椅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杜鹏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跟健全人相差无几,不过当看到别人的运动步数时,他会觉得好奇,“我一天到底走了多少步——如果能换算的话?”杜鹏心心念念了很久,希望华为手表能开发一个把轮椅划行次数换算成里程的功能,“最好名字或头像前面还有个小小的轮椅。”“我也想在朋友圈晒步数。”杜鹏说。那不单是数字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社交,是与周围的朋友们增加了生活的交叉点,也与世界建立了更深的连接。
与杜鹏过去对城市建设无障碍设施的许多呼吁一样,他对“划轮椅计步数”的期待也已变成现实。2024年,华为启动了活力三环轮椅模式的规划和算法预演。在今年的“湖畔对谈”中展示的活力三环轮椅模式的Demo版本,为杜鹏带来了新的期待。活力三环轮椅模式可以通过手表上的传感器加算法,精准地检测每天用户推动轮椅的次数,同时记录每天身体的活动情况、活动热量、锻炼时长以及活动小时数。当然,这是回应全国968万轮椅用户的共同呼声。
▲ TECH4ALL数字包容展馆内,活力三环轮椅模式demo的相关画面展示。
杜鹏,这位从事无障碍工作十年的实践者,对华为的科技理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无障碍技术的起跑点,是帮助障碍人士更好地“生存”,但科技奔跑的方向,是尊重并支撑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成长,实现他们更高层次的情感与社交追求,达到真正的“没有障碍”。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多适用于不同障别群体的无障碍产品问世,身边的无障碍环境也会越来越完善。这不仅会显著提升障碍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将真正实现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加友好的社会。”
3
“在湖边想到涟漪效应。”
在连续举办了四年的2025湖畔对谈中,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障碍人士、技术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华为终端BG CEO何刚提到了这个概念。各界人士和用户对于无障碍技术的理解和关注,像石子在水面激起的涟漪,“会帮助我们在日后的工作、研发、产品规划、理解消费者和障碍人士各方面的痛点上,多往前走一点。”何刚说,“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让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 湖畔会谈参会人员大合照。
用户永远是涟漪的圆心。华为在开发无障碍功能之初,就请来不少听障和视障消费者,倾听他们对手机的意见,学习和理解用户的需求。每一次倾听、每一个反馈、每一场湖畔对谈,都是用户投向水面的石子,激荡起的波纹,让开发者看清科技前进的方向。过去三年里,在无数视障人士的“督促”下,科技成为他们的眼睛,打开了浏览世界的窗口。
涟漪所至,是理解的加深,是产品的进化,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技术悄悄拉近。应用户的诉求,华为在业内首创了小艺声音修复功能,令听障者的语言变成更易懂的文字,搭建起顺畅沟通的桥梁。有听障人士表示,在家不常佩戴助听器,万一孩子摔倒、发生火警很难听到,于是华为又创新推出环境音识别功能,提醒听障者婴儿在啼哭、响起了门铃或警报。今天,不断创新成长的“小艺看世界”正在努力成为视障用户的“眼睛+耳朵”。借助新发布的华为Pura 80 Pro,天津市红桥区盲协主席殷楠先一步体验了小艺看世界。“坐电梯时,它可以告诉我到了几楼;回到家里,它可以认出冰箱哪层有玉米、哪层有卷心菜,甚至告诉我是否新鲜;外出旅游的时候,它告诉我风景在哪儿,哪里适合拍照打卡。”科技令障碍人群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更细分的场景,正是AI大模型融入了视障人群的真实生活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 小艺产品经理张伟楠正在演示“小艺看世界”功能。
无论帮助失去光明的人们重新“看世界”,还是以全新的计步方式度量轮椅碾过的路途,华为无障碍技术始终在追寻用户的声音,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每一个人。“科技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何刚说,“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科技的红利。真正的无障碍,就是让科技走入生活,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活点点滴滴的进步。”
华为的开发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无障碍功能不是一个补丁,不是正常功能上线后晚几个版本再提供的“改造品”。“我们期待和每一个用户共同创造功能。”何刚说。这正是“涟漪效应”在技术领域的最佳诠释。“科技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是我们过去和未来持续要做的。”
(专题)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