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但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个暑假注定过得艰难。几个月以来,美国频频放出对国际学生不太友好的信号,从签证审核趋严、敏感专业收紧,到签证面试暂停预约、严查签证,一波又一波的消息引爆了留学生圈。
很多留学生原本会利用暑假,回国探亲、实习,吃上家乡饭,进行一趟普通的回家之旅。但如今却面临,“回国了还能不能进入美国继续学习”的复杂考量。
虽然近期风向又有了新的逆转:6月11日,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强调“一直欢迎中国学生” ;6月18日,美国正式恢复签证面谈预约,但同时引入“申请人需将社交媒体公开,以便进行全面审查”的新要求。这算是暂时给留学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在这“瞬息万变”的当下,多数留学生不敢冒险。我们访问了三位留美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有人经历纠结和焦虑后选择“原地蹲守保平安”,也有人因为专业安全,“有恃无恐”决定暑期回国。每个决定背后的权衡和情绪,都反映了这个夏天留学生们共同的命运。
暑假将至,但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个暑假注定过得艰难。几个月以来,美国频频放出对国际学生不太友好的信号,从签证审核趋严、敏感专业收紧,到签证面试暂停预约、严查签证,一波又一波的消息引爆了留学生圈。
很多留学生原本会利用暑假,回国探亲、实习,吃上家乡饭,进行一趟普通的回家之旅。但如今却面临,“回国了还能不能进入美国继续学习”的复杂考量。
虽然近期风向又有了新的逆转:6月11日,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强调“一直欢迎中国学生” ;6月18日,美国正式恢复签证面谈预约,但同时引入“申请人需将社交媒体公开,以便进行全面审查”的新要求。这算是暂时给留学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在这“瞬息万变”的当下,多数留学生不敢冒险。我们访问了三位留美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有人经历纠结和焦虑后选择“原地蹲守保平安”,也有人因为专业安全,“有恃无恐”决定暑期回国。每个决定背后的权衡和情绪,都反映了这个夏天留学生们共同的命运。
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在5月30日点下了“退票”按钮,把那张原定6月中从加州飞往上海的机票给退了。这个暑假,对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说,还是原地蹲守保平安。
我是加州一所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生,学校排名top30左右,已经读到第四年了。我当然明白经济学专业里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钱花了就不要惦记。但当我眼睁睁看着航空公司扣掉我几百刀的退票费时,还是觉得肉疼。只不过我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这趟回国耽误了回美,失去了F1签证(美国非移民学生签证)身份,那我的学业、身份,这几年的努力,甚至整个人生都会付诸东流。退机票浪费的几百美刀,就当是交了个“保命费”吧。
《归去来》剧照
机票在三月订好了。原本我联系上了国内一家财经机构,可以回去做暑期实习,积累点经验,以后无论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找工作,应该都算锦上添花。我的签证还在有效期,I-20(用于申请学生签证的材料之一)刚更新完,读的经济专业也不属于“敏感专业”。所以,我应该属于“安全人员”,敲定暑期实习后我马上就订了票,没有一点迟疑。
可是没想到,政策的变化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5月的最后一周,堪称留学生们的 “心梗周”:
5月23日,联邦政府突然叫停哈佛大学国际学生招生,虽然大家都知道联邦法官肯定会出手阻止禁令执行,但风向肯定是不好了。
5月28日,美国国务院突然发布“暂停全球学生签证面谈”政策,就是所有正在预约F、M、J签证的学生或访问学者,统统卡住,没法约面试。
5月29日,美国国务卿直接放话,要“积极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并加强对来自中国和香港学生的审查力度。
我虽然还持有有效签证、不需要面签,也相信这些行政令在联邦法官、校方的阻碍和对抗下,不能持续太久,但作为留学生,我的确第一次感受到“外来者”的身份危机。
其实,两年前我回过一次国,当时读博二,放春假期间家里突发急事,我临时订票赶回去在国内逗留了两周。返美堪称丝滑,海关工作人员连个多余的问题都懒得问,扫一眼I-20就放我走了。现在回头想想,那种畅通无阻的日子简直像上辈子的事。
《岁月忽已暮》剧照
现在的我,除了论文、助教工作之外,几乎一半的精力都被签证政策吸走了。每天刷新闻、盯移民局官网、留学生论坛、关注学校发给国际生的邮件、看国内的社交媒体,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动向。看到社交平台上的各种真假小道消息: “我朋友表哥签证被check了一个月还没结果!” “隔壁大学有个学生返美入关被关小黑屋了。” 我不免会代入自己,开始脑补:“完了,要是我签证被cancel了怎么办?” “不能顺利入关,我还怎么毕业?” “要是我身份断了,这几年博士我岂不是白读了?”
我的父母和同学也劝我:为了一份实习,冒这个险不划算。实在没必要拿自己辛苦了几年、即将到手的博士文凭去对赌。
暑假回国这事,原本对留学生来说就是打包行李、买张机票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如今却在这风声鹤唳的大环境下弄得人心不安,只要动了回国的念头,你就不得不为自己可能经历的风险、付出的代价做出最坏的打算。
三年前,我拿到了美国高校的博士录取通知,当时我的签证就因为专业敏感被行政审查了近三个月才过关。
中国留学生到美国读理工科博士,被行政审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的情况非常常见。原因很简单——美国担心一些专业涉及“敏感技术”,比如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微电子、生物技术等,担心技术被泄露或者用在非和平领域。一旦涉及这些领域,签证官在面试后通常不会马上批准,而是把你的申请交给相关安全机构(像国务院、FBI、CIA、国土安全部)进一步调查,确保你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几周,甚至几个月。
《人生若如初见》剧照
对大部分理工类的留学生来说,这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一般也就是审查28天左右,尤其是不涉及到高风险的专业,“放行”也比较快。但我当时被行政审查了近三个月,估计与我硕士期间曾经在国内一家科研院所做过实习有关,且我申请的专业与人工智能沾边。在等待审查期间,我几乎都要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打算了,已经着手开始联系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高校,问问他们能不能补录?甚至做好了延迟一年去留学的准备。
所幸,在开学的半个月前,我的审查通过。我买了最近的航班第一时间飞过去,生怕又出什么变故。经历过那次行政审查后,我就下定决心,毕业前老老实实留在美国读博,一定要熬到博士文凭拿到手。为此,我已经三年没回国了,这期间还遭遇了疫情封控、航班熔断。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5月26日,我收到爸妈发来的消息,把我带大的爷爷突发重病,被紧急送进了ICU。
爷爷和我的关系非同一般。我整个小学期间是在杭州爷爷奶奶那边的郊区老家长大的。当年我爸因为工作原因,调离外地,我妈是护士,经常倒班、值班没办法全力照顾我,姥姥身体也不行,需要人陪住,所以我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和照顾母亲身上。我就跟着爷爷奶奶在郊区长大。
爷爷肚子里有点墨水,做过出纳,小时候我识字,认数爷爷是启蒙老师,在郊区爬山、捉虫、摘果子的伙伴也是爷爷。一直到我读初中,我爸工作调回来,我父母才把我接回家。
《我的爷爷》剧照
因为出国读书,我已经三年没见过爷爷了,平时只能在节假日打视频的聊聊,我想着等毕业总能回去见面,却没想到,爷爷突然脑淤血入院抢救。得知消息后,我哪还顾得上什么签证、政策,火速和导师说明了情况,准备请一到两周的假,查看最快能飞回国的机票,想赶回去看爷爷一眼——说不定也是最后一面。
然而今年三月份开始,美国的风向就对国际留学生不友好了,我和导师请假时,他提醒我考虑周全,说现在形势不太好,我这个专业再想入境大概率是要在入关时被卡的。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没想到我还在纠结导师的话、机票还没定好,仅仅过了一天,美国国务院就突然发布的“暂停全球学生签证面谈”政策。我回国的心也从最初的坚定,开始动摇。
我是真心想回去见我爷爷、但生怕自己这几年的付出,因为短暂的一走了之全部付之东流。我找了导师、系里、国际学生办公室聊,问假如我被海关卡无法返校,能不能远程写论文,或者延迟毕业,甚至自己出一部分费用继续完成博士。
但他们给出的回复都很不乐观——并不是不理解我的处境,而是一方面,我这个专业确实属于“高危领域”;另一方面,最近这小半年里,美国很多好学校的研究经费都因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间接经费”比例的重新调整而被大幅削减。所谓间接经费,其实就是学校为了支持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管理、场地、水电等开销,以前这些费用 NIH 会按一定比例报销,现在这一比例被大大降低——我们学校从60%降低到被要求的15%——这无疑会导致学校失去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支持。
就拿我们学院来说,直接取消了所有等候名单(waiting list)上的博士候选人——而往年这个阶段一般还能补录3到5人。我们还收到了校长发来的经费缩减通知,说由于财政吃紧,明年全校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缩减10%。原因很现实:学校没有足够的钱来给那么多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科研资助了。
《黑狗》剧照
不仅如此,有一些已经审批的项目经费、或者正在进行审批的项目经费也因为局势不明朗被叫停、延迟批复。我导师就和我说,就算我不介意自掏腰包读几年博士,但我们这个项目的经费明天会不会被意外叫停都不好说。万一被砍,就算我愿意自费完成学业了,项目都保不住,哪来的系统能给我开学费账单?
不止是导师和学校劝我谨慎,家人也劝我别回来。我妈劝我说爷爷最疼我,但他也最明理。如果我回来了,一切都耽误了,老人家一定心疼;我爸也劝我别让冲动毁了你自己。那一刻我真是痛苦极了——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错过这次,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陪爷爷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一边是我一路苦熬的前途,人回来了,万一回不去,学业、身份、前途怎么办?
最后,我还是妥协了,没有订回去的机票。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承认“赌不起”。好在我也是被上苍眷顾,爷爷挺过来了,他转出了ICU,正在慢慢恢复中,让我没有抱憾终身。我现在就希望自己能顺利毕业、爷爷能多挺几年,让我们爷孙俩能团聚。
今年暑假我决定回国,身边不少朋友都觉得我挺“猛”的。很多人都劝我暑假别折腾,但我想了想,暑假三个月留在美国又贵、又孤单、又无聊。
大一的暑假我就没有回去,和朋友逛了波士顿、费城、纽黑文等临近的几个城市,还去加州玩了一周。都是有朋友或者同学在的地方,所以我自己只要出路费就好,食宿全包。但是,最多玩一个月也就够了。剩下的时间我还做了详细计划,每天图书馆、健身房、宿舍三点一线,锻炼身体、修两门暑期课,周末还在中国城的一家机构当志愿者,帮老人填写各种文件表格。主打学习、健康、行善三不误。
《岁月忽已暮》剧照
但是两个多月天天如此生活,真的很无聊。尤其是身边关系不错的一些留学生都回国了,饭搭子都没有。
最主要的是假期“留守”的费用并不便宜。因为暑假宿舍关门,不能住,而我又没有申请到暑期的宿舍,所以只能在外面找短租房。一个留学生回国了,把房子租给我,两室一厅其中一间,一个月房租1500美元,水电煤网费另算,两个月就是3000美元。还有伙食费,虽然偶尔自己也会开火下个面条啥的,但多一半时候还是在外面吃午饭和晚饭,两个多月的伙食费也接近2000美元了;加上去旅游的费用,我整个暑假的开销比往返回国的机票(我买中转机票,比直飞便宜很多)便宜不了多少。
贵、无聊、吃不好、还不能和家人团聚,暑假“留守”纽约有啥意思?
所以,这个暑假我是铁了心要回国,四月份就买好了机票。虽然当时对国际留学生不利的消息频频传来,一度我家人还担心,怕我回国之后再返美会不会被卡住。我妈还去问了我之前出国找的中介的老师,问我这个传媒专业、又是本科生,会不会“高风险”。
对方给出的意见是,我这种专业和学历,被刁难的几率不大。当然,中介说的话还是留有余地,我这个专业和学历属于“能不回就不回、如果想回属于低风险”,总之,决定权在你、后果要自负。
我也一度犹豫过,但看着我们专业和我认识的几个学商科、文科、艺术类的中国本科暑假都回国了,我自认问题不大。我心里其实认定自己是不会被卡的,因为传播专业又不是敏感领域,我也没进实验室搞研究,说白了我留学就是来美国消费的。另外,我秋季的学费还没交呢,缴费截止日是八月中期。要真不让我回来,学校恐怕比我还着急。
专业“不好”、学历“不高”,反而成了我这个暑假敢回国的“护身符”。
《归去来》剧照
来美国留学,是教育投资,但投资的不仅仅是教育,对周边商圈来说,国际学生可是他们的“摇钱树”,背后全是经济账。就像我们学校,本科学费一年6万美元出头,大一、大二必须住宿舍、校园卡绑定食堂,开学初就自动把餐费扣掉了,算下来一顿15美元,不管你吃不吃这笔钱都要交。一年食宿费算下来接近2.5万美元,这8.5万美元是“刚需”。
很多留学生会去点外卖、去周边的餐厅吃,单人一顿饭平均10-15美元很正常;加上节假日去周边旅行、大三开始在校外租房每月1500-2000美元、手机费、水电煤网费每个月加起来过百正常。这些费用都要自理。可以说,留学生是带动高校周边经济的主力群体。
我之前看过一组数据,国际学生就给美国经济贡献超过400亿美元(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数据统计:2023-2024 学年的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约 438 亿美元,并支持了 378175 个就业岗位),这么一大块“肥肉”——尤其还是我们“人畜无害”的文科本科生,海关有什么好为难的?
与其在美国提心吊胆地数日子,不如回家舒舒服服地过个夏天。总之,我对自己秋季回来是相当乐观的。
当然,如果我学的是敏感专业,恐怕我也不敢轻易踏上归途。出国留学,对于许多家庭与个人而言,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选择,而是一场举全身之力的押注。它耗费的从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时间的付出、精神的煎熬,以及与亲人之间漫长的牵挂与割舍。这一切代价,沉重得让人无法轻视。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