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对于我们来说,科技从来不只是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甚至命运走向的温暖力量。”
在东莞华为园区的松山湖畔,殷楠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一次,他受邀参加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湖畔对谈活动,科技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这一刻让他的情感集中爆发了。
如果放在几年之前,他还很难想象,如今技术的进步如此迅速。已经能够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出冰箱内的鸡蛋或蔬菜用语音播报出来,甚至可以分辨出这些食物的新鲜程度。
殷楠是个先天的盲人,从出生开始,他的世界就是一片漆黑的,他一点点摸索逐渐适应并寻找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公司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殷楠由衷地感觉到,科技的进步,正让他的生活变得“容易”起来。
杜鹏坐轮椅已经有23年了,大四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疾病导致他高位截瘫。起初,他很难适应人生的转变,曾经一度自暴自弃。直到2014年,他觉得生活不该如此悲观,开始用自己经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那时开始,他先是用 19个月的时间把北京地铁的无障碍情况做了梳理,编制了《北京无障碍出行手册地铁篇》。随后的2020年,他还全程参与了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指导工作。在一次会上他偶然和华为同事探讨了可穿戴设备的问题,让他意外的是,华为真的派出了团队,去向他了解残疾群体的切实需求。
坐在轮椅上的杜鹏参与湖畔对谈活动
63岁的长沙退休教师张亦文,从害怕科技到拥抱科技,同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去年她的一个朋友遭遇了电信诈骗,这也让她有了更多的感触,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指导,在拥抱现代科技的同时,避免因为认知不足而陷入某些别有用心的骗局当中,现在,她和华为一起,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手机的使用知识。
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中国八千多万残疾人和将近3亿老年人群体日常生活的缩影。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同情,而是正常生活的环境支撑。如今,科技,正在成为弥合这些差距的重要力量。
AI时代,科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被折叠的人生,
和被展开的可能
在2025年华为开发者大会的“湖畔对谈”现场,这些特殊人群的代表们汇聚一堂,分享着他们与科技之间的联系。2025年,是华为在开发者大会期间与特殊人群面对面交流的第四个年头,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和反馈,是每一次华为开发者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概念——“涟漪效应”。“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像投入湖中的石子,在他人生命中激起持续扩散的涟漪。”对于湖畔对谈的意义,何刚说:“虽然我们每次交流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家对于无障碍这项事业的努力,会让华为在日后的工作、研发、产品规划方面,更透彻地理解消费者、理解障碍人士生活中的痛点,让我们面向所有的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事实也的确如此,华为不断迭代创新的功能,目前已经累计为866万障碍用户提供服务,在这背后也是无数个温暖的故事。
殷楠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给了他一台有键盘的手机,对于会盲文的他来说,那时候,有这样一台手机,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事儿。而现在,华为手机的读屏功能,已经能够协助他完成生活中大部分文本工作。作为一个资深的花粉和无障碍志愿者,殷楠正在给越来越多的,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分享华为手机的无障碍功能。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华为推出的“小艺看世界”功能,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为视障用户提供实时的环境描述。这一功能可以识别商品保质期、分析蔬果新鲜度,甚至能给出穿搭建议。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华为对特殊人群用户日常需求的细致观察与回应。
尽管这个世界从开始构建时,就由视觉主导的,但是现在,在科技的帮助下,视障者也有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曾经,盲人触摸世界的方式,局限于指尖下的盲文、耳畔的声响,以及记忆中的轮廓。而今天,科技让他们的感知跨越了物理的限制,AI视觉识别让手机镜头成为他们的“眼睛”,描述眼前的物品、路标,甚至衣物的颜色;智能导航指引他们穿过繁忙的街道,提醒台阶、障碍,让独自行走不再充满未知的恐惧。
科技平权,不是简单地将功能赋予他们,而是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让技术成为无声的伙伴。它不会催促,不会遗漏,更不会让任何人因“不同”而落后。当视障者用语音指令发送一条消息,用触觉反馈操作手机界面,或是通过环境音检测感知家的安全时,科技正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科技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无独有偶,高焱霞的人生也同样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她是一名听障人士,同时,也是一名舞者。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接收声音,而跳舞则对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卡准每一个音乐里的节拍。
听障舞者高焱霞自述经历
之前的她每天都会戴着助听器,反复听音乐,仔细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加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逐渐变成一种肌肉记忆。针对听障群体,华为开发了业内领先的声音修复技术和AI字幕功能。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手机端,还通过鸿蒙分布式能力扩展到平板、智慧屏等多设备场景,实现全场景的无障碍体验。
交流是人生中的大事。就像海伦·凯勒所说,“看不见隔绝的是人与物的联系,听不见隔绝的是人与人的联系。”在声音缺席的世界里,科技正改变着听障者的生活。对于听障者而言,生活曾是一幕幕无声的影像——电话铃声听不见,亲人呼唤感受不到,连最简单的日常交流都充满障碍。而今,科技正在改变这片寂静之地,用创新的力量重新连接起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纽带。
当AI实时字幕将语音转化为文字,会议、课堂、视频通话不再是被动观看的默片;当手语识别技术精准捕捉每一个手势的律动,让肢体语言也能被机器理解;当震动提醒将门铃声、闹钟声转化为可感知的触觉信号,家的安全感重新回到掌心。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却能融入每个听障者关心的细节,这不是在替代听力,而是在为听障者们创造全新的感知维度。
在其中,科技的温暖体现在,它不让任何一个人活在沉默的孤岛。当听障学生通过字幕系统在普通学校就读,当听障职场人借助翻译软件参与项目讨论,当年迈的听障父母第一次独立与子女视频聊天——这些平凡场景的实现,正是科技对“平等”最深刻的诠释。在这个重新被声音温柔包裹的世界里,听障者收获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被完整接纳的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2024年10月上线了国内首个手机企业的手语视频客服服务,通过远程一对一实时手语沟通,为听障用户搭建起无障碍的沟通桥梁。
赵迦楠就是华为手语服务工程师的一员,同时她也是一名CODA(聋人家庭中的健听子女),生长在聋人家庭,她能够清晰地看到听障父母的沟通困境,也深知听障者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平等的沟通权利。
从华为手语视频服务上线以来,赵迦楠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努力解决用户的问题。有一次,一个用户进线的时候特别激动,手语打得飞快。他和赵迦楠一样,也是一名CODA,因为父母长期在老家,所以他希望借着这次回家的机会教父母用手语客服。
赵迦楠对这种无力感感同身受,因为小时候,她也是父母和外界沟通的翻译官,对他们来说,如果手机出了问题自己没法解决,就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绝望”。赵迦楠希望通过手语客服这一工作,让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也能安心。科技的意义不是取代陪伴,而是时刻有人守护你关心的人。
手语服务工程师赵迦楠
听障群体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上,更深层次的障碍来自匮乏的自信感和社会参与感。听障人士在沟通中付出的努力远超常人,这种困难始终是他们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开始关注这一群体,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与关怀。
与其说听障人士缺乏言语,不如说他们只是因为“无声”而导致“失序”。事实上,健全人的沟通需求同样迫切,他们也常常会害怕失去与世界的连接,期待被理解,被呵护、被温柔以对,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差别。如今,科技正在抹平这种隔阂,让一个个渴望表达的灵魂能够畅所欲言。
截至目前,华为手语视频服务已帮助超过20000位听障用户,首次问题解决率高达98%。
在运动健康领域,华为推出了“活力三环轮椅模式”。这一模式,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轮椅使用者青睐。王斌是一位“轮椅跑者”,在过去8年完成了60多场马拉松。他说,“每天滑动轮椅穿梭在大街小巷,也特别想像其他人一样记录每天滑轮椅的次数。”他非常期待使用华为活力三环的轮椅模式,“我也可以特别骄傲地在我朋友圈晒我特别的步数”。王斌信奉的格言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而表盘上跳动的数字,则记录着一个不愿意被命运定义的灵魂。
据统计,中国有968万长期轮椅使用者。传统的运动记录功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华为通过深入研究轮椅用户的运动特点,开发了专门的算法,可以精确记录轮椅转动次数并计算活动消耗热量。这一创新让轮椅用户也能享受科学运动带来的健康收益。
在适老化层面,华为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数字化时代,很多老人因为“不会用”而被边缘化。在这一点上,张亦文的感触尤为深刻:“现在我们出门坐公交要扫码,去医院要网上挂号,买东西付钱要靠手机,很少用现金。跟朋友之间聊天要打视频,很多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往往需要面对的是学习能力的局限,或者视力不好,点接听键的时候一划可能划错了,就错过来电;手机页面不敢随便点,怕出问题;手机功能只会用微信、刷视频、拍照,其他功能感觉都用不上。”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似乎也让老年人离生活更远了。
但让张亦文欣慰的是,华为始终坚持对于老年用户的关注,比如推出的关怀模式,可以一键让字体图标放大,可以实时拦截骚扰电话,简单、实用又安心。可以随时呼叫“小艺”,动动嘴就可以查天气、设闹钟。就像张亦文所说的,“我相信在数字化的社会,科技不会遗忘老人,我们希望有更多像关怀模式、小艺这样的功能,做得更适老,也更贴心。”
在过去,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有限,老人与外界的数据鸿沟不断加深。岁月或许让他们动作变得迟缓,却从未剥夺他们拥抱世界的权利。在数字洪流奔涌向前的时代,那些对年轻人而言习以为常的扫码、支付、视频通话,曾像无形的围墙,将许多长者隔绝在便利之外。而今,科技正在重新牵起这些布满皱纹的手。
菜市场里,老人们会用手机支付;医院门口,是他们成功预约挂号后舒展的眉头;家庭群里,收到儿孙们视频通话时绽放的笑容——这些平凡瞬间里,藏着科技最本真的温度。它不追求炫目的创新,而是用最踏实的陪伴,告诉每一位老人:时代向前飞奔时,你们永远不会被落下。
这次对谈中,何刚接收到了来自用户的需求反馈,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用户准备了一个非遗掐丝和绒线花工艺设计的相框,感谢华为团队的努力,上面写有HDC的图案,还写着一句话:“科技,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拉近科技与人的距离
“科技,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份责任。在用户生活更便利、更自如的深切体会背后,是华为以及合作伙伴,在关心无障碍沟通层面,夜以继日地付出,这并非一种简单一加一等于二的模式,而是一个复合的体系,全方面地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所需。
华为终端BG CEO何刚说:“真正的无障碍不是单点功能开发,而是要与用户共同创造。”基于这一理念,华为构建了完整的无障碍技术体系。在鸿蒙操作系统上,华为基于AI大模型开发了环境音检测、屏幕朗读、手势放大等核心无障碍能力。这些能力不是简单的应用层功能,而是系统级的支持服务,任何接入鸿蒙生态的应用都能便捷调用。
华为终端BG CEO何刚
与此同时,华为在端侧AI能力的突破。通过将算法下沉到芯片层面,华为实现了更低时延和更高能效的无障碍体验。比如环境音检测功能,这一功能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燃气报警声、婴儿哭声等关键环境音,为听障用户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而在交互方式上,华为创新性地开发了多模态交互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眼动等多种方式与设备交互,确保不同能力的用户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这种包容性设计理念,体现了华为对科技平权的深刻理解。
基于鸿蒙操作系统,华为推出了全新的无障碍适配套件,开放AI视觉、语音识别等核心能力。这种开放合作也方便了华为的合作伙伴们。
科大讯飞副总裁王玮展示了与鸿蒙生态的合作成果:“讯飞听见鸿蒙卡片让用户无需下载APP,就能快速使用语音转文字服务。”云听APP则通过鸿蒙的朗读功能,让视障用户能流畅享受音频内容。“科技不该有门槛,声音理应成为最平等的陪伴。”云听副总裁张东说。
科大讯飞副总裁王玮
宝宝巴士创始人唐光宇分享了为聋哑儿童开发了手语动画片,不是让他们适应普通内容,而是为他们打造专属产品。这正是科技平权的精髓——不是要求特殊群体适应主流,而是让科技主动拥抱多样性。
宝宝巴士创始人唐光宇
华为鸿蒙OS正在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个科技平权的生态系统。通过开放算法与模型,华为让更多开发者能够便捷地创建无障碍应用,将科技的温暖传递给每个角落。
在这场由科技引领的数字平权运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守护。从手语客服的贴心服务到轮椅模式的创新设计,科技正在用看不见的细节,为每一个提供方便。
中国的科技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一直就强调自由、开放、共享和造福社会。这就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携带着的“科技致善”基因。
在AI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这些无障碍功能也正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温度的科技总是可以普惠更多的人,甚至远远超出了开发者的初衷和想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面临着“障碍”,比如害怕和别人沟通,抑或不自信等等,而“科技致善”的 意义就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够收获“无障碍”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华为始终坚持“用户共创”的理念,将用户反馈作为产品迭代的重要依据。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华为的用心倾听和技术创新,诠释了科技平权的深刻内涵。鸿蒙生态系统构建的无障碍能力,不仅解决当下的使用障碍,更在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未来。
这条道路没有终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无障碍创新需要持续迭代。华为已经展现出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决心: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深化生态伙伴合作,完善用户共创机制。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科技力量将持续变强。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作者丨Benjamin
设计排版丨咕
图片来源丨华为、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