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理想i8 是一款为家庭用户打造的大型6座纯电SUV,目标在于提供长续航、大空间和合理的售价。它在不妥协动力和抓地力的前提下,实现了CLTC 720km的续航里程,超越了Model X等竞品。i8 采用原生纯电平台,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低风阻、大空间和低重心,带来更优异的驾驶体验。文章详细介绍了i8的设计理念、技术优势以及与Model X的对比,旨在展现其在用户价值方面的独特之处。
⚡️ 理想i8 是一款基于原生纯电平台开发的大型6座SUV,旨在满足家庭用户对长续航、大空间和合理价格的需求。它在不妥协动力和抓地力的前提下,实现了CLTC 720km的续航里程,超越了Model X等竞品。
📐 i8 采用短前舱、大倾角挡风玻璃和溜背造型,在保证车内空间的同时降低风阻。与Model X对比,i8在B柱后的垂向空间更大,视觉重心更靠后,更符合SUV的特征。
🚗 i8 拥有大型6座SUV中超低的质心,这有助于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同时,良好的前排驾驶视野也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带来更爽的驾驶感受。
💡 i8 的设计理念源于对用户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原生纯电架构和创新造型,实现了在空间、能耗和驾驶体验上的突破。理想公司为此投入巨资开发新平台,体现了其对用户需求的重视。
2025-06-22 22:57 四川
i8为何可以卓尔不群?理想为何是一家极优秀公司?本文可以部分回答这两个问题。

省流版:1. 30-40万区间同时提供长续航+大空间+6座,以及不妥协动力、抓地力(标配400kW四驱+四轮265轮胎)。i8内部空间与续航将同时超Model X/问界M9纯电/蔚来ES8,其中后两者外部尺寸大于i8。i8 最大续航Cltc 720km,后三者最大续航700/630/605。后三者含税落地价均会超50万。2.较Model X,取消前备箱获得更大内部空间,B柱后溜背下降率缓很多,获得比Model X大得多的三排垂向空间。3.L9/MEGA/i8外形都是基于增程SUV/5.35m低分阻MPV/低风阻纯电SUV 产品用户价值正向设计的,前三者外观都曾饱受争议,前二者已获得用户与市场认可,i8即将获得。A柱延伸线和一排窗户的视觉重心才是区分SUV和MPV的关键,作者看过N次实车,目前出街素材大都是广角拍的,会造成很大畸变。实车视觉比例,关键特征与分割点都是SUV。4.i8有大型6座SUV中超低的质心,对于舒适、操控都有很大加成。5.非常好的前排驾驶视野,带来很好的架势体验。6.以上5点,只能和增程不同平台才能带来,理想作为知名口长,纯粹是基于用户价值才愿意多花很多钱,做新平台。加微信,进群深度交流理想长期基本面。不是车友群。

以下为微博用户莱因哈特在拉伸原文,其为理想产品经理,原文为三篇微博:我们想做一款在2025年最好的家庭六座纯电SUV。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是六座的纯电SUV?因为从理想ONE开始,我们验证了大型六座SUV在中国家庭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增长,充电便利性的改善,以及用户对于纯电接受度的提高,六座SUV的市场下已经孕育了一批「更想买纯电」的用户,其中已经是新能源车主的增换购尤其。对于这部分用户,三排座的纯电SUV是最匹配的车型。但三排座大型纯电SUV一直存在一个连锁问题:1. 想要空间好,得先把车做大;2. 做大后风阻车重都增加,续航边际效应降低;3. 要保续航得加电池,一方面电池成本变高,同时重量继续恶化,续航边际效应进一步降低。最终就是车大了,但续航一般还价格贵。大家可以先去观察一下:市面上已有的6座+4驱的大型纯电SUV,即便它们中有些车电池已经上到100度的大容量,CLTC续航大多都在刚过甚至不到600km的水平。如果选配大一点的轮毂,宽一些的轮胎,那么CLTC续航可能会进一步低于600km。而这样的续航对于一款多人出行的家用车而言是不太够的。也正因如此,用户也不太买单这些产品。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说用户不存在这样的需求。这就有点像之前纯电轿车市场一样,大部分的纯电轿车卖得差,核心还是这些产品在驾驶体验、内外造型、空间利用率、人机坐姿上没有达到用户期待的需求。所以去年试驾SU7发现它把这些问题的综合完成度做到了同行最优之后,我就笃定地认为它会卖爆。最后事实也是如此。所以i8上,我们想做一款能同时提供长续航、大空间,以及价格上不要动辄就去到50万的大型6座纯电SUV。于是大家就看到了今天的这台,完全基于原生纯电平台开发,项目从开始的第一天到最后产品落地,全程贯彻基于第一性原理,最大化保留纯电架构特性的6座SUV——理想i8。来看下结果:i8在全系标配400kW四驱+四轮265轮胎,这样完全不妥协动力和整车抓地力的配置前提下,依靠自身极低的风阻和高效的电驱电控系统,最终续航成绩做到了大型6座纯电SUV第一的CLTC 720km。这个数据已经超越行业标杆,特斯拉的24款长续航Model X五座版的CLTC 700km。如果去进一步横向对比:- 问界M9纯电版最大续航CLTC 630km- 蔚来ES8最大续航CLTC 605km在CLTC 720的长续航的础上,i8还进一步在中大型的车身外尺寸下,实现了车内有效空间超越上述两台外尺寸更大的传统造型六座纯电SUV,当然也毫无疑问地超过了六座版Model X。另外上面提到的这三款车如果按官方价格计算,含税之后的落地价都会超过50万,已经到了MEGA的区间。即i8作为一款6座纯电SUV要做到的三个产品核心目标:1.在中大型的车身下,车内空间媲美甚至赶超传统形态的纯电全尺寸SUV;2.在不妥协的大功率四驱动力+四轮265的稳定抓地力下,实现最大CLTC 700+km的长续航;3.最大化利用原生纯电架构的特性,在确保上述两点实现的前提下,用更符合第一性原理的设计提升整车在空间和能耗方面的效率,从而提升成本的边际效应,避免和其他大尺寸6座纯电SUV一样做成50万以上的价位。在实现上述这几个目标的路径里,i8现在的这套基于空气动力学和车内空间总部置最优逻辑开发而来的短前舱+大倾角挡风玻璃+溜背的造型至关重要。i8的造型思考和细节,我在这条微博里会通过几张图来和大家展开。先看双车轮廓图:Model X对比i8
图1其中黑线的是Model X,紫线是i8。大家不难发现,i8和Model X的轮廓在一排靠背的B柱之前,线条的趋势和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四个差异化的细节分别在于:1. Model X前悬更长,i8更短的同时也更低;2. i8前挡风玻璃倾角更斜,而Model X相对直立;3. i8前挡风玻璃与机盖衔接点比Model X更靠前;3. Model X的前排脚部位置比i8显著更靠后,车内有效空间更少。图1车头这四点的差异背后,是Model X和i8的空间布置走了两个方向,其中特斯拉做了一个大尺寸前备箱,而我们在i8上则把这些空间全部给到了车内。然后图1我们再沿着B柱往后看,这里两台车的差异比较容易看出来:特斯拉Model X的溜背下降率比i8大很多。这给Model X带来了非常动感的车顶流线,更低的车尾负压区,以及超大的掀背开口。而i8的车顶则为了保证第三排乘客的头部空间选择不降那么陡。更准确来说i8保的是三排的整个垂向空间,因为图1上大家看第三排的坐垫还可以发现i8的臀点也是显著高于Model X的,如果按照i8的坐姿,假人在Model X上头部已经伸出车顶了。但更高的车尾也让i8尾部的负压区比Model X要大。所以从Model X和i8两台车的轮廓线上可以看出大家共性是低风阻。Model X作为一款主打科技和先锋的产品更在意动感的外轮廓以及当时行业里鲜有的前备箱(十年前),为此没那么在意车内尤其是第三排的空间。而i8则延续了理想空间至上的家用车理念,力出一孔,提供了全车三排的超大空间。
图2大家可以结合图2这张官图对比一下,两台车的流线轮廓,低风阻的前车身走势,尤其是车顶的溜背最高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就是是流体力学计算下的最优风阻造型。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也会明白之前厂长为什么会说i8在理念上其实有点像旅行车版本的Model X。另外这些天还有一些比较尖锐的声音说i8的车头看起来像MPV,关于这个点,我作为已经看过N次实车的内部人员想和大家多展开聊聊,核心观点其实就两个:1. 相比于是不是斜机盖和长挡风玻璃,车辆A柱延伸线和一排窗户的视觉重心才是区分SUV和MPV的关键;2. 这几天的出街素材都是广角拍的,大部分拍出来的i8畸变已经大到姥姥家去了,目前为止最符合i8实车观感的,还是官方的长焦实拍图。
图3以图3为例,MEGA的前风挡更直立,并且风挡线条走势几乎完全贴合外轮廓,其延长线不会和前轮包干涉,侧面看过去整车的视觉重心更往车辆的左上角走。
图4而i8因为更低的窗线,更后掠的挡风玻璃走势,其实视觉重心明显更往车身的中后部走,尤其是看图4,车辆溜背最顶点在B柱之后,整个车的前后视觉分割位置和Model X无异。
图5
图6我们再看图5的i8和MEGA同框对比,图里i8的挡风玻璃延长线明显是贴在前轮上沿,几乎和轮眉相切的,对比图6的Model X会发现如出一辙。如果要在i8这样的风挡趋势下真正去做一个MPV的车头,那么与之匹配的车轮和前悬,应该是我在图5画红线部分的状态。所以i8的视觉比例,在关键特征以及分割点上依然是一台不折不扣的SUV。
图7
图8图7和图8上一个三车对比,竖红线基本上就是车辆的侧面视觉重心的位置,大家可以左右来回切换对比一下,L9和i8明显靠后,而MEGA更接近中心位。在图7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来,三台车代表了理想增程SUV,纯电低风阻MPV和低风阻纯电SUV的三种和而不同的视觉展现。三种形态的结果,都是从功能和产品的用户需求出发而最终形成的。最后我想说,不管是L9还是MEGA还是i8,理想这三台车的三种风格,每一种都是各自品类中的前瞻和引领的代表。22年我们敢于在L9上取消前脸中网,用行业首个无断点的一体式星环灯,引领了全尺寸SUV的科技风设计浪潮。24年高铁造型的MEGA靠水滴造型,巨大的俯冲式挡风玻璃和简洁无阶差的侧面无暇钣金,不仅成为了全球至今风阻系数最低的MPV,也获得国际汽车设计领域广泛的好评。25年的i8上,我们再次以科技企业的价值观,为家庭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能效+大空间的大尺寸纯电SUV形态。新形态的出现市场一定会有适应期,这个从L9开始就是这样,当年刚出来时候对L9前脸的各种吐槽这几年已经根本没人提了。MEGA一年过去外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喜爱。i8必然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想再次跟各位说,如果感兴趣,相信我i8实车观感其实挺不错,金属漆和深色漆质感拉满。这次出街的物料确实有待提升,这方面抠厂最近还在学习和调整之中,希望大家多多担待。理想i8的车身形态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它有着大型6座SUV中超低的质心。低质心有两个体现,一方面大家可以看到i8的工信部车高数据为1740mm。那么作为对比,保持传统SUV造型的问界M9纯电版车高是1800mm。另外还要注意到,i8是溜背造型,而车高统计的是整车最高点的数据,所以即便是一台传统SUV造型且车高同样是1740mm的SUV,i8的1740mm高度下重心也是相对更低。低车高(对比6座大型纯电SUV的范畴)之外,低质心的第二点是低离地间隙。
图9大家看图9的对比,(Model X黑线,i8紫色线)的下轮廓可以发现,i8的整车离地间隙其实是和Model X接近的,空悬标准状态下的车身姿态已经比较低趴了。开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Y比较多的朋友应该清楚,特斯拉的纯电SUV操控体验在同级车型中是极其拔尖的,Model Y Performance这样的车驾驶体验甚至超过很多轿车。能有这样的操控表现,低车高+低离地间隙造就的低质心功不可没。而且低质心个人觉得很爽的地方在于它对驾驶性能的帮助是一个台阶性的全面提升。而不是软/硬这种策略性的二选一的效果。它让车辆受到路面激励之后的晃动收敛天生更小,转向响应更优,对于舒适、操控其实是双加成。这是原生纯电架构赋予i8的先天动态优势。i8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个人极其在意,也是很多轿车用户之所以喜欢开轿车的一个人机环节,那就是前排的驾驶视野。
图10我们看图10,这是特斯拉Model X的主驾视野。视野向前透过风挡下沿,放眼望去全是道路,没有一点机盖的阻挡。不止Model X,其实特斯拉全系皆如此。我自己特别喜欢的Model 3,凭借更低的中控IP获得了更广的视角,将这种前部无遮挡的道路视野发挥得淋漓尽致,给驾驶员一种坐在前轴上开车的感官体验。网上有着朋友说开Model 3就像开卡丁车,优秀的操控之外,这种超大的前向视野也是关键因素。然后我们再回到图9,可以看到i8的机盖不仅长度更短,而且俯冲角比Model X更大。所以结合前面的内容,的i8前向驾驶视野是什么状态,大家应该能想象出个一二了。其实细节上,这个点官图上已经算半剧透了。
图11我们看图11,在轻微俯拍的视角下,透过i8副驾的玻璃能看到,车辆挡风玻璃之后的背景视野里是几乎看不到机盖轮廓的。总结一下,今天的这第三条微博说了i8的低质心和前排驾驶视野。这些工程设定最终的实际的体验我希望大家在试驾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i8开起来的感受,我相信有机会改变大家对于一台5.1m长+2.6吨重+6座的家用SUV的刻板印象。最后也想再次强调,这些驾驶层面的增益点,从源头上仍然是得益于i8原生纯电架构和这套创新纯电造型。站在内部视角,我认为i8是我们学习行业标杆特斯拉基于第一性原理打造产品的一次体现。在很由多物理定律决定的事情上,我们走了相同的路径,比如低车头,大尺寸斜挡风,还有溜背车顶。同时在产品的主观定义的环节,我们结合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体系化的设计语言做了我们的取舍、思考和原创表达。在理想,如果一件事情不符合用户价值,我们一定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比如我们至今仍然为了家庭用户有最便捷的驾驶调节交互,全系都保留完整的后视镜实体调节+方向盘实体调节按钮。另一方面,我们在费用支出上极其严格。所以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个事情:能让抠厂从0开始,重新花费巨资开发一套完整的纯电车身架构,并且为无法和L系列共线生产的新形态的纯电产品投资巨额的制造产线,这件事情一定是有极大的用户价值作为支撑的。感谢大家耐心看完。后续等发布阶段的时候我们会做更多的产品向内容。最后的最后也说一个老粉丝可能懂的小彩蛋:有一个我对纯电车特别在意的功能今年内部已经在研究中了,目前大方向的决策结果一看就是明白人做出来的。希望最后能让大家满意。加微信,进群深度交流理想长期基本面。不是车友群。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