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 人工智能 06月22日 18:00
深度解读斯坦福AI就业报告:未来哪些工作是“绿灯”,哪些是“红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了AI如何影响工作,通过调研1500名一线工作者和52位AI专家,构建了创新的研究方法,对AI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落地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更倾向于AI辅助而非取代,未来人机协作模式将成为主流,而组织、沟通等“软技能”将在职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研究还指出了当前AI投资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研究采用了创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将职业拆解为具体任务,引入“人类能动性量表”衡量人机协作程度,以及对比工作者意愿与AI专家能力评估,使研究更精细和全面。

🤝工作者普遍希望AI成为辅助工具,帮助他们从低效、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而非成为替代者。自动化意愿最高的任务是“将时间解放出来,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

🗺️研究绘制了“自动化意愿-能力景观图”,将任务划分为“绿灯区”、“机遇区”、“红灯区”和“低优先级区”,并发现当前AI投资方向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

🤝未来主流是“人机伙伴”模式,而非“人机大战”,员工期望1+1>2的协作模式。AI系统开发者应注重设计能够与人类无缝、高效协作的系统。

📈“信息处理”型技能价值被削弱,而组织、沟通、情感互动等“软技能”将成为未来职场核心竞争力。

这两天读了一篇来自斯坦福的名为《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的论文,挺有意思。它似乎想为咱们打工人最关心的问题 -- AI到底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 -- 提供一份清晰的答案。

为什么有意思呢?主要是它不像之前看到的很多所谓大V的文章一样,停留在泛泛之谈的预测上,而是尝试做一件更扎实的事:通过一套创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扎根到美国各行各业的深入调研,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一副AI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落地潜力的全景图。

它的研究规模不小,调研了来自美国104个职业的1500名一线工作者,以及52名顶尖的AI专家。可以说,这有点像一份针对AI时代就业市场的“深度体检报告”。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斯坦福的这套研究方法到底创新在哪?这份“体检报告”又得出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结论?

一把尺子,两种视角:看斯坦福如何“解剖”AI与工作

在深入了解这篇论文得出的结论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研究方法到底好在哪?

过去,对关于AI对工作影响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有些局限。有的研究范围太窄,只盯着软件工程、客服等少数几个行业,很难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复杂情况。还有的研究,更关心如何用AI帮老板们降本增效,却很少去倾听一线工作者的心声和价值观。

面对这些问题,斯坦福的研究团队换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方式,目前是让研究变得精细且全面。

1. 不谈职业,只聊任务,让问题更具体

首先,他们把研究的颗粒度放得特别细。

以前我们总问“AI会取代程序员么?”,这个问题太大也太模糊。斯坦福的研究者换了个问法,他们把一个职业拆分成无数个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来自于美国劳工部官方的O*NET数据库,非常权威。

比如,他们不问“信贷分析师”的未来,而是分别研究这个岗位中的具体任务,像是“分析信贷数据和财务报表,以确定信贷风险”。这样做的好处是,结论不会大而化之,更能反应真实情况的复杂性,因为同一个职业下的不同任务,被AI影响的程度可能也天差地别。

2. 人类能动性量表(Human Agency Scale, HAS)的引入

这是本次研究最大的亮点。传统研究总爱问一个任务“能在多大程度上自动化?”,但这忽略了另一种更重要的可能性:增强而非取代。也就是AI如何辅助人类,让我们变得更强。

为了科学的衡量这一点,斯坦福的研究员独创了一套 “人类能动性量表”(Human Agency Scale, HAS)“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把衡量”一个任务需要多少真人参与“的尺子,从H1到H5分为五档:

这个表的形态可以看看论文中的图示,我已将其翻译成中文:

这个量化表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帮助摆脱”要么被取代,要么不被取代“的二元思维,为人机协同模式的探讨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表述。

3. 工作者意愿 vs 专家能力

我认为这是整个研究设计的点睛之笔。

光听工作者怎么想还不够,因为普通人可能并不完全了解AI技术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

所以,研究团队引入了第二个至关重要的视角:他们找来了53位来自谷歌、MIT、斯坦福等机构的顶尖AI专家,请他们从纯技术视角,同样这些任务,以当前的技术,AI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通过对比一线工作者的意愿AI专家的能力评估,研究就能清晰地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契合与差距。比如,哪些是大家想用,技术也成熟的香饽饽?又有哪些是技术可行,但大家比较抵触的硬骨头?

这里还有一个针对工作者意愿访谈的设计创意是,他们采用音频访谈的模式。这是因为研究者们认为,相对于纯文本的问卷模式,受访者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自由的表达观点,不会被预设的选项所约束,另外音频也可以捕捉到受访者的语气、情感、犹豫,这些信息都全面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态度,从而获得更细微和深入的数据。

基于以上的三个设计理念,论文中将最终的研究方案组合成了一个完整、新颖的的审计框架。

正是这套精巧的组合拳,让斯坦福的这份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泛泛之谈更具洞见。那么,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这份“体检报告”的四大核心结论

了解了这套严谨的研究方法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份汇集了1500名一线工作者和52位AI专家智慧的”体检报告“,到底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的结论。

结论1:工作者想让AI帮助减负,而非取代

研究首先揭示了工作者对AI自动化的真实态度。看上图,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调研的任务中,有 46.1% 的任务,一线工作者都对其自动化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意愿(即自动化渴望度得分高于3分,满分5分)。这打破了“员工普遍抗拒AI”的刻板印象。

那么,大家为什么愿意拥抱自动化?通过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 “将时间解放出来,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 。据统计,这一理由在所有支持自动化的回答中被提及的比例高达 69.38% 。其次的理由是任务本身“重复或乏味(占比46.6%)”“任务压力大或精神消耗严重(占比25.5%)”

这组数据清晰的表明,工作者普遍希望AI能成为一个强大的辅助,帮助他们从低效、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一个准备随时抢饭碗的替代者。

结论2:通过绘制未来职场的导航图,发现很多投资跑偏了

通过将工作者自动化意愿与AI专家的技术能力评估相结合,论文绘制出了一张非常直观的 ”自动化意愿-能力景观图” ,并清晰的划分出四大区域。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四个区域分别为:

一个比较有趣的发现是,研究团队以著名创业孵化公司YC为样本,分析了当前AI领域的投资流向。结果显示,有高达 41.0% 的YC创业公司与任务的匹配,都错位地落在了”红灯区“和”低优先级区“。这表明,当前投资的方向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工作者意愿),以及技术研发的机遇之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错位。

结论3:未来的主流是“人机伙伴”,而非“人机大战”

论文中在探讨理想的人机关系时,引入的”人类能动性量表“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H3(平等伙伴关系)成为了绝大多数职业中最被期望的人机协作模式,在 45.2% 的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

这再次证明了,工作者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抗拒AI,而是期望一种”1+1>2“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协作模式。对于AI模型或者系统的开发者来说,未来的核心不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自动化能力,而是如何设计出能够与人类进行无缝、高效协作的人机系统系统。

结论4:未来十年,这些“人类技能”将变得极其珍贵

这可能是整个论文中对我们普通职场人发展最有启发的一点。研究团队将O*NET数据库中的任务与核心技能进行关联,然后分别按照 ”当前市场的平均工资“”AI专家评估的所需人类能动性(也就是多大程度离不开人)“ 对这些技能进行排序,对比结果比较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价值相对被削弱的技能

许多目前的高薪硬核技能,由于AI的快速发展,它们对人类的不可替代性却在降低。如上图所示,最典型的就是”分析数据或信息“,这项技能在工资排名中高居榜首,但在”所需人力介入程度“的排名中却大幅下降。因为这正是AI越来越擅长的领域。

价值快速上升的技能

与之相反,那些AI很难介入、需要高度人类智慧和复杂的情感参与的技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所需人力介入程度“榜单上排名前列的技能包括:

一句话总结就是,机器擅长的、可标准化的“信息处理”型技能正在被商品化,而真正体现“人味儿”的组织协调、教学沟通、情感互动、创新创造等“软技能”,将是未来职场中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论文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虽然论文采集了丰富且多样化的评估数据,以及设计了一套创新的审计框架,最终得出了不少高置信度的结论,但论文最后也讨论了这套评估方案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快照问题。这项研究的数据主要集中收集于2025年1月至5月之间,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截至2025年初”的AI技术状况和工作者的看法 。但AI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专家们对技术能力的评估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这项研究可以视为一个宝贵的基线,并对核心数据集进行持续的更新,这对于追踪长期趋势非常重要。

第二是反馈的偏差问题。 尽管基于音频访谈这种方式试图引导参与者进行深度思考,但论文中也坦言,受访的一线工作者对AI的认知可能仍然有限,或者因为担心工作安全并没有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对于一项任务,员工可能会因为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低估其被自动化的意愿。也就是说,音频访谈能在一定程度上捕捉更真实的情绪,但这种潜在的偏差无法被完全消除。

最后是文化单一性的问题。 这次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的劳动力,其数据和发现都基于美国劳动部的职业数据库和美国劳动者群体。然而,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价值观、对自动化的接受度以及对“人类能动性”的偏好可能会有比较大差异。因此,将这套优秀的审计框架应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未来方向。

结语

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斯坦福的这份论文最大的价值在于,用一份前所未有的科学框架,将关于AI与工作的讨论从泛泛而谈的猜想时代,带入了严谨证实时代。也为我们职场人清晰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工作 斯坦福 人机协作 软技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