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西cicero 2025-06-18 16:29 上海
在勤恳的生活中,等待并希望。
在勤恳的生活中,等待并希望
各位好,转眼这边复更四五天了,除了第一篇的问候文章之外,其余都是四五千甚至一万字的长文。
也曾有朋友提醒过我,说现在微信推送机制变了,小西你现在写这样的长文更没人看。
我说,我是有意这样做的,我希望那些真心喜欢我的文字,愿意在阅读上花时间的朋友留下来,那些无关的人们散去。所以复更几天来,其实每天取关的人数都在数百人,目前的阅读量也再也无法回到几年前动辄十万加的盛况。但我对这种状态是挺开心的,因为从留言和赞赏上看,最核心的那部分读者找回了,有他们的支持,对我就足够了。
不追求流量、不想写出爆款、也远离那些容易写、但也容易炸的时事,这就是我下一步写作计划的总纲。
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用文字,陪那些相识不易的真朋友,多走一段路。
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我的一位老乡问我们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企业家——他家世代经商,特殊年代受了冲击,改革开放后重新白手起家,又做了一番事业,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为什么你作生意作一个成一个,总是能挣钱?”
对于这个简单却不容易回答的问题,那位企业家回答道:“做生意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沉得住气,一个买卖,只要它还能正常运营、盈利,你就轻易不要动它,让它那样维持着就好了,不要想着为了挣大钱就轻易变动、转行,慢慢来,把买卖做好,只要你做的够好、等的够久,发财的机会就一定会光顾你。”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前不久请教一位投资颇为成功的朋友,他的投资秘诀,也无非就是如此——选一个真正靠谱的好项目,不要指望一夜暴富,慢慢来,耐心等机会。
而经过一年多的磨砺,我给自己定下的写作计划也是类似的气质——不再求爆火,不要刻意雕琢,只要懂我的读者还能留住,慢慢写就好,好文章总有发光的那一天。
我觉得,这三个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行当里得出的心得,总有一种莫名的同律性——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做生意、搞投资、写文章、乃至我们过生活,可能都莫不如是,选好道路,努力付出、静心等待,不要胡乱折腾、随意更改,一切急不得。
这个道理,其实和我们从人类历史中所能接受的经验与教训都是相通的,前天我写《解码《指环王》:终结魔戒噩梦的,为何必须是最弱小的霍比特人》一文,我说托尔金小说中夏尔人的气质其实最像现实中的英国人——具体的来说,就是英国乡绅阶层。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历史中,英国人是最少经历激进改革与暴烈革命的,与隔壁的法国老百姓酷爱革命,动不动就上街筑起街垒,推翻或王政或共和的政府不同。英国除了查理一世那此莽了一回,其境内就甚少发生过特别激进的改革与革命,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私权在漫长的历史中可以获得尊重,那些现实中的“夏尔人”,无论乡绅弗罗多还是园丁弗罗多,都可以守着自己劳动或冒险所获得的财产终老,让日子这样安然过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日子人”,或者拿破仑所嘲讽的——“小店主的国家”,最终搞出了让人类走向近代的工业革命。
提到工业革命,我知道有读者对这段历史颇有微词,觉得工业革命提升的只是贵族、工厂主们的生活品质,至于工人,告别乡村的“田园牧歌”进入工厂之后,他们得到的似乎只有超时工作的996、007,肮脏狭隘的工厂环境和逼仄早衰的人生。
“建议号主去看一看狄更斯的《孤星血泪》”,他们在我的文章下这样留言。
其实狄更斯对英国工业化下民众悲惨生活的痛斥是比较感性的。更为理性、系统的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指责来自于恩格斯,在其名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控诉说:“自1832年改革以来,占英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工人的状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社会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几百万人,没有一丁点财产,吃了上顿没下顿?…….英国中产阶级选择了忽略工人的悲惨状况。最冷漠的是那些工厂主,而他们的富有,完全是以工人的悲惨状况为代价的。”
这种指责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恩格斯停滞”,意思是指一个社会科技、经济虽然繁荣发展,企业规模越做越大、盈利越来越多,但剩余价值却只流入了“资本家”的钱包,工人的工资长期是保持不变的。
事实上,不仅恩格斯这样看问题,在他之前的很多早期经济学者,比如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恩格斯停滞”以及其他所有与英式工业革命的指责一道,让19世纪的人们对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普遍存有一种极坏的印象。知识分子们看到了进城工人的啼饥号寒、生活窘迫、工人贫民区里晾晒的破衣烂衫,污水横流。于是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觉得英国那一套不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在二十世纪涌动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及随之发生战争、撕裂,其实都是这种认知的后序。
但这种认知真的是正确的吗?其实很少有人问过这个问题。
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神书,名叫《告别施舍》,它的作者是英国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
克拉克做了一件站在岸上“同情”工人处境的狄更斯们不愿做的事情,他收集了46000份19世纪英国工人的工资记录,再利用同时代90000余个物价记录值和20000余个房租记录值,最终画出了一个英国工人工资实际购买力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的变化表:
从这张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确,在工业革命前期,英国工人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甚至可能连带着其生活水平,都是停滞乃至下降的。这背后是新兴的技术和机器大生产对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冲击——但随后,几乎就在李嘉图、恩格斯等人写下对工业革命的质疑和训斥的同时,英国工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就开始发生快速增长,到这张表格并不涵盖的19世纪末,英国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已经增长到了世纪初的三倍。所以英国出现了明显的“工人贵族”阶层。这批人成为了英国在之后维持稳定,而不是爆发激进革命的中坚力量。
的确,工业革命、城市化让身为贫民的工人与贵族、资本家们成为了邻居,凸显了前者的贫穷、窘迫与劳碌,但这种情形,在批判者所怀念的田园诗时代、或者他们所畅想的未来乌托邦中并不是不存在的,反而更为剧烈。比如克拉克在书中就指出,19世纪初英国工人贫民窟内晾晒衣物的行为确实非常不堪,但英国工人这样做的前提,是他们可以用自己挣来的薪水为自己和家人买来这些衣物,而同时代的俄罗斯、德国乃至法国,由于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农民乃至农奴确实不会晾晒换洗衣物——因为他们没有,他们不得不常年穿着统一身衣服、坐等它发臭、生虱,而这些国家的贵族老爷们当然看不到这些现象,因为两者不会接触。
同样的,克拉克也辛辣的指出,“恩格斯停滞”在近代其实的确在一些国家发生过,比如苏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苏联工人实际购买力从30年代到80年代解体前就一直增长甚微,因为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不愿意让过度的流通量存留于民间市场中扰乱他们的计划。
所以在克拉克的还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发生,也最受诟病的英式工业革命反而是在相当程度上最有利于穷人,它给了农业时代啼饥号寒甚至“不配活着”的穷人以活下去的期望。
“在1250~1800年的英国,富人孩子活下来的机会是最穷的人的两倍以上,其他国家则更甚。穷人甚至没有后代。而在这种社会中,由于资源的有限,社会等级有永恒的“向下流动”的趋势。而1870年以后,富有人群的生育率低,社会有了很大的“向上流动”能力。”
所以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拯救了人类,人类的不满和急躁,是一种错觉。
但这种急躁是确实的发生过效果的,比如我们昨天《怂不住、打不起;伊朗,是咋混的今天这步田地的》一文中提到的伊朗的故事,巴列维王朝旨在发展经济、推动世俗化的“白色革命”就中道崩殂,这是因为巴列维国王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要与它的制度容量相辅相成的,伊朗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激增,势必带来了人群的聚集与公共诉求的产生,伊朗既然走上了这条改革的道路,就只有顺势这样发展下去,建设和完善与现代国家相似的法治、民主制度才能够为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一步扩充“制度容量”。但巴列维王朝没有选择这条路,最终导致了世俗化社会精英成批量“用脚投票”离开,而处于社会底层、无处排解和发泄自身损失感的民众乞灵于他们自小所信仰的宗教。最终改革之路夭折,伊朗沦为了一个比君主国更加守旧、中世纪的政教合一国家。
所以同样是社会的近代化之路,英国的成功与伊朗的失败,恰好似两个人做生意、过生活,一个人小步碎行、日拱一足,终至平安和富裕。而另一个人,看似高歌猛进、大刀阔斧,动辄发生激烈的变革与打倒一切的运动,但却始终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而更深一层去考量这两个人的得与失,你会发现,前者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在少折腾之中是墨守着某种一定之规的——比如对私有产权的尊重,比如对习惯法的遵守。而后者的失败恰恰在于它无视和践踏了这些底线,并在性格与文化上始终改不掉对激进的偏好与迷信。
所以人类历史的智慧,也许和生活的智慧一样,可能就藏在这样几个字里——急不得,别折腾。让我们在守好某些底线的同时,维持好自己的生计,等待历史的进展,最终会给人类以富足与公正。
今天,是多日长文之后的一篇随笔,不想谈什么特别“辣”的东西,就想把这一年多来,我心境变化中最大的那个感触与您聊聊:
“幸福地生活下去吧,我心爱的孩子们,请你们永远也别忘记,在上帝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
等待和希望!”
昨天看到一句留言特别感动:小西,不急,我们一直在等你。
我想,是了,感谢所有在勤恳生活中,陪我一起等待并希望的朋友们。
本文3600字,随笔一篇,喜欢请三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