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西cicero 2025-06-20 19:40 上海
认知决定命运,尊重他人的命运。
各位好,最近这段时间,闲暇之余一直在公众号上作两件事——一是在微信号上拉黑那些只说风凉话,从未打赏、也对我抱有敌意的黑粉,二来是删除一些比较长篇的文章。
我知道这些文章是绝对安全的,当初写出来也凝结了我的心血,但请原谅,近一年多来,可能是因为看惯了太多人性的丑恶,所以反而为这些曾经撰写的文章感到不值——我凭什么要把这些敝帚自珍的金玉之言,白白的送给那些只懂得看热闹的看客看呢?
所以今后会越来越多的删掉微信上曾经的一些精品篇目,修改后转发到我的知识星球上去。星球上目前也更新了更多只给vip读者看的精品文字:
另外过去一年中,因为更新频率和质量提升,星球已经经历数次提价,今天我把星球价格最终定格在了199元/每年上,今后所有关于时评类的文字,和精品旧文,以及互动答疑,我都只在星球上作更新。
不过,考虑到微信这边毕竟有不少曾非常支持我的老读者,星球再提供最后一次优惠——请扫码下方领取星球的优惠券,可以以便宜五十元的价格加入我的知识星球。优惠券一千张,领完为止,大家想要的话从速吧。
公众号这边,再随口聊几句天,昨天的文字简单谈了一些我对伊朗未来局势的预判,令我吃惊的是这篇文章居然炸出了不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粉丝,虽然我觉得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粉一个中东政教合一、道德警察满大街看着妇女带好头巾的国家多少有点那个,但怎么说呢?信仰自由吧。有些人若是真喜欢这个feel,我无权干涉。只是希望他们言行一致,真的愿意去这种国家生活。
只不过有一种误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我不看好伊朗在这场战争中的未来,并不是说伊朗目前的这个政府没有获得大多数当地老百姓支持,恰恰相反,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到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霍梅尼借战争的便利将国家彻底改造成目前这个样子之前,我记得伊朗确实是认认真真搞过大约半年左右的普选和议会式民主的,而在这半年内,霍梅尼所代表的宗教力量,确实就是凭借着他们在伊朗农村强大的影响力,获得了大多数底层选民的支持——道理还是之前《怂不住、打不起;伊朗,是咋混的今天这步田地的》一文讲过的,伊朗是一个“基本盘”过于沉重,大部分人口都是收入微薄、半牧半耕的旱田农民。对这些农民来说,宗教不仅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深信不疑的家庭伦理、更是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社区、他们的社会福利、他们的公共生活……他们的所有一切。
有人批评巴列维王朝的经济改革“白色革命”流于表面,说伊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穿着时尚、现代的女孩们只占了这个国家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这个评价我当然是同意,但你让巴列维王朝和想要把这个古国引向文明进步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国家,抓到了这样一手烂牌。硬着头皮,也只好打下去。
何况,改革、发展经济,又不是喊宗教口号或者搞恐怖袭击,不可能一夕而就,总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慢慢走。何况巴列维王朝的改革还是怀有私心的,国王迟迟不愿意将现代国家法治精神落于实处,用以限制自己的权力。这就给伊朗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而就在伊朗发展在经历艰难攻坚的时候,伊斯兰革命爆发,霍梅尼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给不满于巴列维王朝的所有阶层许诺了他们各自想要的一切,虽然未必都打算实现。
所以你说,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搞一人一票的选举,教士集团和极端宗教保守主义者被推选出来,这算是民意吗?
我觉得算。我从不否认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以及随后的伊斯兰共和国,是这个国家大多数民众民意的真实表达。
只不过在现代国家中,多数人认定的常识应该是——我作为一个自由人,怎么穿衣戴帽、和谁交往、衣食住行,这是我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伊朗的传统宗教文化并不认同这种理念,他们就真的觉得,比如说至少女人没有这个权利和自由,出门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得暴露羞体”,是每个人必须遵从的教法——哪怕咱俩素不相识,但你不这么干,我就不爽。道德警察、和教法制度,只不过是这种大多数人认知的具象化而已。这个事儿其实真的是那里的大多数人的自我选择。
前不久我听到一句特别好的话,叫“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我觉得这真是至理名言。像伊朗,若干年前,那个社会中的大多数,根据他们固有的认知做出了选择,之后的那些年里,他们所遭遇或享受的一切的,其实都是在为这个曾经做出的选择买单。这里别的例子懒得举了,放一张伊朗198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的图片给大家看一眼——
稍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大约都能看懂这个通货膨胀率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曲线的背后,伊朗这个国家的中产遭遇的是一场持续三十多年的漫长的洗劫,存款在这个国家基本是没什么意义的,当然伊朗同期也推行各类补贴和社会福利,伊朗的所有民众其实都在仰赖其政府生活,这对于想要躺平在赤贫阶层里的人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但你但凡是一个想要把握一点自我命运的奋斗者或者中产——你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
当然还有另一批伊朗人,更有才能、受过更多教育、更敏锐的一批伊朗人。有一个数据是在今天的全世界各地,散落着400多万海外伊朗人,这个比例对于一个人口不满一亿的国家来说是相当惊人的。它居然占到了今天伊朗总人口的5%左右。且海外伊朗人的人口分布如图所示,人口最多的,恰恰是伊朗天天在骂的宿敌美国:
这帮人当中的绝大多数,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跑到海外去的,我一位旅居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很多伊朗裔在美国混的都挺好,属于社会的中上层,网球名将阿加西、杜鲁门号航母的舰长卡文·哈基姆扎德等等,都是伊朗裔。
嗯,这是个伊朗人……
伊朗裔在老美那儿居然算白人种族,与阿拉伯裔区别对待,这个事儿每每想起来,也总觉得有莫名的讽刺感。
我想,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若干年前,那些“逃离德黑兰”的伊朗人,他们其实比今天中文互联网上廉价的伊朗爱好者们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国家和那里的百姓。知道那个国家中大多数人骨子里喜欢强迫他人,并遇见了这种强迫的再度具象化。于是他们也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并收获了他们的结果。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今后我不在公众号上写关于伊朗方面的文章,想看的朋友请自行买我的星球,但作为对这个事件观点的结语,我就想说这么多——“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如果一定要在这句结论上再加一句话的话,那大约就是,我充分尊重所有人为自己选择的命运——因为我深切的知道,越是那些在选择自己命运时异常愚蠢的人,他们越对你好心帮他们提升认知、改变命运表现出彻骨仇恨和恩将仇报。
既然如此,又何苦呢?随他们去好了。
唯能读懂者来。
本文2600字,感谢读完,为文不易,喜欢请关注、赞赏、转发三连,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这是我最后一次再公众号上说些不讨喜的多余的话了,以后这边只插花,更多文章,请考虑是否买我的知识星球,欲购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