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夕小瑶编辑部 2025-06-19 15:51 北京
这句话也可以换成生成式 AI 技术,不去关联 agent今天想拉着大家从热度中稍微退后一步讲,因为 Agent 目前还在处于一个非常前期的探索阶段,它很酷,很有想象力,但它还不是稳定甚者盈利的事情。追逐这样的风口,可能会让你里炮火很近,但也离商业核心很远。再往前倒退几年,推荐系统毫无疑问是最火的 AI 技术之一。人是一个信息动物,信息推荐是一个万年不变的真需求。这不是一个需要去“探索”的商业模式,它本身就是互联网最成熟、最庞大的商业模式。它沉默,但无处不在,像空气一样支撑着内容、电商、社交等几乎所有核心业务的运转。今年,随着 AIGC 生成式技术慢慢成熟,Generative Recommendation(生成式推荐) 的技术方向也悄悄成型了。比如,同样一张餐桌,左右两张图是不同的标题描述。这就是根据用户偏好、搜索记录、浏览历史及购买记录,运用大语言模型(LLM)来生成个性化的商品标题,精准地注入用户最关心的内容。这个技术概念,从第一眼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商业价值。想象一下,它不再是宽泛地给你推荐一部“科幻电影”,而是生成一条理由:“基于你看完《沙丘》,并且喜欢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导演风格,这部《降临》的叙事节奏和哲学思辨,你大概率会封神。”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陈列,而是一个给你量身定制的一句文案、一张海报、甚至一段短视频。每一次浏览都像在开盲盒,看的的是“哇,这个东西就是我想要的”。从一位技术人的角度看,这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无人区”,不是把某个 CTR 模型的 AUC 卷高千分之一个点。 我们要解决的是全新的、更底层的难题:如何保证生成内容的可控性和事实性?(不能给用户瞎编产品功能吧?)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估体系?(生成的文案好不好,怎么量化?A/B test 怎么做?)如何在毫秒级的延迟内完成这一切?(用户可没耐心等你慢慢生成)每一个问题,都直通顶会和核心专利。谁能先搞出来,就是下一个技术周期的定义者。所以未来几年,互联网巨头会砸重金、砸资源、砸人力的投入。最近,我注意到,鹅厂的广告算法大赛启动了,赛题是这个问题的难度升级版——报名开启仅72小时,报名人数近3000,已有近700支队伍完成集结。实话说,要不是已经毕业了,我恨不得立刻报名。
报名地址: https://algo.qq.com从一个比赛开始为啥我激动了,因为这个让我想起了自己研究生时改变我职业轨迹的一次比赛经历。当时我也参加过一些比赛,说实话体验有好有坏。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那个比赛的题目,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自主办方真实业务里一个难题。最终的名次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前百分之几,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那次比赛之后,我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之前完全不同了,那段经历也成了我简历中最亮的一笔。原因有二:一是比赛在国内是比较权威的,互联网圈子里的人很认可,是硬通货。二是它让我第一次跳出了在“精修”数据集上刷 AUC 的循环,真正去理解一个复杂的、充满噪声的真实业务问题。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思考深度,可能才是我区别于当时大多数候选人的核心优势。你会感觉自己不再是飘在半空学理论,而是一头扎进了一个“活生生”的难题里,每一行代码都在和真实世界碰撞。 这种成长的体感,对于技术人来说,是直接且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让更多人看到鹅厂的这个算法大赛。倒不是为了奖金去的(当然这次的奖金确实够你小小地“财务自由”一把)。我认真看了下比赛题目,叫 “全模态序列生成式推荐”。这词儿听着挺唬人,但我翻译一下,你可能就懂了。以前的推荐系统,更像在让你做选择题:我这里有 A、B、C 三个广告,你可能会喜欢哪个?而现在这个题目,要求你直接做一道开放式创作题:基于这个用户看过的视频、点过的商品、搜过的关键词…你来“生成”一个他最可能感兴趣的全新广告。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最近也在追 LLM、多模态这些热点,那你肯定懂我在说什么。这背后,是整个 AI 范式从“判别”到“生成”的迁徙。它不再是技巧性的调优,而是需要你对底层模型、对用户意图有更深刻的创造性理解。更重要的是,它给你的数据——是腾讯广告真实场景下的全模态序列数据。对于我们这些搞算法的人来说,最缺的是什么?就是这种沾着“泥土味”的真实数据。复杂、庞大、充满噪声,但很宝贵。能用这样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次无比难得的历练好嘛!这次的比赛数据,是基于已经脱敏处理后用户的协同、文本、视觉等全模态历史行为数据,预测其下一次可能交互的广告。每个行为包含广告的 ID 类特征,以及多模态信息(如图像、文本等)。成长,才是唯一的答案我今天写下这些,不是想催着大家去“卷”一个新比赛。说实话,我不喜欢“卷”这个词。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高质量的成长路径”。通过参加一个好比赛,你会找到你的“战友”,你们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熬夜 debug,一起在白板上画满潦草的架构图,一起盯着榜单刷新后排名上升而激动鼓掌。这个过程本身,也能治愈很多在科研路上的孤独和迷茫。你会遇到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对手,看到别人天马行空的解法,那一刻你才明白天外有天。这种棋逢对手的切磋,比自己闭门造车一年,进步得都要快。当然,腾讯这次也确实很大方。高达 360 万的总奖金池,冠军队独享 200 万。而且,决赛圈的同学基本都能锁定腾讯的实习或者校招 Offer。
PS:今年 4 月,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 28000 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 2025 年将迎来 10000 名校招实习生,有六成面向技术人才开放。这些当然很诱人。但说真的,当我回看自己学生时代的比赛经历时,奖金和 Offer 都只是结果。那个为了解决一个“真问题”而拼尽全力的自己,那些和队友一起度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夜,才是真正刻进我骨子里的东西。这种自信和底气,千金不换。现在几乎所有大厂都在疯狂囤积 AIGC 人才,但市场真正稀缺,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极高薪酬的,是能将生成式 AI 与核心业务结合,实实在在创造营收的人。「生成式推荐」,就是目前看来,连接 AIGC 技术与互联网核心商业(广告、电商)最直接、最短的那条路。如果要搞定它,意味着你不仅懂模型、懂生成,你还懂用户、懂商业、懂转化。这张技能牌,在未来几年的招聘市场上,含金量可想而知。写在最后所以,如果你想让所学落地,想在简历上增加一笔,想让面试多一点机会,想逼自己一把,那么,不妨去看看这个比赛。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你有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你有一颗渴望挑战难题的心。但万一,它就是那个改变你的契机呢?传送门:
大赛官网: https://algo.qq.com赛事联系邮箱: TAAC@tencent.commailto:TAAC@tencent.com最后,附上比赛的流程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