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 2025-06-13 07:15 广东
AI 的火热 ≠ AI 中台的刚需
目前,最近有读者给我发了一篇讲解“ AI 中台”的内容,问我针对 AI 中台有什么想法?
我直接回答:没有想法,但是今年确实有不少企业推出了 AI 中台,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我并不是敷衍他,而是真实的回答。
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表达过很多次,几乎全球所有出创新及垄断性企业都在不约而同的去追逐 AI。
即使是传统第三方软件外包公司都开始大谈特谈 AI。
我表示理解,毕竟要生存,逐利是人的本性。
但,我真的搞不太清楚,这些公司可以在 AI 上获得什么结果或成绩。
说回 AI 中台,我自然会关注到这个“老概念”,这并不是刚出来的概念。
以前数据中台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做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及管理的公司,就号称自己公司做的是 AI 中台。
只不过那时候明显是蹭数据中台的热度。
短短几年时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现如今,AI 成为全球香饽饽,AI 中台自然走到了大家的视野中,甚至作为甲方的头号项目。
而数据中台则因成本高、维护困难、价值产出链过长且度量困难等问题,逐渐被企业降级。
毕竟大家都信奉,AI 这波红利再不抓住,可能就过去了。
真的如此嘛?
今天的文章,我要表达另外一个观点:上一套数据中台,并不代表企业就数字化转型了,同样,采购一套 AI 中台,距离企业实现 AI 应用和组织变革还远着呢。
以及,AI 中台将比数据中台更难落地。
为什么?
因为企业用不起来。
多数企业连个数据分析师都没有,更何况算法工程师,说白了,企业没有专业人才,把 AI 中台用起来。
一、什么是 AI 中台我直接回答:没有想法,但是今年确实有不少企业推出了 AI 中台,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我并不是敷衍他,而是真实的回答。
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表达过很多次,几乎全球所有出创新及垄断性企业都在不约而同的去追逐 AI。
即使是传统第三方软件外包公司都开始大谈特谈 AI。
我表示理解,毕竟要生存,逐利是人的本性。
但,我真的搞不太清楚,这些公司可以在 AI 上获得什么结果或成绩。
说回 AI 中台,我自然会关注到这个“老概念”,这并不是刚出来的概念。
以前数据中台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做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及管理的公司,就号称自己公司做的是 AI 中台。
只不过那时候明显是蹭数据中台的热度。
短短几年时间,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现如今,AI 成为全球香饽饽,AI 中台自然走到了大家的视野中,甚至作为甲方的头号项目。
而数据中台则因成本高、维护困难、价值产出链过长且度量困难等问题,逐渐被企业降级。
毕竟大家都信奉,AI 这波红利再不抓住,可能就过去了。
真的如此嘛?
今天的文章,我要表达另外一个观点:上一套数据中台,并不代表企业就数字化转型了,同样,采购一套 AI 中台,距离企业实现 AI 应用和组织变革还远着呢。
以及,AI 中台将比数据中台更难落地。
为什么?
因为企业用不起来。
多数企业连个数据分析师都没有,更何况算法工程师,说白了,企业没有专业人才,把 AI 中台用起来。
用不起来,那么,市场规模就无法持续增长,这就不是一个肥沃的“土地”。
AI中台是企业级的人工智能能力中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复用化的技术架构,解决AI 模型开发与落地中的重复建设问题,降低应用门槛。(这个定义是不是很熟悉,几乎复刻的数据中台概念)具体表现为:能力沉淀与共享: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通用AI能力,以及行业特定模型(如金融风控、医疗影像分析)封装为可复用的组件,形成“AI模型市场”。
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模型设计、训练、部署、监控等环节,提供统一的数据标注、特征工程、算力调度等支持,减少算法工程师在工程化上的耗时。(注意这里并不包含大数据开发及治理)
敏捷业务响应:通过微服务架构和标准化接口,快速组合AI能力,满足前台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小前台、大中台”的协同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组件会以 MCP 的形式对外提供(主要面向大模型应用),而非传统的 AI 模型组件。
让我们看一下,AI 中台关键架构与功能。
AI中台通常分为三层架构:
技术服务层:提供通用AI能力(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行业专用服务,支持即插即用。
研发平台层:包含数据服务(清洗、标注)和模型开发工具(自动机器学习/AutoML),降低模型研发门槛。
管理运行层:负责资源调度(算力、存储)、权限控制及模型资产(算法、样本)的版本管理与共享。
AI 中台的本质是“中央厨房”模式,企业无需从零搭建AI基础设施,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烹饪”出符合业务需求的智能应用。
这一模式尤其适合需要规模化应用AI的中大型企业,但需注意与现有数据中台、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
二、AI中台能否取代数据中台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模型设计、训练、部署、监控等环节,提供统一的数据标注、特征工程、算力调度等支持,减少算法工程师在工程化上的耗时。(注意这里并不包含大数据开发及治理)
敏捷业务响应:通过微服务架构和标准化接口,快速组合AI能力,满足前台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小前台、大中台”的协同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组件会以 MCP 的形式对外提供(主要面向大模型应用),而非传统的 AI 模型组件。
让我们看一下,AI 中台关键架构与功能。
AI中台通常分为三层架构:
技术服务层:提供通用AI能力(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行业专用服务,支持即插即用。
研发平台层:包含数据服务(清洗、标注)和模型开发工具(自动机器学习/AutoML),降低模型研发门槛。
管理运行层:负责资源调度(算力、存储)、权限控制及模型资产(算法、样本)的版本管理与共享。
AI 中台的本质是“中央厨房”模式,企业无需从零搭建AI基础设施,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烹饪”出符合业务需求的智能应用。
这一模式尤其适合需要规模化应用AI的中大型企业,但需注意与现有数据中台、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