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6月12日 05:16
[区 域] “智能穿戴”保交通基础设施健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联智科技利用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和轻量化监测设备,为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实时监测和预警服务。这些设备能够监测桥梁的位移、震动和沉降等关键指标,并通过AI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结构异常的提前预警。联智科技的解决方案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应用,完成了大量安全预警,并计划通过智能体技术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度,降低成本,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驾护航。

🌉 联智科技研发的轻量化监测设备,如高精度北斗位移监测仪、桥梁挠度监测仪等,实现了“即装即用”的无线部署,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的健康状况。

💡 通过AI赋能,联智科技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精准锁定主梁应力、索力变化,并结合气象、车流等外部数据进行预警。

✅ 该平台已在27个省(区、市)的1300多个结构物上应用,布设监测点超1.46万个,完成了2500余次安全预警,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 联智科技计划利用已积累的100多万份检测报告,研发工程检测监测行业智能体,有望大幅节省检测和监测时间、提升检测精度,并可节省将近80%的人力成本。

联智科技:

    ◎本报记者 彭竞兰

    在湖南益阳高速公路岳家桥大桥和仙溪伊水特大桥段边坡,14台仅有手机大小的设备实时监控着桥梁的位移、震动和沉降情况,并将桥梁的“健康指数”传输至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智科技”)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算法计算,平台可以完成“诊断”,并提供对应预警措施。

    这处边坡应用的是联智科技最新设计的轻量化监测设备。“我们正探索利用现有的轻量化监测设备和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通过AI赋能打造可在毫秒之间处理海量数据的监测智能体。”近日,联智科技副董事长梁晓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基础设施有了“私人医生”

    据统计,当前我国公路总里程达543.68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为15.9万公里,全国拥有桥梁107万余座,隧道2.4万余条。“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家底’丰厚,这也代表着较大的维护压力。如果用传统监测方案进行维护,成本难以负担。”梁晓东表示。

    2024年8月,交通运输部针对汛期高速公路灾害风险,组织开展高速公路监测预警应用示范揭榜工作,向全社会征集遴选技术先进、性能优异、应用效果好的解决方案。“这次揭榜行动明确了轻量化监测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梁晓东说。

    随后,研发工作便从设备端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传统监测设备需要布线、调试才能传输监测数据,耗时耗力,研发团队就围绕“无线部署”的目标,实现轻量化设备的“即装即用”;以往需要布设多个设备,才能实现监控全覆盖,团队就通过AI分析历史数据与同类桥梁数据库,精准锁定主梁应力、索力变化;受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数据容易失真,团队就实时融合气象、车流等外部数据,提前预警结构异常。

    “目前,我们已经研制出高精度北斗位移监测仪、桥梁挠度监测仪、桥梁简易报警仪、结构裂缝监测仪等设备。”联智科技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妙群介绍,有了这些设备,基础设施就好像有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私人医生”,可全天候实时监测健康情况。

    今年初,联智科技的轻量化设备在广东佛山正式亮相。为保障“行通济”民俗活动,相关部门与联智科技取得联系,希望对活动途经的通济桥进行监测,以保障桥梁安全。随即,联智科技制定“动态应变监测+实时预警+无线低功耗”的轻量化桥梁监测方案,72小时内完成现场传感采集设备的精准布设及系统联调,通过实时捕捉桥梁在人群荷载下的微应变数据,为通济桥安全提供“毫秒级预警”。

    已完成2500余次安全预警

    早在2016年,联智科技便启动研发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在研究开始时,团队在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方面遇到挑战。原来,文本、图像等不同数据源在格式、精度和频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整合难度大。“比如,将地质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与气象卫星的周期性数据进行融合时,格式不兼容、精度差异等问题可能导致数据无法直接匹配,进而影响检测效果。”梁晓东说。

    围绕上述问题,联智科技依托分布式处理框架,采用实时、后处理同步结算模式,集成滤波、平滑、多误差模型算法,实现高精度数据结算。此外,企业还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土木工程技术双核驱动服务体系,实现分布式微服务设计、多通信链路设计、多渠道多模式预警和多元异构数据融合。

    “截至目前,这个平台在27个省(区、市)1300多个结构物上应用,布设监测点超1.46万个,先后完成2500余次安全预警。”刘妙群说。

    谈及未来发展,梁晓东透露:“我们将利用已积累的100多万份检测报告,研发工程检测监测行业智能体。届时有望大幅节省检测和监测时间、提升检测精度,并可节省将近80%的人力成本。”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联智科技 基础设施监测 AI预警 北斗系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