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蓝水技术公司:

在德蓝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做实验。本报记者 梁乐摄
◎本报记者 梁 乐
这几天,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德蓝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蓝水技术公司”),研发团队正专注于实验室里的一项科研项目。这一项目将为工业污水处理提供可靠高效且环保的水处理助剂。
“我们一直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技术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德蓝水技术公司董事长曾凡夫子表示,企业成立20多年来,致力于生活污水回用、工业废水回用、苦咸水淡化利用等一系列技术的研发推广,在分离膜领域有力提升了“国货”技术含量。
搭建创新平台
德蓝水技术公司办公大楼近一半的面积都被用于研发,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的40%。企业实验室内设备齐全,可满足绝大多数科研项目的小试需求。
近年来,该公司用好用足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先后建立多个创新平台。平台包括国家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新疆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创新平台不仅为我们民营企业争取到资金支持,还搭建了一整套产学研合作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德蓝水技术公司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副总经理周林超说,尤其是2023年由公司牵头成立的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让科研迈上新台阶。
依托创新研究院,德蓝水技术公司针对新疆经济总产值超5000亿元的200多家企业和工业园开展深度调研,聚焦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水处理问题,精准锁定科研攻关方向。
“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在工业废水处理末端会产生硫酸钠。这种废弃物处理难,成本高,让企业很头疼。”周林超说,创新研究院迅速组织专项讨论,联合科研院所、需求企业成立科研攻关小组,设立科研专项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创新研究院每年能够获得1200万元的资金支持,让企业可以一心一意搞研发。”周林超说,目前废盐资源化研究已经在实验室取得成功并申请专利,正在加紧调试安装中试设备,到企业一线检验科研成果。
近年来,由德蓝水技术公司牵头的创新平台成果丰硕。截至2024年底,公司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5项,申请国家专利404项,拥有授权专利102项。
制造过硬“国货”
在德蓝水技术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根根近3米高的细长圆筒整齐矗立。这是企业研发的超滤膜产品。
“工业废水处理需要大型超滤膜装置,但国内一直没有过硬的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德蓝水技术公司技术研发部经理宋勇告诉记者,瞄准超滤膜的市场潜力,企业组织科研力量打造国产产品。
卸去细长圆筒的外壳,一根根龙须面状的白色细丝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超滤膜的核心部件——超滤膜丝。这款梯度孔中空纤维膜膜丝为中空结构,表面布满肉眼难寻的过滤孔,其直径仅有0.03微米。
宋勇介绍,这一精度使超滤膜能够完全去除水中杂质、细菌等有害物质。与传统的中空纤维膜相比,这款超滤膜具有更强的抗污堵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宋勇说,目前企业的产品已经成功在新疆多家煤化工及石油化工企业得到应用,实现了超滤膜的国产化。
近10年来,德蓝水技术公司针对新疆苦咸水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攻关。“膜蒸馏苦咸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新疆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近期,德蓝水技术公司计划在南疆建立苦咸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用淡化的苦咸水种植经济作物,用苦咸水制海水发展海产品养殖。
“在水资源短缺的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我们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让每一滴水都实现价值。”曾凡夫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