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 人工智能 06月11日
规则学习:让机器学习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可解释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规则学习是一种基于“如果-那么”规则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以人类可理解的方式进行决策,具有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文章介绍了规则学习的基本概念、规则的产生方式(序贯覆盖)、规则的剪枝优化(如RIPPER算法)以及一阶规则学习。通过案例和代码示例,文章阐述了规则学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强调了其在医疗、金融等高风险场景中的价值,并指出了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

💡 规则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 IF 条件 THEN 结论 的形式从数据中提取规则,实现对新数据的分类或预测。这种方式使得决策过程透明,易于理解和追溯,特别适用于高风险场景,如医疗和金融。

🔄 序贯覆盖是一种生成规则的常见方法。算法首先找到一个能覆盖部分数据的规则,然后移除这些数据,继续寻找下一个规则,直到所有数据被覆盖。例如,通过“有毛发”判断“哺乳动物”等。

✂️ 为了避免规则过于复杂导致的过拟合,需要对规则进行剪枝。RIPPER算法通过反复增加和修剪规则来减少错误率。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决策树模拟RIPPER的剪枝效果,限制规则长度,保证泛化性。

🔗 一阶规则学习允许规则中包含变量和谓词,能处理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关系。例如,IF 用户(A) AND 亲属(B,A) AND 信用良好(B) THEN 批准贷款(A)。这扩展了规则学习的应用范围,但实现较为复杂。

在机器学习领域,规则学习是一颗独特的明珠--它不像深度学习那样神秘,而是用人类可读的**"如果-那么"**规则来做出决策。

想象一下医生通过一系列症状判断疾病,或者风控系统根据用户行为拒绝贷款,规则学习的魅力正在于这种透明可解释性

1. 基本概念

规则学习的目标是从数据中提取出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帮助我们对新的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

这些规则通常以 IF 条件 THEN 结论 的形式出现,比如“如果天气是晴朗的,那么心情是愉快的”。

在机器学习中,这些规则是从标记好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得到的,通过分析数据中的特征和标签之间的关系,算法能够找出一些有用的规则来描述数据的模式。

这种白盒模型特别适合高风险场景(如医疗、金融),因为:

2. 序贯覆盖:规则是如何产生的

序贯覆盖是一种常见的产生规则的方式。

它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一堆数据,算法会先找出一个能够覆盖(即匹配)部分数据的规则;

然后将这部分数据从训练集中移除,再继续寻找下一个规则,直到所有的数据都被覆盖或者满足某种停止条件。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一组关于动物的数据,特征包括**“有毛发”“会飞”“生活在水中”等,标签是“哺乳动物”“鸟类”“鱼类”**。

序贯覆盖算法首先会找出一个规则,比如**“如果动物有毛发,那么它是哺乳动物”**,这个规则会覆盖掉一部分数据(比如猫、狗等)。

然后,算法会从剩下的数据中继续寻找规则,比如**“如果动物会飞,那么它是鸟类”**,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数据都被合适的规则覆盖。

3. 剪枝:给规则 "瘦身"

在规则学习中,生成的规则可能会非常复杂,包含很多条件,这就可能导致过拟合,即规则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很好,但在新的数据上表现很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规则进行剪枝优化

剪枝有多种算法,这里介绍一种业界使用较多,也是一种非常著名的规则剪枝算法:RIPPERRepeated Incremental Pruning to Produce Error Reduction)。

3.1. RIPPER简介

RIPPER核心思想是通过反复地增加和修剪规则来减少错误率。

具体来说,RIPPER算法分为两个阶段:生长阶段修剪阶段

    生长阶段:从一个空规则开始,逐步添加条件,每次添加的条件都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率的条件。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规则不能再减少错误率为止。修剪阶段:在生长阶段得到的规则可能过于复杂,所以需要进行修剪。RIPPER算法会尝试去掉一些条件,看看去掉这些条件后是否能够减少错误率。如果去掉某个条件后错误率没有增加,那么这个条件就会被去掉。

3.2. RIPPER代码示例

scikit-learn库本身没有直接实现RIPPER算法,下面的代码使用sklearn的决策树模拟RIPPER剪枝效果。

# 使用sklearn决策树模拟RIPPER剪枝效果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加载乳腺癌数据集data = load_breast_cancer()X, y = data.data, data.targetX_train, X_val, y_train, y_val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模拟RIPPER的剪枝控制ripper_model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max_depth=3,  # 限制规则长度    min_samples_split=10,  # 防止过拟合    ccp_alpha=0.02,  # 剪枝强度)ripper_model.fit(X_train, y_train)print(f"验证集准确率: {ripper_model.score(X_val, y_val):.2f}")# 可视化第一条规则from sklearn.tree import export_textprint(export_text(ripper_model, feature_names=data.feature_names[:30]))## 输出结果:'''验证集准确率: 0.94|--- worst area <= 868.20|   |--- worst concave points <= 0.16|   |   |--- class: 1 (良性)|   |--- worst concave points >  0.16|   |   |--- class: 0 (恶性)|--- worst area >  868.20|   |--- class: 0 (恶性)'''

这个示例使用了scikit-learn库中自带的乳腺癌数据集,其中30%数据作为验证集,用于剪枝时的性能评估。

使用DecisionTreeClassifier类来模拟RIPPER的核心思想,其中参数含义如下:

最后,输出的结果也对应RIPPER的风格(即"IF-THEN"规则)。

4. 一阶规则学习:跨越特征的限制

当普通规则(命题规则)无法表达复杂关系时,一阶规则学习闪亮登场。

一阶规则学习是一种更高级的规则学习方法,它允许规则中包含变量和谓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属性值,

这意味着它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关系。

下面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命题规则一阶规则学习的区别。

# 命题规则 vs 一阶规则命题规则: IF 年龄>30 AND 存款>50000 THEN 批准贷款一阶规则:    IF 用户(A) AND 亲属(B,A) AND 信用良好(B)    THEN 批准贷款(A)  # A、B是变量

一阶规则学习的常用算法包括:FOIL(First Order Inductive Learner)和TILDE(Top-Down Induction of Logical Decision Trees)等。

这些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递归地划分数据,生成包含变量和谓词的规则。

一阶规则学习的算法在scikit-learn库中也没有包含,需要安装额外的库,比如PyKEEN或者Aleph系统。

这里就不演示了。

5. 总结

总之,规则学习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它通过生成易于理解的规则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

不过,尽管规则学习有独特优势,仍需注意:

    规则冲突:多个规则触发时需定义优先级连续特征:需要离散化处理(如等宽分箱)大数据场景:学习效率低于神经网络

实际应用时,常将规则学习与其他技术结合。

规则学习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机器学习的精确性与人类思维的透明性。

AI可解释性日益重要的今天,掌握这项技术意味着既能构建强大模型,又能清晰解释每个决策背后的逻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规则学习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RIPPER 一阶规则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