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6月11日 08:09
审美霸凌?精英作秀?Labubu神话下的杂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LABUBU,这只源自中国香港的怪兽形象,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文章探讨了LABUBU现象背后的文化冲突、审美争议以及资本运作。从精英阶层的社交货币到Z世代的个性化表达,再到二级市场的溢价与投资,LABUBU引发了关于消费主义、文化认同和审美价值的深刻思考。文章揭示了LABUBU如何成为多重力量角逐的焦点,以及在喧嚣背后隐藏的复杂社会现象。

✨ LABUBU的崛起:从潮玩到奢侈品,LABUBU迅速成为时尚圈和社交媒体的宠儿,引发了广泛关注。其背后是泡泡玛特营收的激增以及二级市场价格的飞涨,反映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 精英社交与审美霸权:LABUBU被精英阶层视为社交徽章,与高奢品混搭,形成了一种新的“破除精英主义”的文化现象。然而,这种混搭也引发了关于阶层表演和审美霸权的讨论,LABUBU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精英阶层的文化优势。

😈 审美争议与文化冲突:LABUBU的“丑萌”设计引发了审美争议,挑战了传统审美观念。文章探讨了不同群体围绕LABUBU的“美”的定义权之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霸凌。同时,LABUBU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种文化审美带来的误读和改写。

💰 情感价值与资本运作:LABUBU为消费者提供了情感价值,但随着二级市场的出现和投资行为的介入,情感价值逐渐异化。文章揭示了LABUBU如何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以及在符号消费的浪潮中,人们如何定义价值。

在曼谷佛寺的香烟缭绕中,泰国僧侣为 LABUBU 念诵开光经文;迪拜的保险柜里,镀金款 LABUBU 与珠宝并列存放;洛杉矶门店外,年轻人在凌晨三点的寒风中排起长队。

“塑料茅台”“新币种”,火了一年多,LABUBU的市场还在沸腾,甚至热出了新高度。

刚毕业的 00 后小林为了补全 Labubu象棋大冒险系列补货款,连续一周蹲抽盒机直播间,还加入几个补货群获取“情报”。最终,他以溢价 5 倍的价格从其他买家手中购得2体。

像小林这样疯狂追逐 Labubu 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数据印证着这场狂欢的热度:泡泡玛特 2024 年营收突破 130 亿元,其旗下 LABUBU 所属的 THE MONSTERS 系列营收同比激增 726.6%,潮玩交易平台千岛app上,2024年上半年问世发售价仅为159元MOKOKOFALL INTO SPRING当前二手成交均价均已超过3700元,溢价高达23倍。

当前小红书上#LABUBU#词条阅读量超15.5亿,讨论量也超1400万。衍生的娃衣、壁纸、改娃等话题阅读量更是超5000万,有媒体此前估算娃衣商家月收入可超1.7万。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这只名为LABUBU的中国小怪兽,正以荒诞又凌厉的姿态刺入全球消费文化的神经。随着这场狂欢从潮玩圈层进入大众视野,喧嚣之下暗藏的文化冲突杂音也逐渐清晰可闻。

潮玩成为精英社交密码

2024年4月,BLACKPINK成员Lisa在社交媒体晒出LABUBU收藏,吸引了上亿粉丝围观。其后,泰国公主和蕾哈娜等名人也纷纷将其作为奢侈品配饰,掀起了“奢侈品混搭”风潮。

一时间,只背高奢包包不够酷了,只有配上LABUBU才能掌握时尚密码,这个原本属于亚文化圈层的玩偶,摇身一变成为精英阶层的社交徽章。这种混搭甚至被赞为“破除精英主义”颠覆奢侈品霸权的壮举。

不过这是真“颠覆”吗?

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符号资本视角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未经编排的阶层表演。国际巨星们将LABUBU从潮玩圈带入时尚圈,就像给它镀了一层金,借助自身影响力,赋予LABUBU奢侈品级别的符号溢价。

而精英阶层也在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自身话语主导性的又一轮炫耀——用100元的单品改造数十万的奢品,彰显自身既能驾驭传统奢侈符号,又能挪用亚文化符号玩转新兴潮流的“通吃”资本,从而在文化资本的竞争中建立新优势。

泰国长公主的LABUBU穿搭则更具象征意义。73 岁的泰国长公主乌汶叻于青岛游玩期间,全身LABUBU元素,保镖手拎 LABUBU 痛包。王室选择性接纳亚文化元素,既保持对大众的文化俯瞰,又避免与新兴潮流脱节,最终形成“我玩得转你们的文化,而你们玩不起我的规则”的双重区隔。

通过复制奢侈品的稀缺性策略,LABUBU在二级市场身价远超原价。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也成功的构建起一种等级体系,表面上LABUBU已经成为社交媒体顶流,仿佛人人都能参与这场狂欢,但实际上要进入这一圈层却需要迈过不少的门槛:高昂的溢价、抢购技术、打破垄断获得货源等等,经济资本与技术资源重新划分了圈层边界,看似平等的符号,渐渐制造出隐秘的不平等。

尖牙镶钻丑萌逆袭,一场关于审美自由的攻防战

当然,这一话语权也不会被某个圈层长期把持,近日网红及企业家 The Gstaad Guy 《what an easy way to ruin a gorgeous handbag》可看做对LABUBU吐槽的一个代表,其抨击Lululemon缺乏美感的设计以及过高刷屏率,让它看起来不再适配爱马仕这样的顶奢。

这一声音的出现并不意外,当东方IP进入欧美时尚圈,对既有消费结构形成冲击,也挑战着传统IP们的商业版图;单从文化层面来讲,当LABUBU已经从亚文化符号跃升为主流消费的符号,其文化基因中的矛盾性也必然引发反弹。

社交媒体上“保命帖”式吐槽“丑萌”吐槽贴,就是这种文化冲突的折射。

LABUBU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香港插画家龙家升的北欧神话生物,兔耳、不对称大眼与九颗鲨鱼尖牙的“邪恶微笑”打破了传统萌系玩偶的形象。

这种美学在西方语境中被部分解读为哥特式幽默,接受度相对更高,但在东亚文化中却可以说是对“可爱即正义”传统审美的颠覆,因此收获了“可爱但恐怖”的评价。

不过,它“第一眼丑,越看越萌”的特质,精准击中Z时代对个性化设计的追求,产生了类似日本妖怪文化中的“恶心萌”的冲突美感,反而成为年轻人反叛标准化审美的利器。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种设计语言到底是美是丑,而在于由其爆火产生的审美霸权争夺战。

当粉丝把LABUBU标榜为先锋审美,拒绝“丑萌”的人,就仿佛陷入了“接受LABUBU=进步”与“不买就是老登”“get不到=没品的”的二元对立中,更不要说将这种拒绝与消费能力挂钩的嘲讽言论。

而反对LABUBU的人也不甘示弱,痛批其为 “资本制造的审美暴力”,如对LABUBU粉丝贴上“跟风”“被资本洗脑”的标签,甚至有大V定性“跟大妈抢盐”没区别。

无论是把反对声音定义为“过时审美”的群体标签化,还是对粉丝贬低、侮辱性的个体攻击,背后是不同群体围绕LABUBU对于“美”的定义权之争,健康的文化生态是“不喜欢但尊重”与“超爱”的共存,当攻击性言论的出现,实质性的审美霸凌就已经产生。

无疑,随着LABUBU全球化传播进一步推进,多种文化审美带来的误读、改写将进一步放大这种审美评价的撕裂。与之对应的,LABUBU提供的强大情绪价值,已让其超越玩具成为“电子宠物”与买家的个人情感挂钩,而一旦这种链接形成,买家群体自然会全力捍卫,而这场争夺战也将持续存在。

(部分藏家不满于“我静静的买个宝宝也要被贴标签”)

爆火的精灵  隐藏的“芭比”?

不过,更尖锐的矛盾则或许潜藏在IP基因里。首先就是其角色设定当中的隐性性别权力结构。

LABUBU家族设定源自龙家升绘本《神秘的布卡》,于2015年作为故事的配角首次登场。

今天的LABUBU家族成员设定上,LABUBU性别为女,无父无母,其男友是骷髅头Tycoco,数量约100多只。家族首领ZIMOMO则是男性,有且只有一人。

简言之,LABUBU是一个男性大家长的族群。这种男性统治全女社群的架构被一些用户批评为强化传统性别霸权逻辑,延续了“男性天然具备领导权”的刻板印象。

不仅角色设定如此,IP形象在商业化传播过程中也形成了对传统性别形象的加固。近日席卷全球的LABUBU“医美”热潮也成为这一矛盾的注脚。

玩家通过针线缝制、3D打印等方式,为LABUBU添上诱人“蜜桃臀”,甚至有人模仿“巴西提臀术”进行手工改造。而中国玩家不仅在LABUBU的獠牙上镶嵌水钻,或为其嫁接彩色睫毛,还为LABUBU穿上299元定制中式嫁衣,甚至打造起了“甄嬛宇宙”cosplay。

实际上,原本LABUBU“有缺陷”的丑萌美学,通过拒绝标准化审美,已经是在突破性别规范中“柔美/阳刚”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对完美女性气质的抵抗,部分欧美玩家为其添加肌肉服也是一种对性别流动性的表达。

但同时,相当数量的面医美改造模板又回到强调主流审美的双眼皮加深、皮肤抛光等,将LABUBU芭比娃娃化。这些改变直接对应现实中的医美项目,可以说是对现实社会女性刻板期待的重复。

传统性别角色通过消费行为被二次固化。当然,品牌方绝不会也没有必要主动解构这些矛盾,毕竟争议就是流量,而流量终将变现。

爱它,更爱它的溢价?

然而,不管围绕LABUBU存在多少争议,它对于部分消费者提供的情感价值无疑是真实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拆盲盒提供的即时多巴胺是确定的。成人世界的疲惫匆忙,可以通过抚摸这些软软的玩偶获得抚慰,售价几百的补偿机制就为年轻人建造起了童话般的安全区。

但当溢价出现,感情浓度就成了金融指标。如果说,黄牛加入LABUBU热潮,消费者不顾溢价购买,还算是恋物热情的释放,那么当LABUBU进入投资领域,“粉牛”大量出现,LABUBU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异化也是必然。这些“粉牛”边追LABUBU边在二级市场进行倒卖、囤货。有些玩家甚至发展出完整的倒卖策略:原价买的娃,溢价低的自留,溢价高的直接卖给黄牛。

此前新闻中曾报道的大学生“咖咖”就是典型例子。短短一个月内,ta花费33万元“加仓”购入约200只LABUBU。“截至目前,“咖咖”收藏的LABUBU数量达到约340体。这其中,100多体是在2023年到2024年间买入。剩下的约200体,则是在今年4~5月快速买入,主要是针对性收藏,补货不多、溢价较高的LABUBU产品。”曾经单纯的收藏爱好,如今则多了投资的色彩。

情感价值成为溢价的动力,所有可以用来发电的“爱”都是资本眼中可量化的数据。当官方 99 元的 LABUBU 前方高能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在直播间能卖到 358 元,隐藏款更是炒到 2、3 千元。当藏家在社交媒体晒出“家里三面墙的LABUBU”,观者已经难以辨别展示的究竟是资本积累能力,还是情感深度。

当泰国僧侣为 LABUBU 赋予宗教意涵,当中东富豪将其视为新奢侈品,这个诞生于中国香港插画师笔下的中国小怪兽披着“中国设计崛起”的旗帜加速海外扩张,然后继续“出口转内销”的旅行。不过到头来,西方掌握定义权,东方负责生产与消费,还是熟悉的味道。

但把LABUBU现象的讨论简单总结为消费主义陷阱未免陈旧。当情感、文化、身份认同全部转化为可供交易的符号,稀缺性制造阶级幻觉,审美争议激发话题流量,情感价值推动资本逻辑。或许唯一的抵抗就在于保持怀疑,在符号消费的巨浪中,重拾定义价值的勇气。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LABUBU 潮玩 消费主义 审美 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