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瞎扯几句,(https://xueqiu.com/1871318562/297113469)
$比亚迪(SZ002594)$ $赛力斯(SH601127)$ $贵州茅台(SH600519)$
随着武汉萝卜快跑的400辆无人运营,热度维持高位。今天偶尔看到一个提法,大体的意思就是美国在全力发展AI,我们在全力发展无人驾驶,各自都在赌科技树。瞎哥以为,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首先,从科技范畴来说,无人驾驶目前最新的端到端的模型就是AI的一种核心分支。两者根本不是对立关系。
其次,中美之间的AI竞争,是科技竞争是未来之争,但是中方显然是处于绝对劣势的。美国的科技模式是0-1模式,随后利用资本不断的01过程中催化更多01分支。中国的制造工业模式是1-100模式,利用资本不断提升工艺和制程环节。科技模式和制造工业模式,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在前AI时代,中国经历了3次红利,第一次是改开的政策红利引入了资本和技术,第二次是人口红利引入了工业制造门类,第三次是工程师红利引来了全球订单。不难看出,人口基数,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的资源优势(为啥阿三拼命整人口全球第一,也是这个逻辑)。
在AI时代来临之际,人口这个最重要的资源优势,将会成为我国的优势+负担。AI会极大的提升低技术含量工种的集成度,类似萝卜快跑之类的应用推出,将会使得大批的传统出租车司机面临就业压力甚至是失业风险,很显然的,自动驾驶可以24小时高功效的运行,人力驾驶显然不行,所以长久看必然导致自动驾驶依靠综合的运营成本优势将人力驾驶挤出市场供应序列。类似的工种还有很多,类似产线工人、商场收银、城市环保、农业采收,甚至今后的家政服务,对于传统的就业市场冲击巨大,细思极恐。
这种用AI极大的替代低技术含量工种的社会效应,对于中美而言,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美国在工程师时代,技术工人时代,是无法与中国PK效率和人力成本的,因此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美国的制造业呈现空心化,远远比不过中国的工业全门类优势。AI的出现,会极大的改善美国在产业上的生产力布局,也就是不再受困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短缺,特别是相较于中国的都短缺。而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情景,由于庞大的工程师以及产业工人群体支撑起了我们的制造业大国,但是在向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技术升级和城市人口就业的矛盾,随着AI技术的具体行业应用落地,这种矛盾会越来越激化。这种激化的必然,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手工人力从业者破坏大机器生产模式中的机器设备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它曾经的身影。这个身影再次出现在我们周围,可能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很多人会说,每一次的科技进步不都是这样,都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巨变,都会造成固有模式的阵痛。我们之前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工业人群的分流,大力投入城市乃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但是这一次也许这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都无法被再次复制。
AI的时代,对于美国回归制造业是助力良多的技术加成,是科技和社会效益的双倍加成,对于中国而言在提升顶端产业的同时却又会面临巨大而社会底层就业问题,是科技的加成又同时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在中美竞争的过程中,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如何破局,很难。因为低端的就业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同时,AI的竞争又不能主动放慢速度。
科技进步,有的时候带来的困惑,会挑战人类的社会伦理。AI,这个具有划时代影响能力的领域,在科技和社会构建两个方面,正成为中国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巨大挑战。
这是一篇不可能有结论的话题,因为从来就不存在超越历史穿越历史的视角,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每每遇到这种困局,总是让人无限的向往科幻小说中的时光穿梭,能去到未来AI盛行的时代看一看人类的生存智慧,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当然,也有可能是异常可怕的一件事,可怕到会让人庆幸还好当下不需要面临此种可怕。
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