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6月09日 16:14
实现医疗行业的同工同酬到底有多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薪酬问题,特别是“同工不同酬”现象。通过对比编制内外医务人员的薪资差异,揭示了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执行困境以及医务人员的困境。文章指出,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同工同酬难以实现。同时,文章也关注了医疗行业的改革探索,并呼吁建立更合理的薪酬制度,以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最终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 **薪资差异悬殊:**文章揭示了在同一家医院内,编制内职工与聘用制人员的基础工资存在巨大差距,后者甚至仅为前者的1/7,即便他们从事相同的工作,面临相同的压力。

📜 **同工同酬难落地:**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明确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医院的特殊情况,同工同酬难以实现,导致医务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害。

⏳ **工作强度与薪资不匹配:**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持续增加,但薪资待遇并未相应提高。许多年轻医务人员表示,他们的薪资与劳动强度严重不匹配,这导致了身心透支和职业倦怠。

💡 **改革探索与挑战:**文章提到了地方试点取消编内编外工资双轨制的尝试,但改革的资金来源和实施效果仍面临质疑。此外,改革也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现象,需要更完善的制度设计。

“在省级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是1200元,你觉得低吗?”这个问题像块年久失修的警示牌,立在医疗行业改革的路口。

十年前有人这样问,十年后依然有人这样问,而答案始终悬在半空——既不是惊天动地的新闻,也不是讳莫如深的秘密,倒成了业内心照不宣的“便宜货”掠夺者的挡箭牌。

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财务室里,两份工资单静静躺在抽屉两侧:一份写着“编制内职工”,另一份是“聘用制人员”。前者的基础薪资栏填着8000元,后者却赫然写着1200元。

讽刺的是,他们在同一间诊室接诊,共用的亦是同一台电脑。

2015年基层医院的中级职称医生,基本工资加上补贴后月均5000~6000元,而省级医院的“正式工”基础薪资竟是其近四倍。

看似悬殊的差距背后,藏着中国医疗体系特有的双轨制:编制就像隐形的金钟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曾私下透露:“我们科里最忙的夜班医生,有三分之一是合同工,他们的夜班费却只有正式员工的一半。”

同工同酬:说出口容易,落笔难。

2023年最新出台的医共体薪酬改革文件里,“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被重点标红。但翻开历史文件会发现,1951年国际劳工组织就通过《同酬公约》要求消除工资歧视,我国2012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也明确了同工同酬原则。

当这些白纸黑字撞上医院的实际操作,总像乒乓球砸在防弹玻璃上——响声挺大,痕迹全无。

2024年5月,聘用制麻醉师王医生连续完成18台手术,工作时长超过200小时,当月工资却比同级编制内同事少了4700元,奖金更是少的可怜。

医院财务处的解释很直接:“基本工资占比不同,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却没有说明到底该由谁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急诊科值夜班的张医生手机里存着三张对比照:2005年值班室摆着方便面,2015年换成了速溶咖啡,2024年变成了能量饮料。

这二十年间,他接诊量从日均60人次涨到120人次,基本工资却从1800元降到1200元。

“奖金倒是涨了一些,但得用连续36小时工作来换。”他苦笑着说。

知乎上某匿名医生的帖子获得3.2万点赞:“当住院总医师那年,体重从65公斤掉到52公斤,银行卡余额却没变过。”

身心透支的情况在新入职十年内的医护群体极为多见。

某省医师协会2024年调查显示,30岁以下医务人员中,78%认为薪资与劳动强度严重不匹配。

更残酷的是,当他们试图通过多点执业增加收入时,往往面临“编制单位”的隐性约束,更多的是面对高额的违约金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愿替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视角,这场困局总有其特定的理由。

某三甲医院人事科长私下算过账:如果全院聘用制人员都实现同工同酬,年度人力成本将增加1.2亿元。

“医保控费、药品零加成、DRG付费改革……每项政策都在压缩生存空间。”

把视野投向海外,日本国立医院2023年数据显示,合同制医生与正式员工薪资差距控制在10%以内;德国公立医院实行“集体工资协议”,不同编制人员待遇差异不超过基本工资的15%。相比之下,我国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统计显示,编制内外人员总收入差幅却最高达4.6倍。

但没有退路的编制外人员却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平均诊疗时间甚至超过了编制内人员,“毕竟我们没有退路,干不好明天就失业了。”一位合同制主治医师坦言。

或许曙光正在显现。

2023年某省试点取消编内编外工资双轨制,首批17家医院合同制人员平均薪资上涨2300元。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这笔钱来自财政补贴,而非医院自主调整。

更何况给合同制涨薪的同时,编制内人员似乎能得到更多的红利。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对话,终究需要更坚实的落脚点。当某天,1200元不再成为话题,或许才是医疗行业真正破局的开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医疗行业 薪酬 同工不同酬 医务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