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今日话题 前天 20:35
为何有些车企大佬们都急赤白咧了? 背后是产能利用率和生存焦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车企价格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核心在于比亚迪凭借高产能利用率、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以及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吉利、长城等车企则面临产能利用率低、技术落后等问题,通过价格战和舆论战试图突围。文章还探讨了主管部门可能出台的政策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以及未来车企竞争的趋势,强调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车企竞争力的关键。比亚迪以86.7%的产能利用率领先,得益于其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从而降低了成本,毛利率也显著高于竞争对手。

📉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直接体现。吉利通过低价策略试图挑战比亚迪的市场地位,比亚迪则通过降价应对,展现了其成本优势的韧性,但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舆论战反映了车企的焦虑。吉利和长城联合发起舆论攻势,实质是产能利用率低下和技术落后的体现,比亚迪的技术优势使其在智能化和混动技术方面保持领先。

💰利润表政策可能加剧行业分化。主管部门可能要求车企提交利润表,这会放大比亚迪的优势,而吉利和长城等车企可能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这几天车圈真是非常热闹,有些说法是乱象,有些说法是内卷,但是表面上看肯定是真急了!就差直接对骂和上手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道哥尝试来理解一下:


一、产能利用率:市场竞争力的试金石

2025年,中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排行榜上,比亚迪以86.7%的利用率位居新能源车企榜首,而吉利和长城分别为64.4%和38.4%。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比亚迪在市场需求端的强大竞争力——其单月销量超38万辆,规模效应使其固定成本分摊至每辆车的成本显著降低。特别要提的是,在这么高产销量的背景下,毛利率还在提升,25年一季度比亚迪毛利率是23%大幅领先友商们(吉利毛利率是16%左右,长城17%左右)。另外相比之下,吉利和长城的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和四成。意味着其每辆车需承担更高的折旧、人工等固定成本,在价格战中天然处于劣势。

比亚迪的高产能利用率源于其垂直整合模式: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70%的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更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了成本优势。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5%-20%,而自研的IGBT芯片进一步压缩了电驱系统成本。反观吉利和长城,其核心零部件外购比例较高,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弱于比亚迪。

二、价格战的起源与博弈逻辑

2025年初,吉利率先进行低价战略,所有的新车都比比亚迪的竟品车型价格更低配置更优,例如吉利银河L6等。吉利这一策略直指比亚迪的核心市场:星舰7 EM-i对标宋Pro,星愿挑战海鸥,价格区间精准覆盖比亚迪的主力车型。吉利的意图很明确——通过“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策略,在10-15万元价格带撕开比亚迪的市场防线。

25年前5个月,比亚迪的市场分额与24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从34%降到28%左右。面对残酷的,比亚迪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比亚迪的应对策略体现了其成本优势的韧性。2025年5月,比亚迪宣布22款智驾版车型降价,秦PLUS DM-i智驾版价格下探至5.58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的背后,是其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护城河:自研自产的三电系统使单车成本较竞品低12%-15%,即便降价后仍能保持18-20%的毛利率,而行业平均毛利率已跌破10%。

三、舆论战:产能焦虑下的突围尝试

面对比亚迪的强大竞争力,吉利和长城选择联合发起舆论攻势。2025年重庆汽车论坛上,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公开支持长城两年前对比亚迪“常压油箱”的举报,称其“违法不究”。这一事件本质是产能利用率低下的车企对市场份额流失的焦虑——长城38.4%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其工厂大量闲置,而吉利星舰7等车型虽销量增长,但单车利润被压缩至临界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力差距,比亚迪通过DM-i超级混动技术实现“油电同价”,兆瓦闪充等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而吉利的Emi系统、长城的DHT混动在成本控制上始终落后半拍。当比亚迪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下放至7万元车型时,吉利和长城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不足暴露无遗——其智驾车型渗透率不足30%,且成本高出比亚迪40%以上。这种技术代差迫使两者只能通过舆论施压,试图延缓比亚迪的领先趋势。

四、利润表政策:行业格局的试金石

有传闻说主管部门要求车企提交产品利润表,遏制价格战和恶性竞争,这将进一步将比亚迪的优势放大。2024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2%,而吉利、长城的毛利率分别为15%和17%。更关键的是,比亚迪通过加速折旧法将整车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缩短至3-5年,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使得其利润表在政策要求下更具竞争力。反观吉利和长城,其较高的负债率(吉利有息负债约1,500亿,是比亚迪的约5倍,如果占营收比的话,吉利的负债营收比例是比亚迪的8倍。)和库存压力(长城2025Q1存货同比增33%)可能导致财务数据更艰难。

结语

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成本控制和技术储备,使其在价格战中展现出“降维打击”的实力。而吉利、长城的舆论围攻,本质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生存焦虑。未来行业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如固态电池、全栈智驾)和全球化布局(比亚迪2025年出口目标80万辆),才能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蓝海。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引导行业从“内卷式竞争”转向良性创新,或许是化解产能过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比亚迪股份(01211)$ $比亚迪(SZ002594)$ $东来技术(SH688129)$



本话题在雪球有3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比亚迪 价格战 产能利用率 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