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途牛牛头条 06月06日 00:35
爲什麼巴菲特更關注好公司,霍華德•馬克思更關注「好價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討了霍華德·馬克思的賣出策略,以其備忘錄《賣出》為核心,結合其投資理念,探討了何時賣出盈利資產的複雜決策。文章揭示了投資者常犯的兩種賣出錯誤,並強調賣出應基於投資前景而非情緒。通過與兒子安德魯的對話,文章闡述了賣出決策的考量因素,包括投資組合的集中度、機會成本,以及賣出時機的選擇。文章還比較了霍華德·馬克思與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差異,指出前者更側重“好價格”,而後者更關注“好公司”,進而探討了兩者在賣出策略上的不同。

🤔 霍華德·馬克思強調,賣出決策應基於紮實的財務分析和投資前景,而非市場波動或投資者情緒,避免因上漲或下跌而盲目賣出。

💡 霍華德·馬克思認為,賣出不僅僅是基於價格,還需考慮機會成本,即將資金投入其他更具潛力的投資。這意味著,賣出是為了更好的投資選擇。

🔄 霍華德·馬克思的賣出策略受到週期視角的影響,他更關注於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並在不同週期中調整投資組合,以實現超額收益。

⚖️ 文章指出,霍華德·馬克思更關注“好價格”,而非巴菲特式的“好公司”,這使得他在賣出時更注重捕捉市場波動帶來的機會,並更頻繁地調整投資組合。

來源:期樂會

好公司與好價格,哪一個更重要?

但很多時間,原則是模糊的,比如何時賣出的問題,如果石油股是2021年逐步買入的,那他之前賣出了什麼呢?明年他是否還會保持這些石油股的倉位呢?這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比什麼「時間的朋友」這種抽象的原則難多了。

霍華德•馬克思每年都會寫備忘錄與投資者溝通,近年他的首份備忘錄名爲《賣出》(selling out),在這篇文章中,他以與兒子安德魯•馬克思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何時賣出賺錢的資產」這個投資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一、霍華德•馬克思的持倉原則

霍華德•馬克思有兩本經典的書《投資最重要的事》和《週期》,看過的投資者應該有印象,除了「以公司價值而非股價爲依據進行長期投資」這個價值派投資大師的共同點之外,霍華德•馬克思更強調下面的三點:

1、強調風險和安全邊際:相比巴菲特強調的尋找「長坡厚雪」的好公司,霍華德•馬克思更強調選擇「低風險高收益」的有安全邊際的好公司,即好價格比好公司更重要

2、週期視角:萬物皆週期,儘量避開處於週期頂點的熱點行業,儘量選擇處於週期底谷的行業

3、投資者的侷限性:每一個投資者都有認識的侷限性,投資結果受運氣和風格影響非常大

我猜,第二點是他今年迴避科技股的原因,第一點是他買石油股的原因。

但很多時間,原則是模糊的,比如何時賣出的問題,如果石油股是2021年逐步買入的,那他之前賣出了什麼呢?明年他是否還會保持這些石油股的倉位呢?這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比什麼「時間的朋友」這種抽象的原則難多了。

霍華德•馬克思每年都會寫備忘錄與投資者溝通,近年他的首份備忘錄名爲《賣出》(selling out),在這篇文章中,他以與兒子安德魯•馬克思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何時賣出賺錢的資產」這個投資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解讀這篇文章,我打亂了原文的次序,有一些是價值投資公認的觀點,比如要耐心持有那些具有長期複利的優秀公司,不要受走勢和新聞事件的影響,這是大的原則,我會在第二節先簡單介紹完;

但文章也探討了很多實際投資中的具體賣出原則,涉及投資目標、資金性質,甚至更深刻的投資哲學,我會放在後一部分,結合他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進行重點分析。

二、兩種錯誤的賣出理由

這篇文章有一段半虛構半真實的與兒子的對話,前半部分是這樣的:

霍華德:兒子,我看到XYZ今年漲了xx%,而且市盈率是xx。你是否想賣掉它,這樣可以獲得一些利潤?

安德魯:爸爸,我告訴過你我不是賣家,我爲什麼要賣?

霍華德 :你可以在這個時候賣掉一些,因爲(a)已經漲了很多;(b)你想把一部分收益落袋爲安,以確保這部分收益不會再吐出來;(c)在該估值下,它可能被高估了,而且不穩定。當然,(d)沒有人因獲利了結而破產。

安德魯:是的,但另一方面,(a)我是一個長期投資者,我不認爲股票是交易的碎紙片,而是企業的部分所有權;(b)公司仍有巨大潛力;(c)我可以忍受短期下行的波動,這種波動是機會的一部分。最終,還是長期最重要。

霍華德•馬克思認爲,一般投資者往往有兩種賣出股票的原因:

第一種是因爲上漲,人們喜歡收益,擔心虧損,想要收益保留下來,以避免後悔的情緒。

另一種是因爲下跌,讓人們覺得公司出了問題,害怕跌個不停。

這兩種賣出的心態,後者是前者的原因,因爲經歷過由盈轉損,所以受「害怕後悔」的情緒支配,輕易賣出浮盈的持倉;前者同時也是後者的原因,把盈利的持倉虧掉,手上就都是虧損的倉位,心理壓力更大,更容易賣出浮虧的持倉。

結果就是大部分投資者都陷入頻繁短線操作,低賣高買。

這個觀點,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沒有異議,那麼問題就來了,漲了賣不對,跌了賣也不對,那什麼時候賣才是正確的?

霍華德•馬克思認爲:

賣出的理由應該基於投資前景,必須通過紮實嚴謹的財務分析和紀律來判斷,而不是基於投資者的心理。

當你發現一項具有長期複利潛力的投資時,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要有耐心,如何根據預期回報和風險來看是安全的。投資者很容易被新聞、情緒以及迄今爲止他們已經賺了很多錢的事實,或者一個看似更有希望的新想法所影響。

對於大部分的投資者而言,理解到這裏就夠了,記得「不要因爲上漲而賣出,也不要因爲下跌而賣出」,至少可以減少大部分的操作失誤。

但真實的投資沒有這麼簡單,不是一兩條原則就可以概括的,比如橡樹投資最擅長的正是不良資產處理業務,經常投資爛公司。還有對比特幣的態度,也是投資大師中最開放的。

霍華德•馬克思到底是如何做出賣出決策的呢?

三、總有一個難以拒絕的賣出理由

讓我們來看一看對話的後半部分——開始接近投資中的真實困境。

霍華德:但如果它在短期內被高估,你不應該減倉並把一些收益落袋爲安嗎?這麼做,如果它繼續下跌,(a)你已經限制了你的虧損,並且(b)你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入。

安德魯:如果我持有一家潛力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管理一流的私營公司股份,我絕不會因爲有人給我合理的價格而出售部分股份。優秀的複利型公司是很難找到的,所以放棄它們通常是錯誤的。此外,我認爲預測一家公司的長期結果比預測短期價格走勢要簡單得多,而且在一個你堅信不疑的領域中,去權衡一個決定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到,兒子安德魯•馬克思是一名堅定的長期主義者,霍華德•馬克思則扮演了投資者常見的「魔鬼的誘惑」——如果股價太高了,爲什麼不先賣掉一些再補回來呢?

真實的投資當然不是理論,沒有什麼不可能,繼續看對話。

霍華德:不存在哪個時點你會賣嗎?

安德魯:理論上有,但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a)基本面是否如我所願,以及(b)這個機會與其他機會相比如何,還要考慮到我對這個機會是否高度滿意。

除了股票的價格之外,基金經理還要考慮組合的安全性,繼續看對話:

霍華德:你在管理一個集中的投資組合。當你投資時,XYZ是一個大頭寸,考慮到它的升值,現在它的佔比更大了。聰明的投資者集中投資組合並堅持靠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獲利,但他們分散持股,並在上漲時賣出以控制潛在的風險。那現在持股集中度提升會讓我們的投資組合失控嗎?

安德魯:也許是的,這取決於你的目標。但調整意味着要出售我覺得拿着很舒服的東西,轉而去買我感覺不太好或不太了解的東西(或現金)。對我來說,擁有少量我感覺堅實的東西要好得多。我一生只會有一些高質量的見解,所以我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於此。

對於兒子的觀點,霍華德基本上是贊同,但實際上也有一些隱約的擔憂。

「時間的朋友」的理論非常完美,但問題在於人不是完美的,人會出現判斷的失誤,並且很難獨自發現這些錯誤。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指出了25條經常誤導人的⼼理傾向,其中的「避免懷疑傾向」「避免不⼀致性傾向」「避免痛苦的⼼理否認」「自視過高的傾向」「過度樂觀傾向」「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都是妨礙我們糾正錯誤的心理傾向。

所以在投資實踐中,如果完美的執行長期主義,你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賣出持倉,它很容易成爲「逃避賣出決策」的藉口,你的收益將完全取決於你買入最初那一刻的判斷,沒有任何糾錯的可能,你很容易用長期主義來掩飾投資業績的糟糕。

總結而言,不同投資者的問題是不同的,大部分非職業投資的問題是沒有太多的資源、沒有專業的指導、時間太少,疊加了上面說的心理原因,最後的操作過於頻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只持有少數自己有把握的公司,對於普通散戶,可能是相對正確的做法。

但對於專業的投資者,對於想獲得超額收益的投資者,就需要給「長期主義」一個賣出的合理價格,給組合中的個股一個倉位上限。

霍華德•馬克思認爲,賣出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決定,並列舉了兩種賣出的情況:

1、如果你的投資理論看似不如以前有效,或證明準確的可能性下降,那麼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可能是合適的。

2、同樣,如果出現另一項似乎更有希望的投資,提供更高的風險調整後預期回報,減少或清空現有持股也是合理的。

簡單說,賣出有基本面的原因和價格的原因兩種。

四、爲了避免錯誤而賣出

大部分投資者都沒有經營公司的實踐,對公司價值的判斷僅僅來自於價值投資的一些理論,護城河、競爭格局、行業空間、戰略佈局,等等。偏偏大量投資者接受的都是同樣的理論,最後很容易買到一起,導致股價上漲。一旦價值無法被公司業績增長所證實,股價就會下跌,比如60年代末的「漂亮50」,比如21年的「X茅泡沫」。

公司價值判斷的失敗概率非常之高,大部分投資者可能就是50%,此時,決定業績的就是賣出的時點——在其他投資者發現判斷錯誤前,在虧損沒有擴大前,及時止損。

這就是「如果你的投資理論看似不如以前有效,或證明準確的可能性下降,那麼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可能是合適的」。

這句話包括了兩種可能:

可能性一:公司發生了變化,當初判斷的持有理由不成立

可能性二:你的判斷沒有被公司實際經營驗證

因爲投資本身就是對公司未來的預測,這兩種可能性其實就是一種:投資者犯錯了。

《投資最重要的事》用了一章的篇幅分析「避免錯誤」,但結論相當無力,任何優秀的投資者都會在不同時候犯不同的錯誤,今天正確的做法明天就是錯誤,甚至避免犯錯本身也可能是一個錯誤。

從這個角度理解「賣出」,類似我之前的文章說的倉位管理方法:當你連續虧損並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時,需要主動降低倉位,賣出不是很確定的持倉。

這種賣出,跟「因爲下跌而賣出」,表面相似,實際上不一樣,它是基於自己的實際表現,而非股價本身,你需要降低判斷失誤的風險。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霍華德•馬克思在繼續肯定長線持股的同時,態度並不像兒子那麼堅定。

五、換股票,還是換現金?

第二種是出於機會成本的考慮,實際上是換股。這其實是大部分投資者最經常的賣出原因。

買股票的「機會成本」:一筆錢,同一時間,你買了A公司,就不能買B公司,那麼B公司未來的漲幅自然是你買A公司的「成本」。

比如你賣出A公司後,股價下跌,但你卻後悔不已,因爲你又買了B公司,跌得更慘。

對於賣出時考慮的因素,文章中有更具體的描述:

你有什麼想法可能會產生一個更高的回報?

如果轉換到新的投資,你會錯過什麼?

如果你持續持有資產而不作調整,你會放棄什麼?

如果拿現金,比持有先前資產更好的可能性有多大?

簡單說,任何時候,你都在做選擇,要麼在持有的A公司與未持有的B公司之間比較,要麼與現金(國債)之間進行比較。

而你選擇的哪一個作爲比較對象,同樣影響了你的賣出決策。

霍華德•馬克思的選擇是,永遠在A公司與B公司之間進行比較,不會持有現金。他在文章中闡述了橡樹投資投資理念的六項原則其中之一:

我們不相信正確把握市場時機所需的預測能力,所以只要可以購買價格有吸引力的資產,我們就會保持投資組合的高倉位。對市場環境的擔憂可能會導致我們傾向於更具防禦性的投資,採取更謹慎的行動,但我們不會去增持現金。

相反,巴菲特長時間大量持有現金(國債),特別是在牛市,這是與霍華德•馬克思明顯不同之處。

這個區別背後的價值判斷是,霍華德•馬克思認爲大部分資產的價值大部分時候都高於現金,而巴菲特則沒有這麼樂觀,於是迴避了這個判斷。

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我是這麼看的:

從美國百年商業史看,大部分公司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有少數公司被高價收購或者成長爲大公司,所以長期而言,大部分公司跑不贏國債;但就股市整體而言,長期是穩定跑贏國債的,其中的原因正是少數「超級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漲幅。

所以,只要這個公司長期跑贏國債,它們就大概率屬於「超級公司」,巴菲特選擇尋找這少數幾家公司並集中持有,所以他比較的對象是國債;

而包括橡樹資本在內的大部分資產管理公司,都是利用組合投資跑贏國債,只要不斷更換階段性更強的公司,迴避走向衰退的公司,所以賣出時比較的對象是其他公司。

後者自然需要更高的賣出頻率。

那麼,爲什麼巴菲特選擇了和其他投資大師不同的道路呢?

六、好公司,還是好價格?

粗看價值投資大師的觀點,你會覺得大同小異,比如買得便宜,巴菲特和霍華德•馬克思都很關注,但仔細看這篇文章和《投資最重要的事》,你會發現霍華德•馬克思比巴菲特更關注價格因素。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在我看來,這才是投資的真諦——最可靠的賺錢方法。(《投資最重要的事》)

你買的是什麼並不重要,你付出的成本才是關鍵,買入成本是一項投資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2021年的投資備忘錄)

巴菲特的文章,至少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講「如何去尋找優秀的企業」,但霍華德•馬克思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相關的內容非常少,大部分篇幅都在分析風險、分析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分析週期與逆向投資。

當然,有人認爲《投資最重要的事》的側重點就是投資理念而非公司分析,那麼講產業發展的《週期》一書,作者同樣更關注外部因素而非公司質地。

結論不言自明,相對(注意這兩個字)而言,巴菲特更關注好公司,霍華德•馬克思更關注「好價格」。

這個小小的區別會引發一系列的變化:

如果你的投資收益更多來源於「好公司」,因爲好公司是極少的,你不能輕易賣出,那麼你必須要拉長持有時間,就必須要提高賣出估值的容忍度,這就是安德魯•馬克思的看法。

如果你的投資收益更多關注「好價格」,由於股市的震盪幅度很大,「好價格」出現的機會要高得多,你就需要隨時準備資金捕捉機會,經常做逆向投資,那你的很多持倉都會變短,必須要降低賣出估值的容忍度。

「好公司」與「好價格」的不同,更來自於對週期的關注。

好價格往往是週期「賜予」的,霍華德•馬克思對週期非常敏感,週期不以企業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當你持有的長期優秀的企業,經歷着一個較長的下降週期時,你是否還繼續堅持長揸呢?

很明顯,巴菲特和他的兒子的答案都是「是」,但霍華德則沒那麼肯定。

週期低谷可以給一個好的買入價,這一點巴菲特同樣在意,但巴菲特的收益是跨週期的,他的很多持倉都是弱週期的消費股,導致他的持有也是跨週期的,來自「好公司」而非「好價格」。

造成的差異的原因,除了價值觀,還有很多,比如文章中說了一個原因:

賣出的決定並不總是在投資經理的控制範圍內,客戶可以從賬戶和基金中提取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基金經理可以基於對未來回報的預期而「選擇出售什麼」,但「決定不出售」不在經理的選擇範圍內。

而巴菲特的資金來源於穩定的保險浮存金,可以使他避免「被賣出」。

七、收益來源之處,即爲立場

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的第19章「增值的意義」中,霍華德•馬克思闡述了橡樹投資的「業績願景」,即實現超額收益的方法:

在市場表現良好時與市場表現一致,在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願景」,價值投資者在熊市跑贏指數是基本要求,熊市重質,好公司的作用正是此時顯示出來 。

但是,在牛市跑平指數,這個要求對於不控制風險的新股民來說,容易實現,對投資大師反而很難。

牛市重勢,大部分股票都超過了內在價值卻還在上漲,你需要捏得鼻子繼續持有。

同時爲了警惕突然暴跌的風險,實現「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的要求,你需要不斷更換將在熊市表現可能更好的品種——就像霍華德•馬克思在近年持有石油股和公用事業股一樣。

所以,如果你相信,市場的波動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甚至不亞於公司增長的收益,A股的波動比美股更明顯,那麼霍華德•馬克思的賣出方法很可能比巴菲特更適合A股。

編輯/jayden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霍華德·馬克思 賣出策略 價值投資 投資哲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