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Daily Brief 06月05日 12:11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6月4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综述了《大西洋月刊》2025年6月4日发布的多篇文章,探讨了美国社会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文章涉及大学教育价值的质疑、对媒体在特朗普时代所面临挑战的分析、以及对高智商与天才认知的批判。此外,文章还关注了乌克兰犯罪小说、档案保管面临的挑战以及对阿富汗难民困境的关注,展现了多元视角下的社会观察。

🎓 尽管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工资溢价,但公众对其价值的怀疑依然存在。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停止扩大等因素,加剧了对高等教育的质疑。

✍️ 媒体在特朗普时期面临更系统性的攻击,包括监管压力、报复性诉讼等。传统媒体的脆弱性,以及新闻编辑室内部的僵化和与大众脱节,都削弱了其公信力。

📚 档案保管面临“高度在线”时代的严峻挑战,数字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删除风险和技术障碍,使得保存个人记录变得困难。数字档案的特殊性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 高智商(IQ)不应与“天才”划等号。高智商群体常因内部争吵而分裂,成员缺乏世俗成功,且IQ测试存在争议,侧重速度而非深度思考,不应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 乌克兰作家库尔科夫的犯罪小说,通过犯罪案件展现了在占领下个体面临的道德困境,反映了自由与秩序的冲突,以及抵抗压迫的现实意义。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6月4日

Why Skepticism About College Is Hard to Shake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6:54 PM ET

文章探讨了尽管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享有较高的工资溢价,但美国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怀疑为何难以消除。近期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5.8%)高于总体失业率(4.2%),是2021年7月以来最高,这部分源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模式变化,如职位空缺减少和低薪行业工资增长。然而,对大学价值的质疑早于疫情。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自2010年以来停止扩大,尽管最新数据显示大学工资溢价依然很高(22-27岁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比同龄高中毕业生高50%)。这一下降趋势可能与雇主更容易招聘高中毕业生从事入门级工作、技术进步放缓以及生成式AI可能减少需要正规教育的入门级岗位有关。一项新论文指出,自1960年代以来,大学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相对价值稳步下降,原因包括他们较少进入传统四年制大学、州政府对旗舰大学的投资倾斜,以及低收入学生较少进入高薪专业。尽管如此,专家强调大学对低收入学生的长期价值仍远大于零。文章最后指出,公众的怀疑不仅源于投资回报,也涉及政治观点、对学术界的抽象看法以及对机构和彼此缺乏信任。恢复信任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努力及更多投资,但特朗普政府试图削减联邦资金的举动表明这并非国家优先事项。

The Writer Who Knew the Joys of Sex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2:28 PM ET

这篇文章是对近日去世的作家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的致敬。作者回忆了怀特独特的个性特征——容易脸红和咯咯笑,认为这反映了他对世界和自身“调皮”的持续发现,从未变得厌倦。作为《男同性爱之乐》(The Joy of Gay Sex)的合著者,怀特在其作品和生活中都坦诚地探索了性与愉悦。作者认为,怀特近期出版的《我生命中的爱》(The Loves of My Life)强调了性与爱对于人类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性爱描写倾向于色情化的时代,怀特坚持文学应保留性爱的狂喜、绝望和荒诞感。他的写作与他热爱交谈、将八卦升华为艺术形式的特质紧密相连。作者分享了与怀特交往的经历,包括他家普通却充满书籍的景象,以及从他身上学到的写作和生活哲学:保持观察、记录一切、持续恋爱、散发善意。文章最后表达了对这位活得充实、独特作家的不舍。

No One Can Offer Any Hope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1:50 PM ET

文章通过讲述一位曾与美军并肩作战的阿富汗难民萨曼及其家人在巴基斯坦的困境,批判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如埃隆·马斯克和J.D.万斯)对人类苦难的冷漠和残酷。萨曼一家在喀布尔沦陷后逃至巴基斯坦,等待美国难民项目审批三年,但在特朗普重返政坛并叫停难民项目后,他们的希望破灭,面临被遣返危险,萨曼甚至因巨大压力出现健康问题。作者寻求多方帮助无果,指出这是特朗普政府更广泛残忍政策的缩影。文章重点分析了马斯克和万斯如何用各自的理念为这种冷漠辩护:马斯克奉行“长期主义”,优先考虑未来福祉,将当前痛苦视为微不足道,甚至将对当前苦难的同情视为“文明自杀式同情”。万斯则援引“血与土”民族主义和被其歪曲的“爱之秩序”教义,主张优先爱家人、社区、国家。文章认为,尽管出发点相反,马斯克和万斯都对萨曼的困境漠不关心,他们的哲学扭曲了同情心。文章最后对许多美国人似乎并不介意领导人的“恶臭”表示惊讶,认为这种对腐败、无法无天和道德沦丧的快速常态化,是特朗普回归最丑陋的影响,并将最终使整个社会变得粗糙。

Archivists Aren’t Ready for the ‘Very Online’ Era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12:11 PM ET

文章探讨了“高度在线”时代给档案保管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档案以实体物品为主,而现代通讯方式(如即时通讯应用、社交媒体故事、数字笔记)使得保存个人记录变得困难。挑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众人物产生的海量数字数据,难以梳理和理解;二是由于删除、平台特性或技术障碍,许多私密材料可能永久丢失,可能导致未来的“数字黑暗时代”。数字档案的处理工作量巨大,软件辅助不足,人工审查耗时,造成“巨大瓶颈”。许多数字收藏因待处理或内容杂乱而无法向研究人员开放。文章引用苏珊·桑塔格的例子,说明数字档案的广度使得个人难以完全知晓捐赠了什么,而搜索功能又让敏感信息易于被发现,引发隐私和伦理问题。此外,数据丢失风险及第三方平台的数据留存限制也增加了难度。文章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改变访问模式,先提供元数据,再按需审查特定对话,但这可能牺牲偶然发现的机会。未来的更大挑战将是智能手机的归档。总而言之,数字时代的数据庞杂、短暂且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都需要适应并寻找新的方法来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号”。

A Ukrainian Crime Caper That Undermines Expectations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9:37 AM ET

这篇文章是一篇书评,重点介绍了乌克兰作家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y Kurkov)的“基辅悬案”系列犯罪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1918-1920年乌克兰动荡时期,即布尔什维克占领基辅期间。评论指出,这些小说表面是犯罪惊悚,实则巧妙地探讨了在占领下个体面临的道德困境,尤其是主人公警察萨姆森·科列奇科(Samson Kolechko),他最初渴望恢复秩序,但逐渐面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残酷现实。小说通过看似琐碎的案件来展现极权统治的荒谬和暴力。评论将库尔科夫与同时代的基辅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进行对比,指出库尔科夫笔下的人物更为犹豫,更能体现夹在激烈竞争的政治文化力量之间的处境。文章还提及另一位受斯大林迫害的乌克兰现代主义作家米科拉·赫维洛维(Mykola Khvylovy),其作品中为政权服务者最终面临的道德真空,与萨姆森在被迫用血迹般的红色指纹代替签名签署处决令后的心理挣扎相呼应。评论总结道,库尔科夫的小说提供了及时且重要的教训:现代乌克兰人比百年前更清楚自己的身份和立场,选择了自由而非虚假的秩序,这正是2022年基辅未沦陷的原因。这一选择自由、抵抗压迫的教训,对于全球面临恶意政权威胁的人们都具有现实意义。

Why Are the Media So afraid of Trump?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8 AM ET

这篇文章是《大西洋月刊》播客“戴维·弗拉姆秀”的文字记录,其中弗拉姆与资深媒体编辑马蒂·巴伦(Marty Baron)讨论了特朗普对美国媒体日益系统化和有效的攻击。弗拉姆认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中通过施加监管压力、发起报复性诉讼以及对媒体母公司进行企业恐吓,对媒体的压制比第一任期更具针对性,并举例说明了相关手段。马蒂·巴伦认同特朗普的行为是“本质上不同”且是权力的“滥用”,并指出与水门事件时期国会能制衡行政权不同,当前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两人探讨了传统媒体机构变得脆弱的原因,包括它们对母公司庞大商业利益的依赖(这些利益常需政府批准或合同),以及受众份额的流失。讨论还触及了新闻编辑室内部文化的变化,认为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僵化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指出媒体缺乏多元化,与美国普通大众的生活脱节。文章也讨论了“媒体”定义的变化,TikTok、社交媒体和播客等新媒体影响力巨大,它们常以“真实性”吸引受众,而传统媒体则强调“权威性”。巴伦认为传统媒体需要更透明地展示其工作,以赢回信任。尽管如此,巴伦强调传统媒体在危机时刻仍是人们获取准确信息的首选。对于媒体消费者,建议是批判性地看待信息,考察信息来源的教育、经验、专业知识及证据。弗拉姆在节目最后评论了媒体对乔·拜登年龄和健康问题的报道,认为虽然报道总统健康状况是重要的,但将其过度渲染为当前最大丑闻,可能转移了对当前政府更大规模腐败问题的注意力。

A High IQ Makes You an Outsider, Not a Genius

发布时间: June 4, 2025, 6 AM ET

文章批判了将高智商(IQ)与“天才”标签划等号的观念,认为“天才迷思”是一种政治判断,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作者以玛丽莲·沃斯·萨万特(Marilyn vos Savant)为例,她曾因儿童时期超高IQ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聪明的人”,但其早年生活普通。作者认为,正是这个标签让她得以建立“职业天才”的生涯,说明“天才”可以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文章主张应关注具体的“天才时刻”而非给个人贴标签。文章详细描述了超高IQ社群的特点,它们常因内部争吵而分裂,成员往往缺乏世俗成功,甚至出现行为有害者,这揭示了智力本身不等于智慧、创造力或社交能力。社群成员常将自己描述为“局外人”(Outsider),而非天才,反映出高智商有时导致社交隔阂。文章也回顾了IQ测试充满争议的历史,它与环境/遗传之争以及被滥用于科学种族主义和优生学有关。作者本人体验IQ测试后,发现测试侧重速度而非深度思考,且部分问题带有过时或有争议的文化假设。文章总结认为,IQ测试的科学用途有限,不应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伪神”。高智商并不能保证成功,史蒂芬·霍金曾说“吹嘘自己IQ的人是失败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学教育 媒体 IQ 档案 乌克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