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麻瓜价投,(https://xueqiu.com/5669998349/297061406)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他的领英(LinkedIn)主页上发布了2万字长文《中国大周期及其货币》(The Big Cycle of China and Its Currency)。这篇文章是The Changing World Order系列的最新更新,达利欧以一个海外观察者的角度,针对中国近年的改革与发展给出了思考。
本文剖析了中国的历史更替脉络,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运作方式,并着重分析了从1949年到现在的中国崛起之路。达利欧将中国崛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至1976年的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为自2008年之后冲突的出现与全球化的终结,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的成为世界大国之后的时期。
“自1985年左右以来,中国一直在管理汇率和利率。”达利欧分析认为,实施健全的货币政策,建立适用于借款人和贷方的良好信用体系的关键是,使该货币不会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商品和服务价格产生任何大的上升或下降。
中国大周期和货币
文 | Ray Dalio
有不少人告诉我撰写这篇文章的风险,因为美国正与中国进行着某种摩擦与角力,双方都情绪高涨,所以当我说中国的好话,许多美国人会生我的气,当我谈到有关中国的批评时,中国人会生我的气。双方不认可我一些观点的人会迁怒于我,媒体上的许多人也会歪曲我的话。
但是,我不能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不敢公开发表我的观点,因为美中关系太重要且极具争议,对于了解中美两国的人而言这个议题都是难以回避的。对我而言,不诚实地谈论这种话题会有损我的自尊。
9月24日,星期四,我将发布本章的后续章节,该章节涉及美中关系。与过去的前几章不同,该章讲述的是现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您发现有关中国历史的这一章很有趣,那么您会发现下一章更是如此。
我现在正在传递的是我最新的知识更新迭代成果。我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我的直接经验和研究来学习,写下我所学到的东西,向聪明的人展示它,然后让他们批判它,以便对其进行压力测试,然后探索差异,再进一步发展它,一遍又一遍,至死方休。
因此,这项研究是我迄今为止36年来所做的结果。它并不完善,是非对错还未被充分检验,它是为了帮助我们共同找出正确的事物而提供给您使用或批评。
本章是关于中国和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的。它的目的是传达中国人的来历。接下来的章节是关于美中关系的,这是前两章和本章所涵盖背景的延伸。
1 背景
尽管我不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治理方式的专家,但我在过去的近40年中与中国有着许多直接的经验,我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历史和经济研究,并且拥有美国和全球视角。因为我需要在实际运行的宏观经济方向上下注,这个视角让我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使我对中国过去以及目前的状况有一些不同寻常见解,这可能对那些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有所帮助。
更具体地说,我在这里传递给您的观点来自于我过去36年与中国人就中国和世界问题(主要是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市场)进行交流以及进行大量研究所获得的经验。通过我的自身的经验,加上对中国的经济和市场的学习了解,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以及中国治理模式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几千年来的发展:比如家庭礼序、儒家思想还有新儒家思想,以及历代统治者的为政得失。
当我说“中国文化”时,我指的是这些典型的中国价值观和经营方式,我在自己的经历和研究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到了这一点。例如,从我的亲身经历中,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发掘出中国是如何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愿意。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还研究了中国历史,这是我研究帝国及其货币的兴衰的一部分,目的是总结出关于帝国兴衰更迭的普世规律,并帮助我理解受历史影响很大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的。我在研究团队的帮助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世界上一些最博学的中国、美国和非美国学者以及从业者进行了相互验证,从而完成了这项研究。
尽管我对自己直接接触过的人和物的印象有充足的信心(这使我对我对华人的主张比在本书前文中对荷兰和英国帝国的主张更加确定),我当然无法完全把握自己没有直接接触过的人和环境。因此,我对它们的想法更是一种基于广泛研究后的推测。
在我与中国36年的经验中,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人并保持着比较亲近的联系。与我经历过的美国一样,我也经历了中国的最近一段时期的历史。最终我相信我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都是正面的,我会尽力在这里传达他们。
我敦促那些没有在中国花费大量时间的人摆脱对旧的“中国”的刻板印象,并回顾那些偏见的政党经常描述的情景,这些政党也没有在那儿花了很多时间,因为他们错了。我敦促您与在中国工作了很多时间的人一起,对所听到或阅读的内容进行交叉验证。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盲目和近乎暴力的忠诚以及媒体扭曲阻碍了人们对不同的观点的周密探究,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可怕标志。
明确地说,我没有意识形态倾向,也不做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例如,我不会根据是符合美国、中国还是我自己的思想信念来选择美方或中方。我很实际,就像医生一样,医生通过逻辑来对待事物,并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是会行之有效的。我对历史的研究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思考使我对有效的方法产生了信念。
在本书开始时,我认为对使国家富裕起来最重要的是17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在我经常提到的8种衡量标准则更为狭窄。因此,当我看中国时,正是通过这些因素来判断中国。我也尝试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他们的情况。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乞求您的耐心和开放态度,因为我与您分享了我学到的东西。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诞生,我们将简要回顾它从1800年代初的卓越无比到20世纪初的微不足道的衰落历史,并且我们将更仔细地研究它起于毫末到与成为当今世界领先大国的兴起,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荷兰人,然后是英国人如何分别成为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储备货币帝国,然后在由一个普世的因果律驱动的周期中变得相对衰弱。然后,我们看到了美国如何在相同的原型因果率驱动下,按照相同的周期性模式广泛取代英荷两国,成为世界主导性帝国。我们看到了在它的八个主要领域中,有些领域先起后衰(例如,教育,经济竞争力,世界贸易和产出的份额),有些依然卓越(创新和技术,储备货币地位,金融市场中心),以及其他一些领域(例如,货币和债务周期,财富/价值/政治周期等)如何在美国演变。
在本章中,我们将研究中国看待过去的方式,并借助客观的统计方法使我们了解现在,从而客观地描绘出形势。
就像在美国一章中一样,我们将简要探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对1949年之前的220年历史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最近的40年,中国从相对弱小的国家演变为与美国抗衡的强大力量,这段历史将会着重讨论。
这将完成我们对过去500年来主要帝国的兴衰的考察。然后,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探讨目前存在的中美关系和风险,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未来”中,我们将尝试窥探未来。
2 中国历史简述
任何想基本了解中国的人都需要了解中国大约4000年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中不断重复的模式,和从中提取得到普世原则,即使了解这些知识已经是一个很难的任务。
中国的历史是如此复杂,对它的看法如此之多,以至于我觉得没有一个说法是完全客观可信的,尤其是我肯定不是。但是共识依然存在,而且我发现许多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学者和实践者都有宝贵的经验,可以尝试将他们的经验知识拼凑在一起,并辅之以诸如数据统计和文字史料,这是一个既有价值又令人着迷的工作。
尽管我不能保证我对中国的观点是最好的看法,但我可以保证它们已经与世界上一些最有见识的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以一种非常直截了当的方式呈现在这里。下面是简要的叙述。
中国文明以其高度文明的行为,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无法描述它的广泛性,因为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开始(历时约400年,以其高度文明化而闻名,并以创造青铜时代着称),到公元前500年的孔子(其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中国人的举止),到秦王朝(在公元前221年将我们现在所指的大部分中国地区统一),高度发达的国家汉代(发展出至今仍在使用的治理系统)从公元前200年左右持续到公元200年左右,然后是许多其他朝代,再到到618年的唐朝,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
我快速浏览了从夏朝时期 [1]到公元600年的中国历史(即在显赫的唐朝之前),查看了大部分的王朝,仔细了解其形态。我写了关于他们的研究,这部分将在以后再分享。现在,我将简要地简要介绍600年后的时期。
在下面的图表中,我绘制了一张公元600年至今中国的力量比较图。它传达了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帝国的强大力量。尽管该国各地还有其他朝代以及其他各种势力的存在,但我没有在这张图表中显示它们,因为那样会产生太多细节,以至于无法展现真正的大局。如您所见,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除了1840年左右到1950年左右急剧下降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外。如图所示,大约在1950年,它开始重新崛起,起初缓慢然后非常迅速,重新获得了其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帝国之一的地位。
在过去的14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朝代都非常强大,文明且繁荣。
唐朝以后,中国扩大了疆界,并经历了文化的繁荣。在南北朝时期(从900年代到120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和活力的经济体。在明朝(1300到1600年代),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大国,享有一段既富裕又和平的美好时期。在清朝初期(1600到1700年代),中国拥有最大的领土扩张范围,统治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拥有极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然后在1800年代初期到1900年代上半年,中国实力衰落,而欧洲国家(尤其是大英帝国)实力增强。从1800年左右到最近,亚洲的财富和权力逐步转移到了欧洲,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一次的财富和权力转移,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衰弱,这种权力和财富的转移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现象,而不是常态。这种演变和这段历史所提供的教训在中国人的心中非常重要,对我而言尤其有趣。
在上图中,周期性的起伏是值得关注的。其中的原因我在描述大循环周期的时候解释过,源于周期性力量的获取与衰弱和短板的暴露和修补(我将在本书的第2部分中为您详细介绍这些朝代的兴衰,其中将更深入地介绍本书所涵盖的主要帝国和朝代的主要周期)。
请注意,这些朝代大周期通常持续约300年。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皇帝为使王朝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所做的工作,以及挫折和衰落的原因。换句话说,这些历史中蕴藏着许多教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学习历史以汲取经验教训,以帮助他们计划未来并处理眼前的事件。相信我,从这些历史中汲取的教训现在正在指导中国的决策。
对我来说特别有趣的是,看到原型大循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历史,并进行了如此详细的描述,因为中国的连续历史是如此古老,而且文献记载如此丰富。有趣的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东西方世界相遇并互动时发生了什么?随着自那时以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和西方大循环如何受到影响?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成为这两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最大影响力之一。
在自习研究不同国家几百年的历史,并初步了解他们几千年更久远的历史后,最重要的感受就是我看到的与我之前所认知的完非常不同。我发现这对于我观念的改变类似于在Google地图把视角拉高,这样我可以看到之前从未见过的历史轮廓。我还可以看到,同样的故事由于基本相同的原因而反复出现,并且我学到了关于一些大事件如何发生以及更好应对的普世真理。除了影响我对事物的看法之外,我还了解到对历史不间断的研究如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相对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只拥有大约300年历史的国家(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历史始于来自欧洲的定居者),而且大多数美国人对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兴趣不大,我可以看到,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想法截然不同。
例如,对美国人来说300年是很长的时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最近的事。尽管一场革命或一场战争会颠覆我们的体系,这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人已经看到他们一直在发生,而中国人已经研究了他们为什么会发生)。
尽管大多数美国人关注特定事件,特别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但大多数中国人看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并根据它们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尽管美国人为目前的需求而战,但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制定如何在未来达到目标的战略。由于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国人通常比美国人更具有思想性和战略性,而美国人则更加冲动和战术。
我还发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具哲学性(从字面上读懂哲学)。如果您阅读他们的著作和演讲,您会发现这是真的。关于现实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妥善处理现实的哲学融入了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表达。
就历史的长期周期以及他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交换了看法。谈到了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和康德(Immanuel Kant)的《对理性的批判》,以及如何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最终事情到来之前,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要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以及他们的价值观,这与了解他们的历史以及通过几代人的经历和反思所产生的价值和哲学同样重要。他们的历史和由此产生的哲学,最重要的是其儒道,道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相比于美国的历史及其犹太,基督教,欧洲哲学对美国人思想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特别是他们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历史,以及学习历史。
例如,毛泽东,像其他大多数中国领导人一样,是历史和哲学读者。写诗,并且练习书法。例如,一位尊敬的中国历史学家告诉我,毛泽东读了无数次《资治通鉴》(这是一部长达294卷的中国历史志,涵盖了大约16个王朝和1400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960年)还有更长篇的《二十四史》,以及其他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和非中国哲学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他最喜欢的书是《左传》,覆盖从公元前722年至468年之间,它以“理性的写实风格” [2]聚焦于政治,外交和军事事务。因为《左传》提供的经验教训与他正在遇到的情况高度相关。他还写哲学著作和演讲。
如果您还没有阅读过他写的书,并且对他的想法感兴趣,那么我建议您阅读《实践论》和《矛盾论》,这里有他对一些主题探讨的语录汇编,我只有时间略读,但印象深刻。这本书非常有趣且丰富,内容与今日息息相关。[3]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更深入的研究,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感兴趣于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谋求发展,相比之下美国人更愿意寻求快速的成功,也就是说,中国人更加具备战略性,美国人更加有战术性。
中国人最关注百年的历史长度(因为这是一个好的王朝可以持续的时间长度),他们了解典型的发展过程有数十年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做好了计划。
例如,发生在毛泽东时代的第一阶段是革命发生,赢得国家控制权,权力和机构得到巩固的时期。第二阶段发生在邓小平及其继任者领导下,在不威胁领先的世界大国(即美国)的前提下,建立财富,权力和凝聚力。第三阶段是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将中国推向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阶段。中国将成为“一个繁荣,强大,民主,先进,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将使中国经济达到美国经济规模的两倍[4]。近期计划中列出了近期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例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5]《中国标准2035》计划以及通常的五年计划。[6]
中国实现了大部分目标。我并不是说这个过程是完美的,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是说他们没有导致挑战的分歧,包括一些关于应该怎么做,因为他们(私下里)有这些问题。总而言之,我要说的是,他们有更长期、基于历史的观点、以及规划视野,他们把这些划分为更短期的计划和运作方式,通过遵循这种方法,他们已经出色地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顺便说一句,多年来我巧合地发现,我学习历史、寻找模式和处理战术决策对我看待和做事情的方式有类似的影响。现在把过去的500年看作是近代历史,最相关是近100多年,从这个角度看,我观察所采取的模式是非常有助于预测事件如何发生,并让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周,几个月和几年中如何定位。
3 中国的经验及运作方式
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人的经验和他们在千年中汲取的教训的延伸。他们在哲学中阐明了事物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处理这些现实时什么方法最有效。这些理念明确了人们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进行政治决策以及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作。
在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是犹太基督教主义,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人几乎都从这些中选择出适合他们的组合。在中国,主要的思想家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直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融合。从历史上看,最受欢迎的搭配就是皇帝最喜欢的搭配。皇帝通常会研究中国历史,看看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并提出自己的偏好,将它们付诸实践,学习和适应。如果这种组合有效,那么王朝就可以生存并繁荣发展(按照他们的说法,它具有“天命”)。如果不是,它将失败,并由另一个王朝取代。这个过程从记录历史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且只要有人决定如何共同做事,这个过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虽然我很难用几句话就把这些哲学解释清楚(我将在第二部分更深入地讨论它们),以下是我能做到的:
1、儒家思想寻求通过让人们知道自己在等级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知道如何很好地扮演角色来实现和谐。从家庭开始(在夫妻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一直延伸到统治者及其臣民,他们通过善行和顺从绑定在一起。每个人都尊重和服从他们之上的人,他们既善良又对他人施加行为标准。所有人都应该善良,诚实和公正。儒教重视和谐,基础广泛的教育和任人唯贤。
2、法家主张专制领导人尽快征服和统一“天下”。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杀或被杀”的丛林,皇帝的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对它的严格服从必须存在,而皇帝/政府不能给人民太多的仁慈。西方与之对应的是法西斯主义。
3、道教教导说,自然规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道家认为,大自然是由对立的事物构成的,和谐来自于良好地平衡了它们的阴阳。这对中国人如何寻求对立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和新儒家思想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通常还会加入一些法家思想。直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得到中国的青睐。进入20世纪后,我将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当然,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都变得有血有肉,并随着政府的运作方式而演变。
从记录的历史开始,所有这些中国制度都是等级制。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美国人将个人放在首位,而中国人把家庭和集体高于一切。过去的几百年,中国人以父母经营家庭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自上而下,保持高标准的行为,将集体利益置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孝顺尊重层次结构中的人员,以便系统有序地工作。
“国家”一词由“国”和“家”两个字符组成,代表着如何看待自己在照顾国家/家庭中的角色,就像严格的父母一样。因此,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政府是自上而下运行的(就像一个家庭),为集体而优化,而美国的方法是自下而上(例如民主)而运行,并且是针对个人的。(这些方法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对立的政策,我将在下一章中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至于治理结构的工作原理(即在中央政府的等级结构中谁向谁报告,和如何延伸到与地区和地方政府的互动),这已经演变了数千年,许多朝代都发展了成熟的方法。因为离题太远了,所以我不会介绍这些方法。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存在着一种完善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皇帝拥有负责不同领域的大臣,这些大臣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各省市进行互动,而与此同时,一直以来,皇帝和臣民都有很多争夺权力的斗争。
从地理上讲,中国基本上是被山脉和海洋包围的大平原,人口众多。因此,中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这些边界之内,大多数战争是为了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而且都发生在这些自然边界之内,主要是中国人自己之间的战争,不过有时也会发生在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人之间的战争。
就战争及其哲学而言,传统上的目标是理想地赢得战争,不是通过打仗,而是通过悄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使之大于对手的力量,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人们还广泛使用心理学来影响对手的行为以产生预期的结果。[8]
历代以来,中国境内发生过许多暴力战争,尽管在中国境外并没有很多。中国境外的战争是为了建立中国的相对实力、安全和贸易,而不是为了占领。学者们认为,中国缺乏在中国以外的显着扩张是因为中国的土地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对其进行控制已经绰绰有余,因为它的资源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他们更愿意通过隔离保持自己的文化纯洁。与征服并占领其他国家的其他大帝国不同,中国占领遥远的国家相对罕见。传统上,中国人倾向于与境外帝国建立关系,这种方式类似于先前提到的哲学所期望的-即当事方了解自己的位置并据此行事,其位置由其相对权力决定。
例如,如果中国更强大(在该地区就是这种情况),那么实力较弱的国家通常会以礼物和恩惠向中国表示敬意,作为回报,它们通常会得到和平的保证、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贸易机会。这些从属国家通常保持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家的管理没有受到干涉。
至于中国货币、信贷和经济而言,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经历了第二章及其附录中描述的全部货币/信贷/经济体系和周期,因此,中国与几千年来世界各地的情况基本相同,尽管确切的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
更具体地说,像在中国境外一样,在中国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货币系统,各种实体发行的货币,所有系统都以我所描述的方式运行。在中国,几千年来最常使用的货币是金属(主要是铜),第二章中描述和债务周期由同样的因素来驱动(即债务创造了购买力,因此提供债务使人们感到更富裕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并被允许增长到远远超过为他们提供服务所需的货币数量,并且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可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在这些大的债务周期中,有稳定的时期,即债务增长不过度;相对的泡沫时期,债务的增长相对于可以维持的水平而言过高;债务危机时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印制货币为缓解债务危机而印制钞票的时期,这导致了通货膨胀。
在国际上(有时在国内)白银是主要的金属货币,尽管有时也使用黄金。至于经济的变化,主要是从原始农业演化至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以制造业器具划分的经济时代,包括与外国人/野蛮人进行贸易的各种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时会允许私人企业家经营企业,这通常还会产生财富和财富悬殊,导致财富重新分配。这些也以大周期发生。例如,财富创造、分配和破坏方式都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与中国是一个聪明勤劳的社会相一致,有许多技术发明创造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它们以前面各章中描述的典型方式发生。尽管大多数情况都相同,但中国的货币和经济趋势有所不同。例如,即使中国在9世纪发明了纸币,但是直到19世纪后期人民币问世之前,使用铜币的传统一直很强。
下图传达了有关中国货币和信贷如何周期行运行的一些信息。正如我在第2章“货币,信贷,债务和经济活动的大循环”中所解释的那样,货币系统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其中:1)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例如金,银和铜币),我将其称为第一类货币系统;2)货币与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相关联,即具有固定价值的纸币可以兑换成黄金或白银(第二类货币系统);以及3)没有任何联系,称为法定货币系统(第3类货币系统)。
正如所解释的那样,随着历史上的每一个缺点变得无法容忍,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从一个变为另一个。下图显示了这些货币体系自唐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中的变化情况的极简图。
事实上,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不同地区经常有不同的货币,有时来自其他国家的硬币和铸币(如16世纪晚期的西班牙银币)的变化比图表中显示的要频繁得多。图表仍然具有广泛的指示性,旨在表明它们拥有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基本相同的全部货币体系,最重要的是,硬通货导致了债务问题,导致了对硬通货的抛弃,导致了高通货膨胀,导致了硬通货的回归。
下图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追溯到1750年,这反映了货币价值的变化。早期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中国使用金属(银和铜)作为货币的结果。与印制中央货币不同,金属按照原始重量被兑换成货币(即一型货币体系)。清朝破败时,各省宣布独立并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由银和铜制成,其价值取决于重量(一型货币体系被保留),这保证了货币价值的稳定,并解释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可怕的时期,这些钱也没有出现过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债务(承诺交付资金)增长使得传统的债务周期提供资金的承诺远远超出了提供资金的能力,并出现违约问题,这导致了传统金属标准的废弃,金属硬币与银的私人所有权被取缔。
如前所述,货币用于1)国内贸易,受政府垄断控制,可以不受法定货币和虚假货币的影响;2)国际贸易,此时货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否则将不被接受。一般来说,用于国际交易的货币要比较好一些。对一国货币实际价值的检验,是看该国货币是否在与本国相同的国际交易所中被积极使用和交易。当资本管制阻止本国货币在国际上自由兑换时,这种货币更容易贬值,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不进行资本管制作为储备货币的标准之一。因此,一个原则是,当你看到一种货币受到资本管制时,特别是当存在严重的国内债务问题时,这种货币就会枯竭。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有两种货币,一种是用于国内的法定货币,另一种是用于国际支付的金银货币。在国内使用的法定货币被大量印刷,贬值很多,而且发行这些货币的政府由于内战失败,所能控制的领土越来越少,这就是我们在图表中看到的那个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记住,作为一个原则,在债务危机和战争期间不要使用法定货币,因为它们会被大量印制以支付债务,这将导致法定货币贬值,并导致高通胀或恶性通胀。
如下图所示,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动荡之后,1948年12月,第一批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发行,并保持有限的供应,以结束恶性通货膨胀。1955年发行了第二批人民币,1962年发行了第三批。从1955年到1971年,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2.46元。从197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控制货币和信贷方面做得更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你可以看到另一轮高通胀。它是由1971年全球货币对黄金贬值、全球通胀压力、中国逐步取消价格控制、宽松信贷以及国有企业缺乏支出控制等因素造成的。1996年,中国允许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不允许。从1997年到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8.3。2005年,中国结束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自1920年以来以美元和黄金计算的人民币价值,以及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增长率。在此之前,汇率的历史非常零散,没有参考意义。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共有两次贬值,一次是在1948年建立新汇率的时候,还有一次是从1980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系列贬值,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出口商和管理经常账户赤字,[11] 这导致了那个时期非常高的通货膨胀。如图表所示,1978年前后,增长相对较快且不稳定;1978年以后,增长较快且比较稳定,直到最近由于COVID-19而出现短暂的下降。
总的来说,市场和经济的漫长而动荡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决策者,对于货币、债务和经济的与其他历史一样深刻而永恒的看法。然而,这并不完全正确。
虽然它给了大多数中国人强烈的储蓄欲望和恰当的风险意识,本能地驱使他们保存安全流动资产(如现金存款)和有形资产(如房地产和一些黄金),大多数中国投资者在股票和风险债务等风险较高的资产方面有经验有限,因而他们在这些领域表现得很天真,但他们学习得非常快。
当政策制定者了解货币、信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如何运作,以及如何重组坏账时,我发现中国有很好的远见,而且是世界一流的。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回顾中国从1800年至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