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11日
在日本当“红薯仙人”,能赚多少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日本一家红薯店将成本低廉的红薯卖出高价,却依然受到消费者追捧,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商业逻辑。文章分析了这家店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将价格与价值分离,通过精细化分割和包装提升产品感知;讲好消费者看不见的故事,用生产和制作过程打动消费者;用品类升级创造额外价值,将红薯从普通农产品转变为精致礼品,吸引消费者为其溢价买单。

🎯 **将价格与价值分离,用价值认知替代成本认知** 将便宜的农产品进行精细化分割,比如将整根玉米拆分成玉米粒,可以有效地将价格与价值分离,从而卖出高溢价。日本红薯店将红薯按照1/4块、1/2块和一整根出售,并采用精致的包装,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感知,让消费者愿意为其高价买单。 此外,通过产品的小型化,可以降低消费门槛,并让消费者对单位价格的感知不那么敏感,从而掩盖提价。例如,日本自动贩卖机中的小瓶装饮料,以更小的容量和精致的包装吸引消费者,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 **讲好消费者看不见的故事,塑造品牌力** 将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以更美化、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和溢价空间。日本红薯店门口的传统烤红薯炉子,以及烤制红薯的精细过程,勾起了消费者对传统美食的回忆,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独特性和价值。 消费者往往无法看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通过讲述生产故事,可以增强产品的情感价值,让消费者更愿意为其付出更高的价格。例如,主播董宇辉在带货时,经常会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生产故事,以此打动消费者。

🎯 **用品类升级创造额外价值,实现品类迁移和升华** 将红薯从普通的农产品转变为精致的礼品,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溢价能力。日本红薯店将烤红薯以冰和热的两种形式存在,并提供精致的礼盒包装,将红薯从地摊小吃升级为精美伴手礼,吸引了更多消费者购买。 通过品类升级,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让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例如,东京人将红薯作为一种和果子、水果等日常伴手礼的替代品,体现了红薯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提升。

最近被日本一家红薯店震惊了。

这家店完美诠释了:如何把便宜的东西卖贵,而且还不被骂。

成本1块一斤的红薯,这里能卖到将近60块人民币一根。里三层外三层,包得像巧克力一样,还不让你觉得是过度包装。

要知道,中国的红薯但凡卖超过5块钱一斤,网民就得揭竿而起。

比如钟薛高的老板林盛前几天在淘宝直播带货,卖的“天价红薯”标价42.9元5斤,就被网友骂个半死,说他刺完雪糕刺红薯,要当“红薯刺客”。

林盛卖红薯 图源:网络

而这家日本的红薯专营店,不仅把红薯卖出了“爱马仕”的价格,还将门店开成精品网红店,吸引无数游客打卡发圈。

那凭啥日本人卖红薯,能卖得贵还不招骂?为什么卖贵才是消费品的未来?商品怎样突破品类均价,拥有让大众认可的合理溢价?

日本东京的红薯专卖店 摄:静仪

第一步:将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分离

想把便宜的东西变贵,就要让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分离,用价值认知替代成本认知。

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价格认知,都是基于成本进行倒推的。

比如一根玉米,哪怕原产地再小众、生产周期再长,它也就是根玉米,售价只能在品类均价上浮至多30%。

价格是有锚定物的,而这个锚定物就是品类均价,这也是产品定价很难大幅偏离基准线的原因。

想要让价格锚点偏离品类均价,就需要让商品的观感、使用感尽可能远离品类本原有特性,彻底改头换面。

举个例子,烧烤店卖烤玉米,原来卖烤玉米棒子,一根顶多定价3块钱。但如果把整根玉米拆分成粒,10粒穿小串,每串都能卖5毛钱。

烤玉米粒 图源:网络

越是便宜的农产品,越精细化分割,就越能把价值和价格分离,从而卖出高溢价。

日本因为弹丸之地,蔬菜价格整体偏贵,普通红薯价格也不过3-15元一斤。

而这家网红店,把烤红薯按照1/4块、1/2块和一整根出售。1/4块售价450日元(约20人民币),一整根售价1200日元(约55人民币)。

假设一斤红薯有3根,按照5块一根成本算,那这是至少溢价了10倍。

红薯的精细化分割 摄:静仪

精细化分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迎合“小”的消费趋势。

这次去日本有个明显感受,所有产品都在变小。饮料在变小,330ml的还不够小,甚至有220ml、150ml的迷你一口饮出现。

因为越小,消费者对单位价格的感知就越不明显,既能掩盖提价,还能降低消费门槛,女性消费者还爱晒单,产生更多的转化。

日本自动贩卖机的小瓶装饮料 摄:静仪

第二步:讲好消费者看不见的故事

将产品价值与价格剥离,只能决定产品至少有3倍溢价。

那更高的溢价从哪来?

就是讲好营销故事,也就是塑造品牌力。

这家红薯店很聪明,门口没有任何红薯相关的装饰,只有紧挨着的无数口传统的烤红薯瓦罐炉子。

上次见到这种烤红薯炉子,还是北京冬天天桥下面熏得黢黑的油漆桶。很久没吃现烤的红薯,都是餐厅烤好切片,或者便利店的成熟版本。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忘了,红薯应该怎么吃,以及它是怎么烤出来的了。

把你快要遗忘的生产和制作过程,用一种更优美化地方式展现在你面前,让你一边感慨制作得精细且不易,一边回忆起童年的美好。

这一刻,你完全不在乎高达10倍的溢价,因为吃的不再是红薯本身,而是一种高端的氛围感。

日本红薯店门口的传统烤炉(左滑) 摄:静仪

生产场景越远离消费者,就越吸引消费者;制作过程越难以在家复刻,就越能让消费者买单。

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讲好消费者看不见的故事。

消费者只能看到产品的包装,体会到产品的触觉味觉,但却并不知道它的生产和制作过程。

因此,讲好消费者看不到的每一个环节,比如玉米就讲金灿灿的玉米地,插几根玉米穗;红薯就直接摆烤炉。

董宇辉之所以能成为一名高ROI的主播,也是因为他在每次带货时,都用语言唯美描述了产品的生产故事。

而这些消费者看不到的环节,正是他们为之支付源源不断溢价的理由。

董宇辉带货小作文 图源:网络

第三步:用品类升级创造额外价值

当红薯不再是农产品,而是一种礼品,一种工艺品,它就完成了品类的迁移和升华。

在这家门店,烤红薯以冰和热的两种形式存在。但无论哪种,都可以给你包装成礼盒,还可以选择纸盒和木盒。

当红薯穿上华丽的衣裳,它早已完成了从地摊小吃到精美礼品的蜕变,成为一种“土嗨”的伴手礼。

正如东京人爱它的原因是,它从和果子、水果这些日常伴手礼中脱颖而出,以一种从来没想过的创新形式和送礼场景出现在人们面前。

日本烤红薯店的红薯伴手礼 摄:静仪

日本这家红薯店,可以给中国消费品很多启示。

比如如何卖贵而不被骂,如何实现品类升级,如何用产品本身驱动内容和流量红利。

但比较可惜的是,作为一种单一品类门店,即便再精细化切割,延展出无数红薯相关SKU,也很难做出连锁店和规模化效益。

不过这种专门店型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小众品类的生命进行了发展和延续,并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同时还能自己产生流量。

在秋冬这一常规的红薯旺季,这种店的流水普遍会一个月顶淡季三个月。淡季吃冰品和爱好者生意,旺季吃大众游客生意,利润模型也很不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沥金”(ID:Finding_Gold),作者:沥金,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红薯 日本 消费品 溢价 品牌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