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6月04日
下肢偏瘫有救了 中国智能外骨骼机器人新突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刚柔耦合”下肢多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旨在解决传统外骨骼机器人面临的技术瓶颈。该机器人通过创新性的刚柔耦合柔顺驱动关节设计,实现了轻量化、高性能的驱动方案,并结合康复需求,构建了双侧“髋-膝-踝”多关节完整链路柔顺驱动系统。针对偏瘫患者的双侧差异化需求,研究团队提出了按需辅助的交互控制方法,经临床验证,有效提升了步态自然性与对称性,为偏瘫康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外骨骼机器人面临技术挑战:传统外骨骼机器人存在驱动方式“刚柔两难”、构型与康复需求匹配性低等问题,且难以满足患者“一体两面”的特殊需求,与传统控制策略存在矛盾。

⚙️ 刚柔耦合驱动方案:研究团队基于自研串联弹性驱动器,提出了刚柔耦合柔顺驱动关节,该关节具备多模态刚度响应特点,构建了轻量化、高性能驱动方案,单模块重0.99kg,功率密度达212W/kg。

🤝 双侧多关节柔顺驱动系统:结合康复需求,研究团队实现了双侧“髋-膝-踝”多关节完整链路柔顺驱动,构建了系统级设计方案。

💡 按需辅助交互控制方法:围绕患者双侧差异化需求,团队提出按需辅助的交互控制方法,顶层动态规划最优康复运动,中层实现人机同步,底层为患侧针对性康复、健侧柔顺辅助。

✅ 临床验证结果:该机器人经临床验证,有效实现运动学重塑、提升步态自然性与对称性等关键目标,为偏瘫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快科技6月4日消息,外骨骼机器人是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有效方案,但需实现轻量化、柔顺性设计与高效协同康复辅助才能走进临床。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刚柔耦合”下肢多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下肢偏瘫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虽能为步态训练提供辅助,但面临技术瓶颈,如驱动方式“刚柔两难”,构型与康复需求匹配性低,且患者有“一体两面”的特殊需求,与传统控制策略矛盾。

研究团队基于自研串联弹性驱动器,提出刚柔耦合柔顺驱动关节,具备多模态刚度响应特点,构建了轻量化、高性能驱动方案,单模块重0.99kg,功率密度达212W/kg。

他们还结合康复需求,实现双侧“髋-膝-踝”多关节完整链路柔顺驱动,构建系统级设计方案。

围绕患者双侧差异化需求,团队提出按需辅助的交互控制方法,顶层动态规划最优康复运动,中层实现人机同步,底层为患侧针对性康复、健侧柔顺辅助。

该机器人经临床验证,有效实现运动学重塑、提升步态自然性与对称性等关键目标,为偏瘫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柔顺关节的双侧髋-膝-踝全柔顺驱动康复外骨骼系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外骨骼机器人 偏瘫康复 刚柔耦合 柔顺驱动 康复机器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