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前天 11:24
海光与曙光4000亿棋局,完成了AI与互联网权力交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中国算力龙头企业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换股合并事件,分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和产业逻辑。文章指出,合并不仅是财务报表的简单叠加,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技术权力的交接,预示着从串行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向并行计算的AI时代的转变。文章深入分析了合并对双方业务、财务以及产业布局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作为半导体算力上下游企业,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股权、业绩贡献、人员以及日常经营等多方面的联系,例如曙光是海光的大股东,同时海光也贡献了曙光近一半的利润。

💰 **解决同业竞争与财务优化:** 合并有助于解决双方的同业竞争问题,并优化账面数字。通过合并,可以降低销售渠道费率,精简管理规模,协同研发,从而改善营业利润。

💡 **产业转型与技术权力交接:** 合并反映了从CPU到GPU,从英特尔到英伟达的技术更迭,以及中国半导体技术权力的交接。这标志着中国芯片产业正在迎接AI时代,并行计算成为新的发展重心。

天津南开区的华苑产业园内,两条主干道构成了园区的交通骨架:南北走向的海泰大道,和东西走向的华科大街。

就在最近几天,一桩大事,在这两条街道上平地起惊雷:

两家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国内算力龙头企业,通过一纸换股合并公告,成为了2025年夏季A股市场乃至整个中国芯片产业最受关注的事件。

位于海泰大道的AI芯片新贵海光信息,发布公告称,即将吞下总部设在华科大街的服务器制造商中科曙光。值得注意的是,中科曙光原本是海光信息的大股东,持有后者27.96%的股份。

海光信息最新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最新市值905亿——海光反手吃下一手孵化出自己的母体,这盘棋局如何理解?

01 三层利益链条

与不足一公里的注册地址形成暗喻的是,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作为半导体算力上下游,本身就存在错综复杂,道不清理不明的利益关系:

地表层:曙光作为海光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7.96%,而海光为曙光贡献了1/4的利润。

以2024年年报为例,中科曙光全年税前利润录得22.91亿元,其中经营利润只有14.13亿元,刨除减值损失只有11.79亿元。

而税前利润差值的核心变量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5.44亿元的其他收益,另一个是5.63亿元的投资收益。

其他收益种,除了少量的各项税费减免外,政府补助5.37亿,属于非经营性所得,贡献了中科曙光约1/4的利润。

而投资收益中,刨除少量权益法核算下亏损外,主要的贡献核心为两家中科曙光参股的上市公司,一家为中科星图(SH:688568)贡献了0.55亿的利润,而另一家正是海光信息,贡献了5.4亿的利润。

图:中科曙光税前利润拆解,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整理

也就是说,政府补助和海光信息贡献了中科曙光2024年近一半的利润。

平流层:潜在的第一大客户,海光的业绩同样离不开曙光。

如果仅从控股关系考量海光和曙光的结合,显然不能反映本次吸收合并的全貌。隐藏在控股权表象之下,海光和曙光在具体业务上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来看看海光的财报,2024年海光营收91.62亿元,略逊于中科曙光,但营业利润录得26.75亿元,营业利润率明显优于中科曙光。

只不过,海光信息2024年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98.16%,其中向最大客户销售占比达到了40.26%。

当然,在产品矩阵还未实现全面覆盖的阶段,芯片厂客户销售集中度高并非大问题,毕竟寒武纪2024年像第一大客户销售的占比将近80%,只能算行业特有现象。

但巧就巧在,海光信息同时披露了第一大客户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联系,也就是说海光的第一大客户与海光信息上市公司主体存在股权关系。

图:海光信息2024年前五客户占比及附注,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整理

那么就有两个判定标准:狭义上关联企业认定为持股25%以上,广义上(参考海光减持承诺关联企业认定)关联企业至少也持股5%以上。

从海光的股权结构来看,持股5%以上的企业分别为中科曙光、海富天鼎、蓝海轻舟、成都产投、成都高投。

这其中,海富天鼎和蓝海轻舟都是没有具体业务关联的投资企业,成都产投和成都高投是投资公司,真正与海光实际业务密切相关的只有中科曙光,如果以狭义25%以上持股考量,那也只有中科曙光一家公司。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海光第一大客户就是曙光。按比例测算,海光58.38亿的毛利中,很有可能23.5亿都是曙光贡献的。而海光又给曙光分了5.4亿的最终利润。

也就是说,海光与曙光,究竟是谁养谁还真不一定。

大气层:从人员、日常经营双方同样密不可分。

当然除了跨报表的勾稽关系,海光和曙光在方方面面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是,海光信息的现任董事、总经理沙超群,曾长期在中科曙光担任技术副总裁等高管职务。而中科曙光总裁、代董事长历军,目前也是海光信息的董事。

同时,从海光披露的关联交易来看,2024年向关联方“公司A”销售36.8亿元商品,而恰好海光对公司第一大客户兼关联方“客户A”销售额也约为36.8亿,我们可以假定“客户A”与“公司A”为同一主体,即曙光。

那么从海光的采购信息来看,2024年同样向曙光采购了6千余万元的技术服务费,数百万的产品和加工费(可能是研发用服务器等等)。

并且,海光目前还有16.4亿的账面应收款、8.9亿元的合同负债来自客户A。

海光和曙光的业务纠葛,剪不断理还乱,因此有评论认为海光和曙光的合并,是为了解决同业问题,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

02 权力的交接

海光和曙光宣布重大重组的次日,海光信息董事、总经理沙超群就在业绩会上表述,与中科曙光的战略合并,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技术协同效应明显。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声音,大多数评论相对认可“从芯到云”的产业布局,认为半导体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突破。

也有少数人拿芯片厂收购板卡厂的案例举例,认为向下并购并不是明智之举,绑定板卡厂会导致芯片厂潜在的客户流失(有点像博世只做Tier1

的逻辑),并用当年3DFX收购STB,最终导致英伟达渔翁得利作为案例。

但我们更倾向于看好这次并购,抛开相对较空的产业表述,仍然有两个切实的理由:

其一,3DFX收购STB与海光信息并购中科曙光本就是不当类比。

3DFX在收购STB前,STB主要出货产品都是N厂的产品,因此3DFX等于是为了抢夺板卡厂渠道,主动切割了部分产能和市场投入STB。而这也意味着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必定有其他板卡厂损失部分采购权从而失去市场。

但是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关系人尽皆知,在此次并购发生前,中科曙光已经是海光信息的第一大客户了,并购发生并不会左右海光产品的走向,也不会改变集成商和服务器厂商的产品格局,因此没有可比性。

其二,海光并购曙光可解决当时当下存在的切实问题。

首先是账面的问题,正如我们在第一节的表述,海光和曙光在账面上有错综复杂的交集,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同业竞争问题。

更关键的是,二者内部存在很多可以优化的账面数字,海光信息近三年期间费用率累计增长了7.62pct,中科曙光近五年期间费率增长了7.55pct,并且二者都是三费(管理、销售、研发)同时增长。

图:海光信息及中科曙光费率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我们前文中也提到,海光的主要大客户就是曙光,二者合并后可以预见的是,销售渠道费率会显著下降,管理规模也会精简,同时研发层面也会协同,重复研发投入会根除,期间费率会明显下降改善营业利润。

即便期间费率修正需要时间,至少海光税后分红给曙光的步骤可以省去,也能减少部分重复的税金支出。

本就是同一条船、同一条河里的,何必要浪费财务成本呢?

其次是产业叙事的问题,3DFX收购STB失败案例是二十余年前的叙事了,自AI加速发展以来,英伟达之所以能够成为绝对的龙头,离不开近25年向产业链下游的布局。

从69亿美元收购Mellanox,到今年爆出收购服务器租赁龙头Lepton AI,都是为了提供全栈式的数据中心服务。

端到端的算力解决方案本就是AI时代行业发展重心,海光和曙光并购确实有益于芯片产品和算力适配,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何乐而不为。

最后是半导体发展现状的问题,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走向市场化。目前国内市场领先的半导体设计行业,均是由“中科系”如母亲般关怀照料下发展壮大的。

只不过在我们看来,二者的结合,远非解决账面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逻辑隐喻:

一代版本一代神,从CPU到GPU,从英特尔到英伟达,技术与企业的时代性崛起与更迭,是产业发展周期和具象的市场需求的客观表达。从中科曙光到海光信息,再到这起“反向”合并案的反手,对应的底层逻辑莫不如此。

这更意味着,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不仅是两家企业财务报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起时代性事件:

它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技术权力的交接——属于串行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已成往事,属于并行计算的AI时代,正被千亿级真金白银的对价所确认。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技术无言,但总是如此。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耀华,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海光信息 中科曙光 芯片产业 合并 AI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