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科技评论 - 本周热榜 06月01日 09:21
中国青年人才正在撬动全球突破,创新的“多维共振”已蓄势待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中国区发布,展现了中国科技领域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文章探讨了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跨界融合、以及在全球科技领域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圆桌对话,嘉宾们分享了对青年人才培育的见解,强调了本土培育、跨界融合、全球赋能的重要性,并呼吁构建“耐心资本+包容生态”,支持青年人才的成长,最终重新定义科技竞争规则。

🌟 中国科技青年创新实力不容小觑,但潜力仍被低估。DeepSeek团队的突破证明了中国本土培养体系的实力。

💡 青年人才发展受到“马太效应”的制约,但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等正在改变这一局面,通过支持青年科学家与创业者,打造“年轻人支持年轻人”的创新生态。

🌱 真正的原始创新需要系统性的人才培育机制。微软亚洲研究院强调“问题导向、动手能力与毅力”三要素,并聚焦“问题价值”,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 跨界融合与“耐心资本”正在重塑科技人才成长路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聚焦跨学科融合与企业家精神,鼓励青年人才试错,探索更多可能性。

🚀 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明确定位,协同创新。前者专注基础研究,保持探索心态;后者聚焦产业转化,加速技术落地。

2025 年 5 月 23 日,在上海举办的 2024 年度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TR35)中国区发布及颁奖仪式上,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他们以卓越的创新成果和非凡的创造力,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域的耀眼新星。

当这 35 位平均年龄约为 33.14 岁,分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学、能源材料、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方向的青年才俊站上领奖台时,他们正代表着中国科技版图出现的新气象——本土培育、跨界融合、全球赋能。

每一年的 TR35 入选者发布现场,都是观察中国科技生态的最佳切片。

在“中国科技青年的创新机遇”圆桌对话环节中,五位嘉宾——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邱锂力、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技术学系教授许敏在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的主持下,分别从青年人才培育、跨界融合怎样催生颠覆式创新、以及中国青年何以定义全球科技坐标等几个维度出发,展开了新的思想碰撞。

图 | 圆桌对话环节

选才:让青年从“边缘”到“中心”

这场对话的起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中国科技青年的创新实力已不容小觑,但他们的潜力仍被广泛低估。

近日,斯坦福大学一份报告揭示,DeepSeek 核心团队中 53% 的研究者从未涉足硅谷,却开发出全球首个支持 1024K 上下文的商用大模型,这样的突破背后,是中国本土培养体系的厚积薄发。

"DeepSeek 的出现,让全球看到了被低估的中国创新力量。" 米磊的感慨直击痛点。

2010 年,技术出身的米磊率先提出 "硬科技" 理念,呼吁业界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此后十余年间,他持续推动硬科技创新生态价值转化。2024 年,中科创星全年投资超 70 家中国硬科技企业,用资本力量加速技术突破。他特别强调,大众对中国创新能力的低估,尤其是对青年科研人员群体的低估较为显著。

图 |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

过去资源分配存在的"马太效应",使得资源向 "成名学者" 倾斜的模式,制约着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以 2024 年成立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为例,据悉,该基金规模 100 亿人民币,周期 15 年,定位为逆周期耐心资本,聚焦在推动上海和中国“0-1”原始创新的转化。而 35 岁以下年轻科学家与创业者,正是该基金的重点支持对象。正如该百亿级基金筹备的负责人魏凡杰介绍所强调的,“关键是要支持一批年轻人,包括年轻的投资人、年轻的科学家、年轻的创业者”。这意味着打造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年轻人支持年轻人”的创新生态——不仅向青年科研团队注入资金,更培育具备科技背景的新生代投资人,让资本认知与技术进展同频生长。

图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

育才:长期聚焦“问题 - 工具 - 使命”

真正的原始创新需要时间孕育,更需要系统性的人才培育机制。

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创业公司孵化、学术研究、产业落地等方面支撑了中国 AI 的半壁江山,还通过开源、数据集(如 MS COCO)和人才培养深刻影响了全球 AI 发展,走出过一大批 TR35 的入选者,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邱锂力将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凝练为 "问题导向、动手能力与毅力" 三要素。

图 |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邱锂力

她强调,找准有长远意义的真问题,是创新高度的前提;善用 AI 工具提升动手能力,是实践创新的关键;而以使命感支撑的抗挫力,则是科研长跑的核心动力。当科技成果聚焦用户需求,就能真正走进现实场景,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尤需聚焦“问题价值”——既需敏锐捕捉技术演进趋势,又需精准锚定粮食安全、能源转型、公共健康等人类根本性需求,而非盲目追逐短期热点。

这种聚焦问题价值的研究理念,在研究者的实践中体现为“手脑并用”的创新哲学。

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正致力于研究类生命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李曙光,正带领团队研发新型软体机器人和集群机器人,既探索机械工程和机器学习的理论融合(技术趋势),又瞄准灾害救援、灵巧操作等实际需求。他也观察到,入选 TR35 的青年人才,普遍兼具 "聪明头脑" 与 "实干精神",这恰与麻省理工科技学院“手脑并用”(Mind and Hand)的校训不谋而合。

图 |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

而这种“手脑并用”的创新实践落地,也正与中国近年来构建的“耐心资本 + 包容生态”形成新的共振。

作为百亿级基金筹备的负责人,魏凡杰介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投资策略聚焦跨学科融合与企业家精神——物理与 AI 的碰撞、数学与量子的结合,正在催生多元思维的创新火花;而兼具跨学科学习能力与热爱的创业者,更被视为未来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他表示,希望通过搭建跨界社区、培育新生代投资人,让“耐心资本”陪伴创业者共同成长。据了解,2025 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将有一系列投资项目落地,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量子科技等都将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瞄准的方向。

打造“耐心资本 + 包容生态”,陪伴人才的成长

从政府引导基金到市场化风投,资本形态的革新正在重塑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作为投资人,米磊提出,投资范式需从 "经济视角" 转向 "知识价值优先",优先评估项目对行业知识库的增量;关注技术是否解决“卡脖子”问题;投资“顶尖头脑”而非“商业计划”。对于人才成长,米磊将青年阶段定义为“创新变异期”,35 岁以下可以低成本试错,鼓励“多犯错、多尝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许敏教授长期投身于核聚变领域研究,在从组织活力角度解读该领域创新密码时,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被认为是人类终极能源的核聚变研究,投入巨大、风险高且回报周期长,在核聚变领域,科研院所与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他特别地从组织活力的角度解读创新密码。他指出,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明确定位:前者以长远目标凝聚团队,在技术成熟时开放合作推向市场;后者以 "活下来" 为首要任务,与 "国家队" 形成互补,一个成功的创新组织,既要设立远大目标整合资源,也要保持试错包容的生态活力。许敏特别强调,创新者的 "年轻",其实无关年龄,而在于一种突破固定思维的勇气——这也正是 TR35 榜单持续关注的核心价值。

图 |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技术学系教授许敏

在他看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分工协作是创新生态的关键。前者专注 "顶天" 的基础研究,保持 "天真好奇" 的探索心态;后者聚焦 "立地" 的产业转化,以三个有限为前提条件(有限目标、有限经费、有限时间)加速技术落地。这种 "顶天立地" 的协同模式,正在破解 "既要科幻突破又要短期落地" 的创新难题。

当跨界融合的动能冲破学科壁垒,当全球赋能的视野超越单点突破,中国青年人才正在重新定义科技竞争的规则。

最后,精彩的对话在主持人付小龙对嘉宾们给予青年人才关于创新的建议的总结中落下帷幕:拥有远大的理想同时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热爱创新、发现真正的问题、不要害怕失败……送给每一位年轻人。

图 |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

每一次 TR35 入选者名单的公布都不是终点,而是中国青年人才走向全球的又一个新起点。正如上述嘉宾在论坛中分享的所体现的:科技进步的本质,是一群敢于做梦的年轻人,用热爱与坚持改写未来的可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TR35 科技创新 青年人才 跨界融合 耐心资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