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5月28日 17:29
从投行精英到硬科技创业者:杨旭的跨界方法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杨旭是一位在硬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崭露头角的行业领导者。她从剑桥毕业后进入摩根大通和纽交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投资和市场经验。之后,她转型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并在华平投资和Hedosophia深耕消费科技和金融科技。2024年,她创立Buttonwood Capital并投资了物理仿真平台Flexcompute,同时担任Flexcompute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她的职业生涯横跨金融、科技和创业,展现了她对时代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成长的主动布局。

🎓**职业生涯起步与转型:**杨旭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摩根大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担任要职,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和市场经验。随后,她转型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深耕消费科技和金融科技,为她创立Buttonwood Capital奠定了基础。

🚀**投资理念与战略:**杨旭强调以数据为锚点的思考方式,重视企业的技术价值转化能力和战略节奏的精准把控。她认为,科技型企业应通过不断的产品打磨、成本结构优化和技术+运营的联动,将领先优势沉淀为价值闭环。

🤝**深度参与技术创业:**杨旭不仅是Buttonwood Capital的创始人,还是物理仿真平台Flexcompute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与Cadence、NVIDIA等行业巨头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她深入参与产品架构、客户需求和工程决策,展现了她对技术创业的深度参与和跨界能力。

记者:伍秀

在瞬息万变的资本浪潮中,杨旭凭借出色的行业洞察力、前瞻性的投资理念与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在硬科技风险投资领域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一代行业领导者。

2013 年,杨旭毕业于剑桥大学,进入摩根大通从事投资与财务分析工作。2019 年,她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任中国区负责人。在任期间,凭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与战略执行力,她将纽交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22% 提升至 90%,成功协助 30 余家亚太地区的领先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金额超过 170 亿美元,显著提升了纽交所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转型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后,杨旭在华平投资主导消费科技板块,参与多个标志性项目;随后在 Hedosophia 深耕金融科技与 SaaS 领域,带领团队发掘出一系列高成长潜力的优质公司。

2024 年,杨旭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创立 Buttonwood Capital 并成功完成 8000 万美元的首期基金募集,随即主导了对物理仿真平台 Flexcompute 的 5300 万美元投资。与此同时,她也成为 Flexcompute 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与 Cadence、NVIDIA 等行业巨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正式迈入“投资人 + 创业者”并行的新阶段。

从剑桥学子、华尔街分析师,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操盘手,再到深度参与技术创业的创始人,杨旭每一次职业转身,背后都是对时代趋势的深刻理解与对个人成长路径的主动布局。她的经历不仅是一份履历表,更是一套跨界思维的实战方法论。

科技投资的纵深视角:从投行经验到战略认知

在金融行业,投资银行一直被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黄埔军校”。尽管工作强度极高,但投行为从业者提供了宏观战略与微观数据并重的专业训练。正是在摩根大通的这段经历,杨旭建立起系统性的行业认知与严谨的财务分析框架。

“投行让我建立起以数据为锚点的思考方式。项目判断不能靠直觉,必须建立在真实、结构化的信息之上。财务分析教会我如何看清企业的底层逻辑,而市场的实时反馈则锻炼了我识别机会的敏锐度。” 她回忆道。

这一能力,也为她后续转型做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 年,杨旭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负责开拓和服务中国市场。除了市场拓展与客户沟通,她还参与企业的价值定位、资本路径规划和上市辅导,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持。“这段经历更像是一场创业实践,让我跳出纯金融人的身份,具备了全局视角和经营思维。”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开始频繁接触高成长型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了对技术趋势和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深刻理解。她指出:“很多优秀的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对技术价值的转化能力,以及对战略节奏的精准把控。”

理性中的火种:逆风之中锤炼成长韧性

27 岁担任纽交所中国区负责人时,杨旭面对的是一个挑战重重的局面——低市场份额、缺乏品牌认知、新冠疫情突袭。然而,她并没有被动等待,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用行动赢得信任。

她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争取与一家科技企业创始人见面,她曾在公司楼下等待 8 个小时,只为 15 分钟的对话。“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就必须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先站出来,用你的行动和专业去赢得尊重。”

她不仅帮助企业制定上市策略、匹配 CFO,还协助创始人与全球投资人建立联系,成为许多企业家在资本旅程中的长期顾问。“我看待上市不仅是一次融资行为,而是企业走向全球、塑造品牌、优化治理结构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创始人身边最懂业务的资本合伙人。”

技术投资的底层逻辑:从领先走向价值闭环

“科技的竞争优势更多体现在短期到中期——技术会不断演进,优势窗口稍纵即逝。最终,企业要学会把技术转化为长期价值。”

杨旭对科技型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有着清晰判断。在她看来,规模型企业依靠网络效应构筑护城河,而科技公司则必须通过不断的产品打磨、成本结构优化和技术+运营的联动,把领先优势沉淀为价值闭环。这种认知也贯穿于她对被投企业的判断与陪跑中。

投资亦人生:边界之外是探索

回顾个人标签,杨旭笑言:“我更希望被定义为一个‘不设限的人’。”

从文科背景的剑桥商学院毕业生,到走入算法与物理方程主导的仿真行业,她选择了不断打破边界。如今,她不仅学习飞行、研究湍流模型与麦克斯韦方程,更深入参与产品架构、客户需求和工程决策。

“很多人说我跳得太远。但其实我始终没变——我只是想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她说。

她相信,越是本质的东西越是稳定。在快节奏的资本市场中,正是物理的确定性为她提供了判断的锚点。“百年前的方程,今天依然可以用于推动AI时代的硬科技发展。这些底层逻辑,才是我最信赖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杨旭 硬科技投资 跨界思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