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將於8月迎來95歲生日,他透露,自己開始偶爾失去平衡,有時甚至記不住別人的名字。閱讀報紙時,他的視力也變得不那麼清晰了。
“不知何故,直到90歲左右,我才真正開始變老。”巴菲特在電話採訪中表示。“但當你開始變老時,它就變得不可逆轉了。”
5月初,伯克希爾董事會一致投票決定,任命現任非保險業務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 (Greg Abel) 於2026年1月1日起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巴菲特則繼續擔任董事長。
不過,巴菲特表示,他仍打算繼續工作。他說,他仍然保持敏銳的頭腦,能夠在機會出現時做出投資決策。“我現在做決定時,不會遇到任何困難,就像我20年前、40年前或60年前做決定一樣。如果市場出現恐慌,我在這裏會很有用,因爲當價格下跌或其他人都感到恐慌時,我不會感到害怕……而這真的與年齡無關。”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陰霾逐漸散去,到如今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人們熱衷於追逐風口、渴望速成,而巴菲特卻以 「慢」 爲劍,將自己的人生打磨成一部令人驚歎的傳奇。
他不僅成爲全球最穩定的富豪之一,更是憑藉獨到的人生哲學,活出了通透、自由且從容的人生境界。
這篇文章,我們拋開股票與操作技巧的表象,深入探尋這位投資大師是如何一步步實現自我價值,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一、11歲叩開財富之門
1930 年,巴菲特出生在美國奧馬哈的一個普通中產家庭。彼時的美國,正從大蕭條的陣痛中艱難復甦,經濟的動盪讓許多家庭陷入困境,也讓年少的巴菲特早早體會到生活的不易與財富的重要性。
當同齡的孩子還沉浸在棒球的激情與漫畫的幻想中時,年幼的巴菲特已經展現出驚人的商業天賦與經濟意識。他在門口擺攤賣可樂,穿梭於大街小巷送報紙,還會認真地在記賬本上詳細列出每一筆收支。
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實則是他對財富世界的初步探索與認知,11 歲那年,他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下人生第一隻股票,城市服務Cities Service公司,但很快,跌到每股$29美元;在漲到$40美元時,他把股票拋出。 股價的劇烈波動如同一場驚心動魄的情緒過山車,讓他深刻體驗到市場的瞬息萬變。
儘管後來,漲到每股$200美元。對少年巴菲特來講,重要的是合理性、事實、數字和金錢。初涉股市,就獲得$5美元純利。但這份遠超常人的經濟敏感度,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源於他對數字的狂熱熱愛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強烈嚮往。
在那個懵懂的年紀,巴菲特就已經開始思考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怎樣的錢值得賺?怎樣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這種清晰的價值判斷,如同穿透百年金融迷霧的不滅燈塔,在經濟週期的與市場情緒波動中,始終散發着理性的光芒。
從格雷厄姆課堂上 "市場先生" 的寓言,到富國銀行危機中的逆勢抄底;從華盛頓郵報的價值堅守,到比亞迪新能源浪潮中的提前佈局,每個關鍵決策節點都鐫刻着這一準則的深刻烙印。
它不僅構建起伯克希爾・哈撒韋龐大的商業帝國,更將 "安全邊際"" 能力圈 " 等投資理念昇華爲普適的人生哲學,使巴菲特在長達七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始終保持着超越時代的戰略定力與價值堅守。
二、遇見本傑明・格雷厄姆
如果說巴菲特是價值投資領域高高飄揚的旗幟,那麼他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就是點燃這面旗幟的火種。
20 世紀中期的美國金融市場,投機風氣盛行,交易者們沉迷於短期的股價波動,追漲殺跌成爲常態。年輕的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有幸接觸到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瞬間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格雷厄姆提出的 “投資的本質,不是追漲殺跌,而是買入被低估的資產,並長揸” 這一理念,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巴菲特通往投資新世界的大門。
巴菲特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格雷厄姆及其著作《聰明的投資者》的推崇,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就如同別人聆聽聖經般震撼。格雷厄姆傳授的不僅是投資技巧,更是一種理性、反人性的思維方式。
在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中,這種思維方式幫助巴菲特穿越了無數個經濟週期,避開了一個又一個投資陷阱。例如在 1987 年的股災中,衆多投資者驚慌失措拋售股票,而巴菲特卻憑藉從導師那裏學到的智慧,冷靜分析,堅守價值,不僅沒有遭受重大損失,還抓住機會進一步優化了投資組合。
然而,比投資技巧更珍貴的,是巴菲特從導師那裏學到的 “不被外界情緒帶跑,堅定相信自己判斷” 的人生智慧。
在市場的狂熱與恐慌中,保持冷靜與獨立思考,這不僅是投資成功的關鍵,更是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選擇的核心能力。
三、長期主義
巴菲特的財富積累之路,與人們常見的頻繁交易、投機取巧截然不同。在科技飛速發展、新興產業不斷湧現的時代背景下,市場熱點層出不窮,從互聯網泡沫到加密貨幣熱潮,無數投資者被短期利益誘惑,陷入追漲殺跌的漩渦。
而巴菲特卻奉行極致的長期主義和高度的專注,這種投資理念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回報的時代顯得尤爲獨特。幾十年來,巴菲特的核心投資組合始終保持着相對的簡潔與穩定。以可口可樂爲例,自 1988 年首次買入後,巴菲特便長揸,歷經 30 多年的市場變遷,可口可樂不僅爲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更成爲其長期主義投資理念的經典案例。
他從不盲目追逐市場熱點,也不輕易分散精力涉足過多領域。他只選擇自己能夠理解、能夠掌控、願意長期陪伴的企業進行投資。
「你不需要做很多正確的決定,只要把極少數重要的事情做對。」巴菲特的這句話,道出了長期主義和少即是多的精髓。、
回顧歷史,那些盲目追逐風口的投資者,往往如曇花一現,在市場的波動中迅速消失;而巴菲特憑藉着自己的節奏和定力,在漫長的歲月中穩步前行,實現了財富的持續增長和價值的不斷積累。
四、簡單生活的真諦
一個淨資產超過 1200 億美元的超級富豪,卻至今居住在 1958 年花費 3 萬美元購置的房子裏,早餐常選麥當勞,飲料鍾情可口可樂,甚至不用 iPhone,一輛車開了十幾年也捨不得更換。
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看來或許難以理解,但對於巴菲特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與富足。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物質的豐富和商業的炒作不斷刺激着人們的慾望,許多人將財富等同於奢華的生活和物質的堆砌。
而巴菲特的 「樸素」 並非刻意作秀,而是源於他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他不將金錢視爲身份的炫耀工具,而是把它當作拓展人生選擇的手段。
“節儉讓我更自由。真正的奢侈,是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 巴菲特的這句話,揭示了簡單生活的真諦。
當一個人不再依賴外在的物質來證明自己,不再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期待中,就能真正獲得時間自由、情緒自由和選擇自由,實現內心的真正富足。
他可以自由地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投資事業和慈善活動中,而不受物質慾望的束縛。
五、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巴菲特,但他身上蘊含的諸多 「底層思維」,卻能爲我們的生活和成長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1、複利思維:日積月累的力量
複利不僅僅適用於財富增長,在知識積累、人脈拓展、信任建立和技能提升等方面同樣發揮着巨大作用。以知識積累爲例,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看似微不足道,但五年後,你將因知識的複利效應而脫胎換骨。
假設本金 10 萬元,每月盈利 5%,一年後本金與收益總和可達 17.96 萬元,三年後更是超過 60 萬元,而這種複利效應的前提是嚴格的風險控制和穩定的交易策略。
就像知識積累中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看似微不足道,但五年後,知識的複利會構建起認知體系;在技能提升上,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打磨一項技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
就像鋼琴家郎朗,從小堅持每天長時間練習,多年的積累讓他在鋼琴領域達到了頂尖水平。
複利的魅力在於,它讓每一個微小的努力都能在未來產生巨大的回報。
2、穩步前行:慢中求勝的智慧
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快不一定穩,穩才能走得更遠。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便是最好的例證,他不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是注重長期的穩定增長。
摒棄一夜暴富的心態,制定合理的交易計劃,控制倉位,即使每次盈利有限,憑藉穩定的交易節奏,也能在長期的市場博弈中笑到最後。
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爲例,從 1965 年巴菲特接管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穩步發展,公司每股賬面價值實現了驚人的增長。
不管是人生還是交易都是如此,只要我們不輕易放棄,持續積累,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強大。所以不必急於求成,保持自己的節奏,才能在人生和交易的長跑中笑到最後。
3、自我投資:最明智的人生選擇
在期貨交易的複雜環境中,自我投資顯得尤爲重要。
鍛鍊判斷力,有助於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無論是選擇職業方向,還是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良好的判斷力都是關鍵。
理解人性,則能幫助交易者洞察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避免盲目跟風和情緒化交易,更好地處理交易中的人際關係,把握市場本質。
這些能力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貶值,也不會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是在期貨市場立足的根本。
4、簡樸生活:通往內心富足的捷徑
當我們不再依賴外在的物質炫耀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再爲了迎合他人的眼光而生活,就能擺脫物質的束縛,專注於內心真正的需求。
而簡樸的生活能讓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慾望和干擾,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實現內心的富足與安寧。
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用於提升交易技能、陪伴家人或從事有益的活動,更有助於實現內心的富足與安寧,從而在交易中保持平和的心態。
5、擇善而交:同行者的重要性
巴菲特與查理・芒格長達 60 年的合作堪稱傳奇,他們相互學習、彼此成就。在期貨交易中,擁有志同道合的交易夥伴同樣重要。、
期貨市場信息繁雜,行情變化迅速,與優秀的交易者交流,能拓寬交易思路,獲得不同的市場分析視角。
就像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爲巴菲特提供新視角避免投資陷阱,在期貨交易團隊中,成員間相互分享經驗、分析行情,能幫助彼此在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時,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在創業中優秀合夥人能共克時艱,在期貨交易中,靠譜的交易夥伴也能在迷茫時提供建議,助力交易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六、在焦慮時代尋找內心的平靜
在當今這個充滿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時代,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各種成功學案例和速成神話,加劇了我們的焦慮情緒。
我們或許不是專業的交易者,但完全可以借鑑巴菲特的人生哲學來經營自己的生活。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熱愛且能夠理解的事物上,摒棄急於求成的心態,讓每一次積累都成爲未來成長的基石。
減少焦慮,相信 「慢慢來是最快的路」,不盲目跟風,不陷入無意義的內卷,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穩定、強大的個體。
人生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那些看似沒有結果的日子裏,恰恰是我們成長最重要的階段。、
巴菲特的成功並非源於運氣,而是他在衆人急於求成時,選擇堅持慢一點、深一點、紮實一點。
我們同樣可以借鑑他的智慧,在人生和交易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編輯/lam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