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之路 前天 00:55
【AI启示录】2025 w20:用大模型的方式看待小朋友的教育和自我的成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将人生与AI大模型进行类比,认为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应拥抱非线性、复杂性和涌现性。要避免将孩子或自身视为“小模型”,追求可控和线性回报,而应像训练大模型一样,提供多元化的输入,接受不可控性,并保持耐心。文章强调了在教育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以及在个人成长中保持对可能性的开放态度,通过丰富的实践和探索,最终涌现出完整性和独特性。

👶教育应避免“小模型”思维:学校教育追求线性回报,容易将学生当成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看待,磨平个性化。家长应采用“大模型”思维,将学校教育视为多元语料库的一小部分,不必过分看重当前成绩。

🎨美术课的启示:专业的反馈方式是指出具体之处,而非贴标签。从育人角度,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非常重要,贴标签可能源于水平不足或懒惰。

🌱成人成长也需“大模型”化:单一评价标准和对稳定的极致追求会将人生变成轨道。多元经历和人生体验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要对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通过实践和探索让自己涌现出完整性和独特性。

⏳耐心是关键品质:人生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失控特性。尊重和承认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养育小孩和实现自我成长。

原创 Ace人生 2025-05-24 19:40 浙江

在底层逻辑上,人生与大模型在非线性、复杂和涌现上,是一致的。

1. 小朋友的教育

昨天和“战友”聊到娃在学校的教育,我们都深感学校老师在教育上出成果的目的性太重。这一课教完,就要要求所有学生要通过标准测试,从而表明自己付出收获了回报。追求的就是及时的因果,线性的回报。我即兴说到:这不就是把学生当成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看待吗?比如线性回归模型,要得就是可控、可解释。我把它称之为教育的“小模型”方式;而小孩的教育,本质上是“大模型”训练,基本的特征是“涌现”:你不知道娃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点上会生发出自己的独特性,本质上是一种“失控”。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过程的不可控性,给足够的空间、时间和耐心,不断地给小朋友喂海量的“语料”。这些“语料”是多元化的,包括课本知识、课外闲书、旅行行走、户外活动、真实社会体察、家庭劳动、体力劳作、电影剧集、动画漫画、少年宫、夏令营/冬令营、体育比赛、音乐舞蹈、交朋友、面对矛盾冲突、反抗顶嘴、磕磕碰碰。。。

大模型不是线性的,要摒弃“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天真愿望,拥抱“也许”“可能”“没啥用”的概率思维,秉承“做了可能什么没有发生”的放平心态,对惊吓脱敏,对惊喜欢迎。

这多少是反人性的。人们追求的就是确定性,主打一个投入产出。学校系统更是这样,他们肩负家长和社会的期许,老师有自己的绩效和压力,于是不可避免把学生当“小模型”,磨平个性化,用平均速度推动平均值朝着教学大纲的方向前进。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一点“大模型”思维。把学校的“小模型”教育只作为小朋友教育的一部分(一小部分),作为语料库的一小点,就像教科书在大模型训练语料中token占比微乎其微一样(整个书籍都占训练语料Token数小于5%,来自o3的估算)。

这可能会增加某些家长的焦虑,觉得“完蛋了,付出白搭了”;不过,对于我和“战友”来讲,倒是一种安慰,“没有必要那么看重娃当前的学习成绩”。然后就是耐心些,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把自己做好,尽可能给小朋友多元的输入就好。

2. 美术课的启示

娃在少年宫学画画,这学期学习的是彩铅。“战友”觉得娃没有学到什么,看她的画总觉得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容易上升到态度层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术老师的点评。这个课开场环节就对上节课每个人作品的点评。老师不会对一个作品贴上“好”还是“不好”的标签,而是会这样评论小朋友的画作:“这个部分画的很漂亮”“这幅画主打一个创意”“她的笔触非常细腻”“这个蝴蝶的配色值得大家学习”“色彩之间的过度非常自然,渐变用得好”“它的缺点是对称性不足”“这幅画显得有点糊,原因是...”。

我很认同这样的反馈方式。门外汉容易直接给作品贴标签;专业人士会指出好与不好的具体之处,让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从育人者的角度,看到每个人的闪光之处非常重要。贴标签可能是水平不够,更可能是一种懒惰。

3. 大人的成长

我们大人的成长,也很容易“小模型”化。单一的评价标准、对探索和失败的非宽容、对规划的迷信、对稳定的极致追求,让人生变成轨道。不过这些年的折腾和起伏,让我自己深感多元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对人生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核心的一点是对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要活成“大模型”,对自己的人生保持耐心,通过尽可能丰富的实践和密集的探索让自己涌现出完整性和独特性。耐心是必要的品质,其背后是对人生本质上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失控特性的尊重和承认。

4. 小结

“大模型”可以是看待人生的一个视角,无论是养育小孩还是自我成长,本质都是对生命本身的认知和实践。在底层逻辑上,人生与大模型在非线性、复杂和涌现上,是一致的。


欢迎加入「AI行动派」,"用AI做点什么"。

我在公众号「无人之路」每周更新"AI启示录",输出"学AI,用AI"的最新实践与心得。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知识星球「AI行动派」中,有更多更丰富"学AI,用AI"的各种资源、技术、心得,每天更新。 最近主要集中在用AI和Agent来自动编程,实现心中的想法💡。欢迎加入,一起行动!

AI行动派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模型 教育 个人成长 非线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