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的方方 2025-05-23 17:54 广东
写了《对《未来空战全域火力场研究》的学习和理解》后,对制空权和未来空中作战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顺便聊聊。
1,制空权
按控制程度,分为绝对制空权和相对制空权。绝对制空权是使敌方不能在空中进行任何作战活动的制空权;相对制空权是对一定作战地域、一定时间的制空权。
但是,从航空兵问世以来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一方能够获得绝对制空权。卫国战争之初,德三空军几乎掌握了整个东线的天空,但仍然无法阻止苏军强击机从低空渗透进来,把德三地面部队炸得嗞哇乱叫。战争后期形势颠倒了过来,优势的苏联空军同样无法阻止德三空军的低空突袭。再后来的沙漠风暴行动、科索沃战争,联军/北约占据绝对空中优势,伊拉克/南联盟的飞机依然可以乘隙起飞偷袭。而到了俄乌战争,随着低空无人机/巡飞弹的入场,制空权的概念似乎变得更加抽象,即使是相对制空权也要打个问号了。
2,制空权的运用问题
制空权的运用无非两个:行使制空权和阻止对方行使制空权。制空权概念之所以现在变得这么抽象,主要原因就是:掌握了制空权,也不能保证我能够顺畅行使制空权;而即使没掌握制空权,也同样有办法对敌方实施空中打击。这个现象,虽然伴随着制空权概念诞生就有,现在却变得越来越严重,用“绝对制空权”和“相对制空权”已经很难界定和解释过去了。
追本溯源的话,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两个原因上:
1)情境态势感知
说白了就是能不能看到。
航空兵作战早期,是传感器的问题。比如前面说的东线空战,主要依赖巡逻机飞行员目视搜索,这个漏洞太大了,所以苏德飞行员都可以很轻松地偷越防线。雷达大面积普及后,对中高空目标的感知能力大大增强,于是低空突防开始流行。最著名的就是1987年的红场事件,还是西德的民用小飞机。而随着雷达网的日益绵密,隐身飞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利用隐身技术强行压缩感知范围,制造信息空洞。电子战则是通过欺骗、压制、摧毁等手段破坏传感设备功能,同样是制造信息空洞。低空无人机/巡飞弹,则是利用了原本就存在的低空感知空白区。这个区域,就像当初的雷达低空盲区一样,虽然一直存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具备可利用的价值,所以不被关注。但一旦技术获得突破,感知与突防的矛盾立刻就会爆发出来。
这里特别说一下全向隐身。当前的隐身飞机是针对同代雷达系统进行隐身设计,要点是避免电磁波反射回主要威胁方向,也就形成了B-2四波瓣、F-22八波瓣这种反射特征。这种设计对于现有单基址雷达是有效的,因为次要方向上的反射波会被当做杂波过滤掉。但是对于未来多基址雷达就不行了,不但不会被过滤掉,而且由于反射波集中在几个方向上,能量更强,更容易被发现。全向隐身,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就是这些原本次要方向上的反射波。除此之外,由于机体尺寸带来的谐振,现代隐身飞机在米波雷达面前基本无效,所以未来主要依靠宽频谱吸波涂料和吸波材料对付米波雷达。这种隐身手段的问题在于对电磁波能量的处理——要是不处理,飞机就成了电磁炉里被叮热的那盘菜;要是转换能量形式排放(比如热能),飞机的红外特征又增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此前强调全域态势感知的原因。
2)即时打击问题
突防飞机是时敏目标,如果不能即时打击,那么前面所有的探测手段都没有意义。
当初大猫被强制退役的时候,美国海军很多人强烈反对,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超虫的高速截击能力比不上大猫。为此后来又给了另一个说法,即AIM120结合超虫的平均截击速度,能够实现预定的拦截要求。不过从最近美国航母大战胡塞武装来看,超虫的截击能力并不咋样。
而从低空无人机/巡飞弹出现后,打击滞后问题更加严重。首先难以发现,发现了无论是用有人机还是地空导弹拦截,都有大炮打蚊子之嫌,而且还来不及。
3,作战空域网格化
在全域态势感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战场数据网格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有人机、无人机/艇/车、电抗设备、伪装设备,实现作战空域网格化,对进入网格的目标实施软硬杀伤。打个比方的话,类似于二次元或者玄幻小说里面的“领域”或者“界”的概念。任何进入领域/界的目标,都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醒目,并且随时遭到网络节点装备的杀伤。
以上说的装备,其实都有。前段时间网上还曝光了国产反无人机的无人战斗车。目前欠缺的还是全域态势感知体系,需要一个以高速数据链为经脉、以各型传感器为节点的大型作战网络。
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必然流动着海量的数据。从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量以及指挥效率来考虑,不可能将所有数据分发到各个节点,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指挥控制中心来控制整个网络。因此合理的部署方式就是:传感器数据采用增量式发布,只有受影响节点(可攻击/遭到威胁/可协同/可指挥下级节点)才会收到相应数据,这样会大大降低数据传输负荷;而只有临近的指挥节点接收数据并发布指令,也大幅提高了指挥效率,并且在无形中实现了作战网络去中心化;并且由于功能节点同质化,使得单一节点被摧毁并不会导致网络崩溃,自然有其它同类节点递补上来,从而保证了网络的鲁棒性。当然,从掌控全局的角度考虑,应该还会有一个或多个有人指挥中心,但这个中心同样是分布式的,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控以及在必要时候干预下级指挥节点——所以,即使直接摧毁了这个指挥中心的某一部分,同样不会导致作战网络的崩溃。
4,对抗穿透性制空PCA
PCA的战术意义在于通过打击关键节点导致对手局部/全部的指挥/作战体系崩溃,从而建立己方战术优势。但如上所述,网络去中心化以后,PCA失去了打击目标,或者说打击的目标并不足以达成预期结果,而且在全域感知体系下进行穿透飞行,这个风险也相当高。得失不成比例的情况下,PCA自然会得到抑制。
或说可以通过电抗、SEAD等软硬打击手段强行在这个作战网络中开出一条路来,这也不是不行。但有个问题:那些被压制、被摧毁的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就形成了一个空白地带。某篇小说里的一句话我觉得很适合这里:那里不是什么都没有,那里有一片空白。在这个网格化的作战空域里面,这个移动的空白地带明确指示了目标的运动轨迹。该如何调度,那就是指挥节点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