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5月23日 10:59
中国电动车,取代特斯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崛起及其对特斯拉地位的潜在挑战。通过分析特斯拉销量下滑、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技术优势、本土化战略以及欧洲市场的政策变化,揭示了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格局的转变。文章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和高性价比,正在逐步扩大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并有机会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尽管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特斯拉,但在中低端市场已形成优势。

⚡ 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下滑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暴跌36%,主要受到产品迭代滞后、政治风险、补贴退坡和本土化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 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如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4C超充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CTB一体化设计,以及华为、蔚来、理想等品牌的智能座舱,正在改写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认知标准。

🌍 本土化战略是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MG4针对欧洲路况开发冰雪模式,比亚迪海豹标配欧标拖车钩,长城欧拉芭蕾猫推出符合欧洲女性驾驶习惯的女王副驾,这些举措正在消除“中国车不懂欧洲”的刻板印象。

📈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品牌纯电动车在欧盟市场份额突破18%,比亚迪在欧份额从2022年的0.4%跃升至2024年的8%。

⚖️ 欧盟可能通过设定中国电动汽车最低价格,而非加征关税的方式,维护市场公平,并为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机会,进一步加剧与特斯拉的市场竞争。

“在欧洲市场,中国的电动汽车很有可能会代替特斯拉的位置。”

近日,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表示,欧洲最近谈了很多关于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议题。他认为,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有机会代替特斯拉的位置,因为特斯拉同样不是欧洲公司,所以取而代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诚然,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崛起,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和本地化战略,逐步扩大影响力,并对当地一些强势车企的市场地位形成一定挑战。

而通过波兰前总理的发言,则进一步揭示出正在发生的变革: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话语权正在发生转移。

同时,这一趋势背后,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以技术革命,重新构建欧洲市场的认知的过程,并完成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换。即便短期内无法取代特斯拉和一众传统巨头,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无疑会不断攀升。

特斯拉的欧洲困局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8年,特斯拉在欧洲交付了第一辆Tesla Roadster,标志着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起点。期间,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时尚的设计,得到无数欧洲消费者的目光,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在多个国家都占据着可观的市场份额,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的标杆。

Model Y连续十余年成为欧洲市场的销冠车型,Model 3一经上市便打破了多国的销量纪录。如今,在欧洲道路上行驶的特斯拉汽车已经累计达到了100万辆,特斯拉因此成为能和大众扳一扳手腕的汽车制造商,并且是欧洲排名第一的电动车制造商‌。

但2025年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正在折戟。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暴跌36%,仅为5.32万辆,其中德国、法国等核心市场降幅超过60%;今年前四个月,特斯拉欧洲的销量同比锐减38%,从去年的10.1万辆骤降至6.2万辆。

其中,本应该成为提振销量的关键车型Model Y ,4月销量从去年的近万辆腰斩至4743辆,跌幅达51.1%;Model 3 的表现也不乐观,4 月销量3094辆,同比下滑35.1%。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颓势发生在欧洲电动车整体销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特斯拉的销量危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产品迭代滞后、政治风险显著放大、补贴退坡与本土化不足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产品方面,特斯拉产品换代的速度可谓“龟速”。以热销车型Model Y为例,该车型五年未进行大改款,导致消费者等待时间过长,市场吸引力下降。

特斯拉官网显示,焕新Model Y后驱版交付周期为2至4周,长续航版交付周期为3至5周,当前的购车交付等待时间延长,显示出新款Model Y的订单量没有大幅超过预估产能。和数年前的供不应求相比,一些销售认为市场反应并不乐观。

同时,马斯克曾公开支持的政治举动,引发了欧洲消费者的反感情绪,甚至在多个欧洲城市出现了欧洲特斯拉门店、汽车、充电桩等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加之美国的关税政策使得供应链全球化的特斯拉自然受到影响、市场传言的廉价车型 Model 2的到来也遥遥无期......

种种不利因素下,导致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崩盘。

但与特斯拉表现对应的是,欧洲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宝马、奔驰等公司加快了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步伐,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这些传统车企凭借其深厚的工程底蕴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来自中国的电动车的崛起也不容小觑。以上汽、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凭借快速的技术迭代和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步侵蚀特斯拉原有的市场份额。

一增一降之间,使得欧洲电动车市场正在从“特斯拉独占期”进入“多强争霸”阶段,也让中国电动车在技术升级和体系化建设后,有了更多在欧洲市场提高影响力的机会。有欧洲的网友甚至调侃:“马斯克忙着和特朗普搞关系,中国车企趁机把充电桩插进欧洲心脏。”

份额的交替,体系的重置

欧洲市场是中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之一,2024年中国乘用车出口总量达到500万辆级别,其中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就达到了100万辆。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的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到创纪录的15万辆,市场份额攀升至4.5%‌。

包括比亚迪、MG、长城欧拉和奇瑞等品牌的车型‌,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表现。其中,比亚迪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等14国的销量破万,远超特斯拉的6000辆左右;MG4超越了大众ID.3和雷诺梅甘娜E-Tech等欧洲竞争对手。‌

而销量的提升,藏着中国智造的破局密码。

首先是电池技术的降维打击。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的4C超充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CTB一体化设计,正在改写欧洲对动力电池的认知标准。当技术代差超过品牌光环时,市场天平必然倾斜。大众集团高管曾坦言:“中国电池成本较欧洲本土产品低35%,能量密度却高出15%”,这种技术更强和成本更低的优势让欧洲车企陷入两难。

其次是智能生态的体系化碾压。

华为ADS 3.0智驾系统、蔚来NOMI GPT交互引擎、理想汽车智能空间3.0......中国车企将智能座舱从功能模块升级为“移动第三空间”。对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的座舱交互逻辑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欧洲用户论坛中关于“科技代差”的抱怨声量不断增长。

同时,本土化创新的精准适配也是重要的加分项。

例如,MG4针对欧洲路况开发冰雪模式,比亚迪海豹标配欧标拖车钩,长城欧拉芭蕾猫推出符合欧洲女性驾驶习惯的女王副驾。这种技术本地化的策略,正在消除“中国车不懂欧洲”的刻板印象。加上中国车企更高的OTA升级频率,让产品与用户需求同步进化,使得欧洲消费者在实际用车过程中不断刷新对中国电动车的认知,深耕了中国车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诸如国轩高科在德国投建20GWh电池工厂所代表的供应链重构;蔚来NIO House进驻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渠道革命;华为、大疆参与欧盟V2X通信标准制定的标准输出,让中国车企的进击正在重塑欧洲汽车产业生态。

有了这些护城河的构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有了长足发展的底气。

2024年,中国品牌纯电动车在欧盟市场份额突破18%,较2020年增长近10倍。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1%,预计到2027年将升至20%。其中,比亚迪在欧份额从2022年的0.4%跃升至2024年的8%。

这种爆发式增长的本质,是欧洲消费者开始重新评估产品价值的体现。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对外表示,中国和欧盟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代替于2024年加征的电动车关税。显然,“设定最低价格”这一贸易策略既维护欧洲市场公平,又为合法贸易创造空间。

不少欧洲业内人士认为,在美国滥施关税的背景下,中欧之间可能会迅速解决一些贸易争端,防止贸易摩擦升级。同时,欧盟以固定最低价格取代关税,可能促使更多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参与到与特斯拉的市场争夺中。

而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凭借技术迭代、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战略等,正在走向重塑欧洲市场格局的进程。尽管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特斯拉,但在中低端市场已形成压倒性优势,并逐步向高端渗透。若持续突破品牌认知和技术壁垒,未来将有机会挑战特斯拉的地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李思佳,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电动汽车 特斯拉 欧洲市场 市场竞争 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