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5月15日 02:33
[前 沿]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项关于1.4亿年前牡蛎化石的研究揭示了白垩纪早期的气候特征。尽管当时地球处于“温室”状态,但存在显著的季节性温差,甚至可能出现周期性冰川。研究通过分析牡蛎壳体生长纹路,确认了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存在高达10℃至15℃的季节温差。这一发现打破了对古代气候的单一认知,提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季节温差增大、极端天气增多,并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通过分析1.4亿年前牡蛎化石的生长纹路,揭示了白垩纪早期地球的气候状况。牡蛎壳体上的生长纹路记录了季节性变化,如同“自然温度计”。

🌡️研究发现,早白垩世时期,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温差,冬季水温比夏季低10℃至15℃,与现今该区域的季节温差相当。

🧊研究表明,早白垩世可能存在季节性冰川,这与当时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地球轨道周期变化有关。这挑战了人们对“温室世界”的传统认知。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季节温差增大和极端天气增多,而不仅仅是均匀升温。局部地区的地质事件和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在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早期,地球虽然是一个处于高温状态的“温室世界”,但存在显著季节性温差,甚至会存在和现今地球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壳体像树轮一样,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这些生物贝壳就像自然界的时光记录仪,它们详细记录了地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研究这些远古贝壳,能帮助我们为未来生态发展找到科学方向。”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牡蛎化石上的生长纹路,采用精密仪器分析这些“自然温度计”的化学成分,确认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他们发现,早白垩世,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天水温比夏天低10℃至15℃,和现在该区域季节温差相当。研究人员通过气候模拟,发现当时可能有季节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就像现在夏天格陵兰冰盖—冰川融化那样。

    当前,人们常把全球变暖简单理解成“越来越热”。但最新研究提醒我们,气候系统经常会喜怒无常:温室气体增加可能让季节温差更大、极端天气更多,而不会均匀升温。研究发现,1.4亿年前地球上那些转瞬即逝的冰川,可能是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提示我们即使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叠加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出现意料之外的降温事件。

    丁林认为,这项研究如同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一扇新窗,打破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不仅刷新了对远古气候的理解,也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白垩纪 气候 牡蛎化石 季节性温差 冰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