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海辛 2024-02-02 19:12 上海
我不仅发现了人与 AI 之间的连接,还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前不久受 Bob 邀请在灵感买家俱乐部“手搓一个 AI BOT”的活动分享,刚好也在这里记录一下。
最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 AI 读了 20 篇我的故事,请 TA 进行模仿写作。然后将我的故事和 AI 的仿作打乱放在一起,请朋友们识别哪部分是人写的,哪部分是 AI 写的。我们打印了几本出来送给了身边的几位朋友。
具体的实现流程是这样的:
因为平时就有写作的习惯,我有一些超短篇故事的累积。我将 20 篇故事整理成了 txt 文档,发给 Claude 2.
(1)选择 Claude 2 作为合作者的原因是相较于其他 GPT,个人体感 Claude 2 的创作能力更强,中文文笔也会比 GPT 好上许多。
(2)选择短篇做测试的原因:目前大语言类模型,在长文本创作上很难保证细节的正确和稳定。短篇故事创作更容易不露短。
我会先请 Claude 2 分析我故事里的创作风格,这是源于在 GPT prompt 中有一个很通用的小技巧,引导 GPT 来进行分步思考(think step by step)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我也很受用 Claude 2 的夸奖。
接着我会请 Claude 2 按照我的写作风格,写一个短篇故事给我。非常直给的沟通,没有任何 prompt engineering 的技巧。
让我意外的是 Claude 2 的创作非常打动我,像是《雨中的眼睛》我很喜欢 Claude 2 其中的描写:“乌云是眼睑,闪电是眼白,每次雷鸣都是天空眼睛阖上又睁开。”
我认为 Claude 2 不是简单的结构的仿写,TA 是真正理解了我故事里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在创作更核心的表达部分进行另一种可能的创作。
比如:左边《爷爷的钟表》是我的故事,右边《海的盒子》是 Claude 2 仿写的一个故事。
乍看其实不会感觉这两个故事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我能感受到 Claude 2 对我故事的捕捉。
除了主题上都是关于“爷孙关系”这个很明显以外,这两个故事都有关于时间维度以及死亡方式,这两点意象的抽象呈现。
我想正是这种模糊的相似性非常打动我,让我感受到了被理解这件事,以及看到了 AI 写故事这件事具有许多尚未被开发的价值。
阿文为每一个故事都做了精美的设计,这本小册子也在厦门“超级明星” AI 艺术作品展中进行了展出。
⬆️ 谢谢实验编程罗老师的现场讲解!
有一个没有被收录进册的故事,是我和 Claude 2 一起写的:
阿文为这个故事做了一个 Blender 3D 场景,再通过 AI 进行了渲染。
我们将这些故事打印出了几本,送给了身边的几个朋友,作为回礼,朋友们也送了许多我 TA 们的作品。
黄哈哈送给了我她画的我和我的猫;启师傅送给了我他的白噪音 APP LEMO FM的终身会员;卡兹克送给了我他所在公司的礼品;苏民送给了我她已经出版的作品;博炜送给了我一些小书;工业处方老师送给了我一个财神包 ……(如有漏希望海涵)
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不仅发现了人与 AI 之间的连接,还有机会再次体会到与朋友之间的连接。是一件我很开心我去尝试了的事情。
最后是一个小游戏,请大家猜测以下两则故事,哪一个是人写的,哪一个是 Claude 2 写的。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祝你新春愉快。
PS:如果你对人和 GPT 类型的 AI 合作的尝试感兴趣,我推荐你关注灵感买家俱乐部「手搓一个AI BOT」的系列活动(虽然目前报名好像截止了😂,但可以关注一下)链接我放到原文链接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