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赤忠 2024-12-15 17:01 广东
如果我们已知有一位重要客人要1月20号才入席,流水席里有些菜,需要等他来了再上,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反正一直有得吃!我的意见是不要看他怎么去陈述,而要看前菜具体上了什么?只要前菜还算满意,就应该静候佳音^-^~~~
上周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按惯例我应该写一篇学习心得,没有写的原因有二:
一是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倚老卖老讲就是说,我不需要争分夺秒跟卖方晚辈抢饭吃;二是相对政治局会议内容来讲,除了细化未见递进。当然这应该可以理解,因为这本来就是一次决策的两个会议表达,短时间还不能产生出新的决策方向。
但是证券市场的人不这么想,特别是早一天传出来一篇小作文,外行一看有模有样,内行一看就是假的。但却吊高了市场的预期,大家认为通稿没有为证券市场提供新的攻击方向,所以周五跌了,你可以理解为短线的事件套利资金离场,而中线犹在。反映了市场的短期脆弱性!
经过两天的冷静观察,我也看了各种专业的卖方小作文,坦率讲我都不够满意。之所以称它们为“专业的卖方小作文”,是说从岗位的角度,他们应该是专业的;但是从实际的文字产品看,确实只算是小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几个:一是摘要;二是统计;三是宣传;四是呼应自己。但要么过于谨慎,一个字都不敢乱说,既怕出格、又怕出事。把不住组织的脉搏,也无法把政治语言翻译成经济学语言,我怀疑是kimi或者豆包写的!要么充满偏见,有意识形态歧视的嫌疑。所以我来讲讲我的观点,虽然话题冷了,但是可能大脑也冷了,还好明天要开市激活。
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句话没有了。于是大家担心,会不会这次不是超常规的,而只是一个常规的调节了?我前面举过一个例子是说:你来吃喜酒,份子钱已经送了,位置已经找到并坐直,台上各种仪式已经搞过,前戏已经展开,但你担心不会上菜了。菜没上齐就担心不够吃,甚至担心主人家收了份子钱,从后门走了。这样的担心是不是多余?
我接着这个段子继续讲,就是你送份子钱的时候,主人家说:今天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保证让大家吃饱喝足。而现在马上要开席,但只上了好酒和4盘前菜,主人家又说,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薄餐,请大家吃饱喝足!那有没有客人会冲上去问:你前面说的是丰盛晚餐,现在不提丰盛二字,反而说是薄餐,是不是后面的菜不上了?你这样说,我们肯定吃不饱!
我的意见是不要看他怎么去陈述,而要看前菜具体上了什么?只要前菜还算满意,就应该静候佳音。特别是既然上了好酒,后面的菜就不会差,也不会让你吃不饱!如果我们已知有一位重要客人要1月20号才入席,流水席里有些菜,需要等他来了再上,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反正一直有得吃!除非份子钱覆盖不过来,那是另一回事。但总不能才上4盘菜就干了贵酒嚷着要退钱走人吧?
其实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句话,本身既不是主题词,甚至可能都不是关键词。它都没有出现在明年工作内容的第一段,而是出现在第二段的第三句,并且只出现一次,都没有call back!党外人士座谈会报道中甚至就没有这句话!它的词频和词序,显然比不上稳中求进及其它。所以谈不上政策回撤,但可能前面我们想多了。从政策制定者角度,人家也不能理解:因为我说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时候,你们市场也不涨!那现在我不说这句话,你们为什么就要跌给我看呢?证券市场是来赌气的吗?
资本市场的人缺乏耐心,想当年股权分置改革,一开始也被说成是利空,一项改革出了三份文件,磨叽了三个月,股市才开涨。不要说是作为机构,就算作为大户,那你说是diss他三个月,等到开涨才选股呢?还是说他一宣布,你就正确理解了,然后花三个月时间充分研究,提前布局。你认为哪一种状态更好?更有利于自己创造财富嘛?
资本市场的要求也高:最好是集中火力、一次到位、应出尽出。今年只剩十几天了,先把净值打上去再说。所以大家呼吁直接发现金,因为这个最干脆最易于理解,都不需要传导,也不需要设计,更不需要研究!极端情况下,直接可以从营业外收入科目,做进个人账户利润里面去。因为急躁,不喜欢慢牛,当然也就不喜欢政策变量慢慢地变牛,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就像巴菲特说的,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得富有!北京话说这都是时不我待的主。
所以经常有人嘲笑政策,既要又要!他们说:我们只要一个字。但那是你的人生规划,和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别人对你的考核也不同,大家KPI不一样,你的KPI就是赚钱,人家的KPI是一系列的,必须既要又要!低维不能嘲笑高维,就像60分的人生不要去鄙视90分的人生。
古语“治大国如烹小鲜”,年少无知时以为是说,举重当若轻。不是的!是说治理大国,不能够像煎小鱼一样翻来翻去,反反复复。所以转弯也不能过急,因为惯性很大,你在高速驾驶。所以上面一直在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我理解,稳中求进就是积极中庸,就是既要又要!这次讲五个统筹,也是积极中庸,当然既要又要!有人说与2021年“五个正确认识”相当,其实不一样。那时明确地是一种纠偏,这次明显是一种预防!
那有人说你说积极中庸,是不是政策就不够激进、力度不够?我说不是的,积极中庸是道,所以讲稳中求进是方法论。而刺激政策是术,我们讲道术相济,该激进的会激进,但激进的前提是情况危急、确实需要。病急才下猛药,但也得考虑副作用和后遗症,即便老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人担心赤字率不足,我希望大家心里都得有条线,多少以下你就不看好,多少以上你就强制自己翻多?你不能自己也不知道,然后无限去预期,这个谁也满足不了你!比如有人说4%,如果全国人民达成共识,你认为这个很难吗?又有人传出一个具体数字来,我相信这是乱说的,本质上这个数字现在根本不必定,是待定而可变、留有余地的。客人1月20号才来,菜先上齐不礼貌。3月人大前完全可以相机抉择!如果到时候情况需要,也许可以比大家现在预期的都高。
有些人担心特朗普,有些人担心过剩产能,有些人担心房地产,有些人担心消费,有些人担心所有制歧视,有些人担心人口红利消失,还有人担心养老金少了,也有人认为养老金不花就多了,少数人担心的则是积重难返之后这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搞好的事情。这些都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问题是,如果你相信这事根本就没法弄,9月以前就不该有怨言;而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情本质上可以搞得好,你现在就应该看到曙光,看到边际的变化,不能在菜没上完的时候就断言饭菜不够吃。
至于你在塔西佗陷阱中,什么表态都不信,具体的数字也不看、也不信。其实也简单,那就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和判断方向行动就行了。多也好,空也好,留也好,走也好,依然还是那句话:干就行了,磨叽啥呢?
至于中美关系,这两天传特朗普邀请中国领导参加典礼,坊间亦有各种猜想。是否参加,我们一般人不好判断。但是政治需要既有迎合大众宣传的一面,也需要务实的一面;需要有诚信的一面,也需要有手腕的一面;需要有意识形态的一面,也需要有利益、实惠的另一面。美国媒体说我们不会去了,其实这也不可信。去也好不去也好,我们未必需要向美国媒体提前交底;即使透露了,也不必当真;即使当真了,作为一个谈判筹码依然是可以改变的决定。总之要记住,金融市场上,任何选择权都是正价的!但是对偏激的人来说,去不去他都有闲话讲。去了说是朝拜大国、有失本国风范;不去又说不务实,不注重国际社交礼仪。
说回A股市场,本质上我认为是说,经历了几年的经济调整,尤其是一年半的加速下滑,终于等到了在美国可能进入减息周期的时刻,中国改变了传统的思路,推出了对抗资产负债表衰退,尤其是对抗通缩的系统性刺激政策。即使有些方面考虑不周,不尽如人意,那试问在哪一个历史关头、转折点上的时候,政策就已经尽如人意了呢?
同时 A股在经历了三年半到四年半的惨烈调整之后,在半个改革开放周期,也就是20年股价指数平均值之下打9折的地方,迎来了上述可喜的宏观变化,以及资本市场1+N的配套改革措施。并且我们还在讲“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那有什么不可期待呢?有些人一边说现在是政策市,一边他又不相信政策,这是矛盾的,也是不对的!昨天中财办常务副主任韩文秀在有关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解读,建议大家去看看这种最权威岗位上人士的表态和调子。
至于短期而言,一是美国要降息,二是面临年底的会计结算,三是1个月之后将迎来特朗普冲击。但是A股市场,中期调整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月,这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底色、参与者耐心和高换手率背景下的洗盘必要时间,因此市场最晚在春节前后,就应该作出明确的方向性的选择。而正常的方向就是向上的方向,也是政策指引的方向,也是宏观经济边际变化的方向。至于特朗普冲击,本来或许正是我们现在的政策引而不发的原因,也是我们工具箱没有用尽,政策没有应出尽出的原因。因此特朗普的就职以及其后与中国相关的政策组合出台,或许就是利空出尽的时刻。
希望我是对的,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