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5月13日 16:29
一半沙漠、一半海水,一座渔村的现代化奇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阿布扎比,这座位于阿联酋的首都,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在短短几十年内从沙漠渔村蜕变为拥有80%外国人的国际化都市。文章深入探讨了阿布扎比的独特之处,包括其令人惊叹的建筑、文化地标,以及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文化。从奢华的清真寺到前卫的建筑,再到斋月期间的多元美食,阿布扎比展现了其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的包容性和独特性。

🏙️ 阿布扎比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建筑,如首都之门和酋长国宫殿酒店。前者以其18度的倾斜角度引人注目,后者则以纯金箔的外立面展现奢华。

🕌 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是阿布扎比的标志性建筑,其主体采用汉白玉建造,内部装饰有纯金打造的叶子、名贵宝石镶嵌的地板以及镶嵌施华洛世奇水晶的吊灯,展现了极致的奢华与对称之美。

🏝️ 萨迪亚特岛是阿布扎比的文化中心,拥有卢浮宫和扎耶德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卢浮宫的设计营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而扎耶德国家博物馆则以其独特的羽翼造型引人注目。

🌙 斋月期间,阿布扎比展现了其多元文化的融合。尽管斋月期间穆斯林实行禁食,但为了适应多元人口,许多餐厅仍照常供应食物,同时也有当地家庭免费发放餐食。斋月晚宴成为当地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庆祝的盛大活动。

阿布扎比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从地图上看,这座城市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海水,或者说,蓝色的海水将大大小小的200多个岛屿紧紧地包围。

这是一个比迪拜还富有奢侈的地方,石油储藏量约占全阿联酋的90%,丰富的石油储藏改变了阿布扎比的命运。从1970年代开始,短短五十年的时间,沙漠中耸立起了像是科幻片《沙丘》里的世界,一座沙漠里的渔村变成了现如今这座拥有约80%外国人的“地球村”。

阿布扎比是个典型的“地球村”。

短时间内的超快速发展,让这座城市形成了极其丰富矛盾的观感:一边是CBD鳞次栉比、形状各异的科技感大楼;另一边是随处可见的清真寺、传统的美食和当地人日常穿着的长袍。

如果想寻找赛博科幻感,这座既传统又超现代的城市是绝佳的选择。

一半海水,一半沙漠

乘坐从上海到阿布扎比直达的航班,我于晚上抵达阿布扎比,只觉得道路宽敞,大地辽阔。等早上醒来从酒店阳台往外望,我才发现不远处就是一片极其梦幻宁静的大海。一年当中的十一月到四月,是阿布扎比最好的季节,天气一般都很晴朗舒服,阳光柔和,微风拂过皮肤还有一点凉感。

我住的酒店,位于阿布扎比的萨迪亚特岛,面朝波斯湾。这座酒店和海边一排酒店共享着眼前一片纯净的海滩。吃完丰富的自助早餐,我散步到海滩。海水日复一日地拍打着岸边,形成了白色的泡沫。也许是时间尚早,清晨我几乎是独享整座海滩。导游Marwa告诉我,这片海又被叫作玻璃海,也许玻璃是形容这片海滩最接近的名词了,海的颜色是一种相机也很难复刻下来的碧蓝色。

沿着海滩慢慢走,视野范围内,除了白净的沙子,就是海和一排沙滩椅子。偶尔有游客像我一样缓慢地散步,或者只是安静地躺在椅子上晒太阳。海滩上标记着海龟的出没,玳瑁海龟是这座小岛上的常客,据说是2010年当地的保育计划,让海龟回到这片海滩上产卵。

萨迪亚特岛海滩。

萨迪亚特,在阿拉伯语里有幸福与快乐的意思。从2000年代起,阿布扎比斥巨资将这座小岛打造成文化区。如果在地图上俯瞰,阿布扎比的城市规划中,每一座小岛都有自己明确的功能划分。比如萨巴尼亚岛是野生动物之岛,阿尔玛亚岛是金融创新中心,亚斯岛则以娱乐主题公园著称。

走在我所在的萨迪亚特岛海滩上,往远处望,能看到尚且在建的扎耶德国家博物馆,巨大羽翼造型特别显眼。博物馆以已故的“阿联酋国父”谢赫·扎耶德命名,位于海边一个微微起伏的土坡之上。计划中,五个轻质钢结构立于其上,塔顶的积热将促使空气从下方吸入,利用翼型背风面的负压将热空气抽出,促使新鲜空气流通。阿布扎比从不缺乏奇特的吸睛建筑。

萨迪亚特岛文化区,远远可看见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圆顶和国家博物馆的羽翼造型。

这座致力于成为“全球文化对话中心”的海岛,还搬来了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目前古根海姆博物馆还在建设当中,而阿布扎比卢浮宫已经成了来此必不可少的一站。

阿布扎比卢浮宫坐落在一片碧蓝的海上,从远处看上去,宛如一个巨大的半圆盖子漂浮在海中。

阿布扎比卢浮宫圆顶。

走在其中,很像梦醒时分的光影斑点流动。我们去的时候是白天,阳光透过室内直径长达180米的圆形镂空交错的穹顶进入到广场中,形成星星点点的光束,据说是要营造棕榈树林下枝叶婆娑的效果。许多游客大概和我一样,在这奇妙的光影下流连,一时间有点迷失。

圆顶内部。

2000年,阿布扎比政府和法国政府签署了一项三十年协议,以近十亿欧元价格,把“卢浮宫”搬到了萨迪亚特岛,而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克鲁尼博物馆等13所法国著名博物馆都将借出自己的藏品,轮番在此展出,这又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从2017年开幕后,这些合作的博物馆会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以各种形式支持阿布扎比卢浮宫策划举办特别展。

这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工程。阿布扎比为此邀请了200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操刀设计这座建筑来安放远道而来的展品,整座建筑面积达到6400平方米,造价为6亿欧元,可见其在文化上的雄心。

传统与现代

在全球,如果要从清真寺中挑出最豪华的一个,那无疑就是阿布扎比的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其位于穆萨法大桥和马格达大桥两座桥梁之间,据说是为了纪念阿联酋已故总统谢赫·扎耶德而建。

我们抵达的时候是下午,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阳光下,整个建筑的主体汉白玉洁白发亮、一尘不染,而清真寺前湛蓝的一池清水,倒映着清真寺错落的圆顶的倒影,很容易让人产生崇高的圣洁感。

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整个建筑体是纯白的。

这座年轻的大清真寺建成时间并不长,从2007年宰牲节竣工并对公众开放至今,它成了阿联酋为数不多的对非教徒开放的大清真寺之一,并允许女性从正门进入,只不过女性应该遵从要求,用头巾遮盖头部。我当时由于穿着一件黑色的防晒衣,戴上帽子便符合穿着标准。

清真寺的设计处处呈现对称美。

走进大清真寺内部,便可一窥其真正的“含金量”。导游指着廊柱上的装饰,那些金色的叶子,是用24K纯黄金打造的,82个穹顶和1100根柱子,光装饰就用了46吨黄金。低头一看,地板上的彩绘花图案也价值不菲,是由红玛瑙、紫水晶、天青石等天然珍贵材质组成。等走到宽敞的主殿,就会看到头顶悬挂的七个镀金黄铜水晶大吊灯,直径达10米,上面镶嵌着数千颗施华洛世奇水晶。

处处见奢华。(图/作者摄)

据说这座大清真寺礼拜殿上可同时容纳9000人礼拜﹐殿前有17000平方米的大庭院﹑宽敞的左右配殿和妇女礼拜殿﹐在节日期间可接纳5万人礼拜。在离开清真寺之前,我和导游都喝了一口教堂专门供教徒饮用的水,据说有洁净自身的作用。也许是心理作用,水喝到喉咙里甘甜清凉。

离开清真寺,我们继续乘坐汽车穿梭于这座城市,一路上,很难不被各种未来感十足的巨型建筑吸引。一路向西,就会看到著名的“首都之门”。此建筑高达160米,形似鲤鱼尾巴,以18度倾斜姿态矗立于城市商务核心区,据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倾斜4倍。

首都之门建筑。

在傍晚之前,导游Marwa特地要带我去看看酋长国宫殿酒店前的日落。这座酒店据说是八星级酒店,所以被叫作“八星皇宫酒店”,耗资30亿美元打造。

抵达的时候,太阳刚好在沉下天际线最后一刻,橘黄色的柔光把皇宫酒店外立面覆盖的纯金箔照出琥珀色的光晕。不到几分钟的功夫,随着太阳渐渐沉下去,酒店灯光亮起,在暗蓝色的天空映衬下,恍若一座映在海上的黄金城。

酋长国宫殿酒店。

站在酒店台阶上往前方看去,是五座金属色的塔楼,《速度与激情7》便在这几座塔楼取景,那是科技与资本的力量的象征。

五座塔楼。

要不是这座城市里时不时出现的一排排椰枣树,人们大概会忘记仅仅在五十多年前,这个城市还是一片沙漠,是一个以采集珍珠为主的小渔村。

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是“有羚羊的地方”。据说,从前经常有阿拉伯羚羊在这一带出没。在如今已经成为纪念馆的艾赫森宫殿展示着1970年代以前这里的传统生活环境:除了椰枣树和遍地的骆驼,这片沙漠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土块砌成的房屋。

路上随处可见的椰枣树。(图/作者摄)

1958年,阿布扎比发现全球第五大石油储量,约占据整个阿联酋的94%。1962年开启商业开采之后,石油收入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谢赫·扎耶德1966年掌权后,推动公路网络、海堤建设和现代化基建,将荒漠变为绿洲。

如今已经见不到昔日沙漠荒芜的模样,除了建高楼,人们还在市区里斥巨资养护大量的绿林。沙漠的黄色后退,取而代之的是草地和树木的绿、波斯湾的蓝以及城市建筑的白和金。这些绿林一路延伸到市郊,连接起了哈利迪亚公园、穆希里富妇幼公园、首都公园等人们休闲的场所。

一路上,许多工地仍在不停地运转着,此时的阿布扎比正处于一轮新的造城运动之中。未来这座城市还将挑战人们对沙漠城市的认知,只不过时而袭来的沙尘暴,提醒人们这里的沙漠硬核的底色。

阿布城中心以外,被沙漠包围。(图/作者摄)

地球村底色

我到阿布扎比的时间,刚好是阿布扎比的斋月期间。晚上,阿布扎比市区到处有新月标志的霓虹灯装置。

穆斯林斋月是指伊斯兰教历九月,而斋月开始和结束,是由月相来决定的,由新月开始到新月结束,所以每年的斋月其实没有非常确切的时间,阿布扎比天文台会提前几天通知斋月的到来。

2025年的斋月大约在3月1日(周六)开始,推算一下,3月31日应该就是开斋节。开斋节对穆斯林来说意义重大,相当于汉人的春节一样。根据当地的传统,斋月期间穆斯林实行“封斋”,每天黎明前到日落期间,人们不饮不食,通过祈祷和自我克制来践行宗教戒律。

导游跟我说,以前斋月的时候,餐厅在白天几乎都不开放经营,不过对于这样一个约有80%外来人口的国际化都市,这个风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以适应多元人口的生活。许多餐厅也在封斋期间照常供应食物给非穆斯林人。而在每天封斋结束,一些本地家庭会准备一些阿拉伯当地的餐食免费发放给需要用餐的人们。

传统的阿布扎比美食。

斋月已经成了一个融合传统又特殊的节庆时间。对我这个外地人来说,去体验晚餐斋月聚餐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斋月期间,酋长国宫殿酒店特地在海边开放了一个大型的自助晚宴,成了阿布扎比最盛大的斋月聚会之一。

对当地人来说,用餐永远被视为一场集体庆祝仪式,让人想象到他们的祖先贝都因人(Bedouin)在星空下的帐篷里聚餐的场景。只不过现在来到这里享用晚餐的,既有穿着长袍的本地人,也有各种肤色的人们。

在长长的自助餐台上,食物种类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由于融合了海洋与陆地的影响,这里既可以吃到烤制类的牛羊肉等,还能吃到新鲜烤制的三文鱼。当地的一种用长米烹饪的香饭搭配烤制的鸡、牛、羊肉或者鱼肉,佐以小豆蔻、丁香、桂皮等香料等,让人一不小心就会多吃。

在人们长期交流发展中,这里的美食几乎融合了阿拉伯、印度、伊朗、地中海和土耳其的烹饪风格,逐渐形成阿联酋特色饮食。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各种各样颜色可爱的酸泡菜,各有不同发酵的风味,极其开胃。

斋月晚宴。(图/作者摄)

在阿布扎比,除了本地的阿拉伯特色饮食,你还能吃到中国菜、印度菜、法国菜、意大利菜、日本菜,满足多元人口的需求。

我此行一个意外的小惊喜,是在当地的大型超市,能看到每一个蔬菜几乎都有多个来自不同产地的品种。光一个洋葱,就有五种以上,适合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烹饪习惯。

光洋葱就有五个以上的品种供应。(图/作者摄)

导游Marwa戏称这里的蔬菜来自“联合国”。由于本地没有种植产业,这些蔬菜、水果都进口自周围的国家,再为不同国家的人所食用。这本身也反映了这里多元人口的背景。

在沙漠营地里表演土耳其苏菲舞。(图/作者摄)

不同的人们在这里汇集,谋求职业发展,共同构成了阿布扎比既传统又现代多元的包容底色。从海到沙漠,从传统到未来感,再到多元文化中穿梭,斋月的阿布扎比,正向所有到来的人缓慢展开它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顺顺,编辑:陆一鸣,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阿布扎比 文化 建筑 多元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