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东方久久,(https://xueqiu.com/1448207174/296691124)
转: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经过一段低迷的衰落、一段乏善可陈的表现后,会被无视。
无视即低估。低估即低谷。
低估的时候,用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去挖掘它们向好的因素,才是理性的做法。
但现实中恰恰相反,人们依然沉浸在在嗤之以鼻的、嘲讽的固有情绪里,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提不起精神多看一眼,似乎连想到都觉得晦气,“万年不涨的玩意”(其实不过低迷十来年),“估值还会更低”(实际指标显示投资价值凸显)……反正无论积极因素堆叠多高,统统无视,除非你当下就牛起来。
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经过一段风起云涌的发展、一段惊艳的业绩表现后,会被注目。
注目即高估。高估即巅峰。
高估的时候,用挑剔的、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去挖掘隐藏的危机,才是理性的做法。
但现实中,恰恰相反,人们更愿意在烈火上浇油,在鲜花上织锦,在捧场式的“完美”逻辑里迷失。仿佛沉浸在这种优美逻辑里,多巴胺分泌旺盛,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愉悦,而对高估资产背后所隐藏的狰狞背反选择无视。
在2016年至2017年看空地产会被视为笑话。
现在都知道啦,那里是顶部,距今已经七年有余。
最近这两年,为了缓解房市下坠压力,经过一次次的政策调整,甚至又开始回到从前、重新累加杠杆。效果如何呢?
从2021年到2023年,我国法拍房挂牌数量分别为44.7万套,60.6万套,79.6万套。
而2024年1~5月份,挂牌拍数量已经达到32.4万套,同比增长超过70%,照此趋势,全年挂牌量有可能达到100万套以上。而且,打折越来越狠。
什么意思?以房子为资产抵押物的破产越来越多,出清加深,压低价格,挤压市场供给,进一步压低价格……
所以,固有的供需逻辑早被突破啦。顺势和逆势使用的完全不是一个逻辑,无论是人口问题,还是法拍,还是按揭利率,还是国家收储……造成巨大财富效应和毁灭效应的,都是固有逻辑之外的逻辑,是体系之外的因素,是旧有矛盾对立自毁后的新矛盾体……局中人很难发现。
在高估的巅峰时期,人们会说,你看,逻辑多完美,好公司,好资产,还会继续被高估,就应该被高估。你能找出逻辑漏洞吗?指给我看!……
确实找不出逻辑漏洞!因为逻辑世界里,是有范围和边界的,概念的混淆以及定义的模糊,使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简单。
更重要的是,当趋势开始逆转,当反向毁灭开始,那个毁灭的力量、那个新生的力量、那个驱动逆转的动力源,是现在的我们,是现在的逻辑体系里,根本不可能预见到的!
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是世人喜欢追高的心理中不可能浮现的天际乌云,是所想到的逻辑范畴之外的东西,是矛盾运动的新阶段。
后金曾被明朝蔑称为“通古斯野人”,根本瞧不起。甚至到明朝后期,要说这些野人将来会吃掉大明,统治华夏300年,这预言也会被世人笑掉大牙。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注意到大明不同于汉唐,不会注意到大明承继了元朝的很多禁锢性制度,同时却关闭了元朝的海上贸易,他们也不会注意到由于俄罗斯、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由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长期的海上活动,缓缓融动了“通古斯野人”的部落结构,“通古斯野人”携地利之便,开始拥有发达的商贸网络。
商业的刺激,开始激发科技吸收,无论是战马杂交,还是火炮技术、冶金技术,“通古斯野人”都悄然超越了大明。
而“通古斯野人”的部落民主制度、全民皆兵的军事组织、以战养战的道德自由……这些因素累加,还以为清灭明是偶然吗?
但天下人依然选择无视!固有逻辑极难突破。
喂,东林党,问你呢?你们恪守的宋明理学的逻辑框架,你们党争的坚决和对朝廷的忠贞,在事后看来,在满清拿下黄淮和江南之后,简直成了醒世瞠目的大笑话。
最不堪的背叛、最肮脏的交易、最下作的玷污,几乎都来自于东林党和复社的精英。
当初完美的逻辑,当初坚决不能让朝廷去和“通古斯野人”谈判的完美逻辑哪里去了?
历史比逻辑重要,因为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也比“理论”重要,因为历史没法扯淡。所以歌德在《浮士德》里才会说:“生活之树葱茏,而一切理论都显得朦胧,把你引向广阔的世界,以免你被孤独冻结了心血……”(也翻译成“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但固有的逻辑框架,固有的思维,在衰落时反倒即是巅峰。所以我们会看到底部磨来磨去,耗费很多时间;顶部也震荡不止,不做出顶部形态就不能酣畅淋漓的下跌。
人间事也是如此。
你问任何一个还关注股市的人们,怎么看现在A股的表现,他一定会告诉你“经济不好吧也就算啦,关键是大家对未来没有信心。”
言外之意,从投资一杆子就抡到了一个宏大的视野,一个超级宏大的无法直白言说的问题。
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信心不足。
最近在读史蒂文•史密斯的《现代性及其不满》。此书据说在西方大学必读书目前二十名内,可想其之系统、之深刻。揭示、回应的问题也必然鞭辟入里。
但阅后,掩卷思忖,又意味阑珊。作者依然是在一个限定的逻辑体系里自说自话。
就和投资者普遍的思维习惯是一样的。
首先用西方的语言概念诠释“现代性”,用西方的思想历史论证“现代性”,再把西方现实世界的挑战等同于“不满”……最后,在这个语言体系里讨论问题。
这是典型的“以经解经”。
就像用《法华经》解释《金刚经》,再用《金刚经》论证《维摩诘经》,最后归到《楞严经》,说善男子善女人,读此经当可开悟。
基督教经典神学院的课程更是如此。
哪怕反对神学的,提倡世俗改革的西方现代思想先驱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当携其思想出现在本书中时,他们的思想,关于他们思想的诠释,他们的动机,他们的躲闪与局限,甚至他们的生平,都进入了一个限定的概念框架——似乎他们早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成为“现代性”一部分,似乎他们早知道“现代性”会因为他们的突破而在现实世界里开花结果。
但我们知道,真实的历史当然不是如此。
真实的历史,首先是一次次的无法预料的范式突破;是经验主义的修修补补的迭代;而在理论上,则成了煞有介事的事后总结。最后,这些煞有介事的事后总结成了人们行动的教条:礼、善、仁、正义、理性、平等、祖国、自由、民主、人文、人道……
而一次次的煞有介事的事后总结,则成了哲学、宗教、以及经济学的概念框架。
现代百年,言必称科学的形式逻辑、言必称理性主义的“现代性”,和历史上每一次范式突破一样,在其巅峰后期,其概念体系最为成熟,在其衰落之时,其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但如果我们关注历史,才能深刻体悟一次次的范式突破为何难以预测;为何那时的世界早已经转变,早都进入右侧交易,而那些古人为何却好像还在原来的世界里思忖呢?
大明中期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现代化了,大明灭亡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在欧洲签署了。
英国早已经对大清虎视眈眈,但心里一直吃不准。中华帝国的威名,里子倒了,架子还在。大清帝国在乾隆年间,还能用兵西北,屠灭准格尔,甚至道光年间,还能用兵南疆,清剿了回部叛乱,甚至在灭亡之前的十来年,大清军舰还能威慑墨西哥……
直到甲午战争露了馅,不仅是国内的人,而且在国际上,终于思维逆转啦,哈哈,原来如此!
于是,外部,列强轮番进攻、瓜分狂潮开始;内部,几乎所有人都不再抱有幻想,天下大乱、救亡图存吧。
在哥伦布大航海之前,郑和早就跑到过非洲西海岸啦。郑和的船是哥伦布的几十倍大,郑和带的人是哥伦布的几百倍,但郑和出海的目的是什么?
不详!各种说法。但历史事实是,除了耀武扬威,除了荣耀了永乐大帝的光辉外,除了让周边小国感到震慑,巩固自己老大的地位、宗主国的地位外,并没有留下更有意义的遗产,技术也没有传续。
几十年后,连造船技术和海图都失传啦——也有传言是高层有人嫌劳民伤财,给一把火烧掉啦。
当 时的西方人更现实,小船,几十个人,或者上百个人,抢掠,做海盗,到个地方就占领,屠灭贩卖,降维打击……
郑和出海七次。美国亦登月七次。
美国登月也是为了弘扬国威,为了和苏联竞争,为了凝聚人心,点到为止,并没有去占领太空,建立基地,去获得实质性受益……
而且美国的飞船更大,运载工具更先进,场面更宏大……但和郑和航海一样,宣扬完国威,震慑住对手以后,不过几十年光景,图纸找不到了,技术也失传啦。
所以,美帝对中国小型航天器,对中国月球基地的设想,特别介意。
当我们还在沉迷于海洋时代的“完美逻辑”时,记得跳出来,看看历史,再放空思维,看看当下世界在发生着什么,是否有未开展开的种子?
和投资一样,在逻辑低谷时,注意挖掘积极因素......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