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辣妈有财商,(https://xueqiu.com/4143838930/296606359)
上周末出了一篇3万字长文,洋洋洒洒,在微信中流传。我抽出时间认真看了,觉得前面部分确实写得不错,分析时弊,逻辑清晰,素材齐备,于是越发引着我深入地去看对策。
可是看到中间,尤其是尾部,我觉得作者是不是写累了?和前文似乎连贯性不起来,且提出的建议似乎又无法和前文形成呼应。毕竟如果是理论研究,那么对策和建议还是要和分析一脉相承才能令人信服。似乎有了一种,分析了半天,分析了个寂寞的感觉。
框架还是立足于一名美籍日本人的理论,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提出的两个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和被追赶的经济体,从而提出了当前我们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况,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因为日本经历了失去的30年,在人均GDP超过美国后,似乎就陨落了。那么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在失去的30年里日本人的生活又如何,以及日本是如何应对的?这些确实对于当下的中国有借鉴意义。毕竟,看过日本热闹的我们,也担心失去。而且,辜先生13岁就到美国,他对于美日的观察想必也是深刻的,从而也许能找寻到一些有益于我们的一些思考。
所以,3万字长文前半部分立足辜先生的两个理论,结合国内诸多实际开展分析,我觉得确实针砭了时弊。但是看到尾部,当我看到突然提出的诸如“取消民族划分,全国只有一个民族,废除逆向民族主义政策,尤其是对汉族的歧视,所有人一律平等”这类观点,颇为惊讶。说实话这种论点,本身就需要另外3万字来支撑,普通人没去扶过贫,也没有走过千山万水,信息资料不够,调研不足,最好不要参评。
我就点评两条我比较熟悉的经济政策,文中抨击央行不及时彻底下调利率,建议允许汇率更大幅度贬值。但是全文在论证了“腹背受敌”的情况后,既没有提出如何解决腹部的敌人,也没有提到如何应对背部的追赶者,更未有提及汇率,然后就直接给出了进一步降息和允许本币贬值的建议。
事实上,目前我们的人民币流动性是极为宽松的,LPR只是一个名义锚,大量社会融资的成本极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接到银行推销贷款的电话?现在的利率水平是2~3厘,你不借款,是因为利率太贵吗?难道利率继续下降到1~2厘,你就会大量借款了?问题是,借来干嘛?
我始终相信一点,美联储也好,我国央行也好,他们掌握的用以开展货币政策决策的信息,一定会比普通人充裕,且人才济济。央行选择供应极为充裕的流动性,而没有将利率一降为零,也许有些抱残守缺,但更多的可能是政策路径选择的问题。
造成目前局面,有我们自身政策的问题,但是美联储在疫情时巨量放水,而后升息应对通胀,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在美元利率高企的情况下,人民币利率的下降空间是有限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在短时大幅度贬值,一国币值的短期巨额贬值如果搭配着持续走高的财政赤字,意味着什么?世界上此类前车之鉴,就算不是比比皆是,也是确有几个。
更何况,现在人们不是对于融资成本敏感,而是缺乏融资意愿!所以说到底,提出问题很容易,真正上手去处置并不容易。
再比如地产政策,作者认为目前搞地产刺激,鼓励民众买房才是灾难。这也因为他不是真正需要上手的那一位,金融和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不系在他的裤腰带上,社会稳定更不是。多的话,我都不便于说了。
给地产行业注入流动性,盘活市场,是当前经济结构下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这个招式速度够快。夜壶次次拿出来,也是有原因的。我不否认他提出的很多关于地产的积弊的正确性。如果依然持续单一依赖地产行业,等待我们的将是再一次的深渊,我也严重认同。但是,居民消费的恢复,也只能在信心恢复之后。如果有足够的能力,政策确实应该在地产回暖的时候再把重点转向消费,这是一个时间换时间的问题。
关于最终给普通人的结论,我真的觉得对于整体信心的摧毁,这类学者也是做了足够的贡献的。不要投资,不要创业,不要有预期...
为了更好理解3万字文的逻辑,我还去听了一个雪球方三文@不明真相的群众 对于辜朝明先生本人的采访。来不及看原著听听对辜先生的采访,我觉得应该有助于我去理解基于辜先生理论的3万字文。采访中,辜先生提到一个观点,和我对于当前货币政策的看法基本一致:不是利率的问题,而是根本无人借款的问题。
推荐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听一听。辜先生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日本失去的20年(30年)里,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准,倒是没有太多下降。作为一名美籍日本人,我觉得他的这个说法也挺有意思。
对于我来说,我更加同意蔡崇信先生的观点。他在早前的一次采访里提到,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制造中心。我个人觉得“内循环”是有一定的逻辑的,同时中国制造业的门类是最为齐全,这一点是很有竞争优势的。我们也许在这个周期里遇到了很多问题,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应该相信有一定的韧性在,不可妄自菲薄。
同时,结合辜朝明先生的观点,我觉得每一个经济体都会成为一个被追赶的经济体,除非你不曾发展过。美国、日本、欧洲,都曾经也还是被中国追赶的经济体,只不过中国如今也成了被东南亚、印度追赶的经济体。只要发展过,就会留下无法消除的财富,我们目所能及的城市建设,以及知识和智力的沉淀。
有一些产业可能就转去了印度,转去了东南亚,从此不再回来。但是也有很多东西会留下。这样的事情,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拿人工智能来说,虽然OpenAI和我们不是一个体系,但是我们逐渐有了我们自己的训练模型。也许功能上有数年的差距,但是中国本来就是个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中文训练最终将形成优势,哪怕仅仅是闭环给国内市场使用,也将是巨大的商机。
诚然我们有很多的问题,3万字长文抨击的全都是对的,甚至有更多无法言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略有期待。如果政策上能够鼓励创新,能够减税放水养鱼,能够激活市场主体,未必等待普通人的就是长达30年的通缩。预期,还是可以有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