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2024年07月08日
纳指ETF被疯炒,到底有没有泡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券商对纳指ETF高溢价率的提醒引发了股民热议,不少股民认为券商多管闲事,因为国内股市表现不佳,而海外市场,特别是美股纳指表现强劲,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文章分析了纳指ETF溢价率高企的原因,包括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投资的热衷、QDII额度限制、海外巨头公司强劲的盈利能力和T+0交易机制等因素。文章认为,尽管溢价率较高,但投资海外巨头的ETF产品仍然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巨头拥有稳定的业绩增长和高回报率,且在汇率贬值预期下,溢价率也能够被理解。

🤔 跨境ETF高溢价率背后的原因: 国内股市表现不佳,而海外市场,特别是美股纳指表现强劲,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导致跨境ETF产品,特别是跟踪美股资产的跨境ETF产品表现尤为亮眼。 此外,QDII投资审批有额度限制,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国内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导致部分投资者转而购买场内的ETF产品,从而推高了溢价率。 同时,这些跨境ETF产品跟踪的是海外巨头公司,这些公司拥有稳定的业绩增长和高回报率,例如苹果公司去年度的ROE高达171.95%,资本回报率(ROIC)也有56.4%,还批准了高达11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这些巨头在未来很大概率能延续强劲的表现,所以即使有可能在股市中股价出现回调,也只是调整。 最后,跨境ETF是T+0交易的,对于国内投机交易情绪浓厚的股民来说,这种机制具有吸引力,也助长了溢价率的上升。

📈 跨境ETF高溢价率的合理性: 尽管溢价率较高,但投资海外巨头的ETF产品仍然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巨头拥有稳定的业绩增长和高回报率,且在汇率贬值预期下,溢价率也能够被理解。 此外,国内投资者想要投资国外这些巨头几乎就不可能,场外的QDII基金和场内的ETF基金就是非常稀缺的一个小窗口,它们根本就不怕没人买,那么这类产品的稀缺性本身也会带来估值溢价。 同时,跨境ETF是T+0交易的,对于国内投机交易情绪浓厚的股民来说,这种机制具有吸引力,也助长了溢价率的上升。

🧐 股民对高溢价率的看法: 不少股民认为券商多管闲事,因为国内股市表现不佳,而海外市场,特别是美股纳指表现强劲,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他们认为,如果国内A股能真正让大多数股民赚到钱,哪怕赚得不多,也不会出现高溢价去抢购跟踪国外股票的ETF这种情况。谁不喜欢看着自家的股票能有出息呢?谁又喜欢舍近求远去买不熟悉的股票呢?

最近,有券商发信息给股民提示纳指 ETF 溢价率太高建议理性投资,却被股民回复别多管闲事的事件,把股民们整笑了。

这样的回复,让人感到好笑,更让感到心酸。

及时提醒风险是券商的本职工作,并没有错;

选择高溢价跨境ETF的股民,也没有错。

今年到现在,美股纳指涨了22%、日股涨了22%、印度股涨了11%,甚至我们的宝岛股市都涨了31%。但大A呢?创板、创业板都跌了十几个点,有众多大蓝筹撑着的上证也跌了1%。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一边是连续几年跌跌不休的国内股市,一边是涨势汹汹的境外市场,如果股民有得选,必然选择能赚钱的一边。

毕竟股民拿钱来炒股,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那么,被不断警示高溢价的跨境ETF,真的是溢价过高了吗?

或许并不见得。

01 超400次风险警示,难阻资金炒疯

截至7月5日,剔除港股市场的跨境ETF产品中靠前的年内收益大多数都超过了25%,基本上比国内的头部ETF产品都超出10个点的距离。

拿差的对比,跟踪其他国家资产的ETF产品最差的也大概有10个点收益,对比之下,国内及港股的ETF收益率最差的甚至跌了30%以上。

差距极为悬殊。

在这批跨境ETF中,跟踪美股资产的跨境ETF表现尤为亮眼,尤其是纳指科技ETF,截至7月5日其年内累计收益达到了53.33%。

这些产品的交易有多疯狂?

比如纳指科技ETF,今年1-6月的成交额分别为99.45亿元、130.61亿元、253.47亿元、137.71亿元、159.09亿元、295.09亿元。换手率方面,今年1-6月以及7月5个交易日分别为141.85%、169.67%、297.12%、171.92%、185.10%、292.84%和71.45%。

在同时,这些产品的溢价率也不断走高,大幅偏离基金净值,纳指科技ETF最新的溢价率甚至达到了12.63%。

它们也因此成为了被券商频频发布警示公告的重点。据报道,今年以来已有30余只QDII产品合计发布了超400次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其中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和易方达原油A人民币3只产品都发布了超60次提示公告。

其中最高溢价的纳指科技ETF自2月份以来已发布了80多份提示公告

鉴于此,目前不少的QDII产品已经被限购,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30只QDII产品处于“暂停申购”甚至“暂停大额申购”的状态,其中不少产品的单日大额申购限额在1万元以下。

同时为了遏制过度炒作行为,交易所已经宣布对这些产品的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从严认定,并视情况从重采取列为重点监控账户、暂停账户交易、限制账户交易、认定为不合格投资者等自律管理措施。

这些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溢价?

一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对QDII投资审批有额度限制,这个规模并不是任意增长的,目前在几十家有额度的基金公司中,只有6家额度超过30亿美元,其中最高的不超过77.3亿美元。

这点规模,相对国内庞大的投资者群体来说,根本不够分。

另一方面,它们的业绩确实是在不断创新高,形成显著的赚钱效应,不断吸引股民和投资机构入场追捧。

而投资者的疯狂买入会导致基金公司自身外汇额度飞速耗尽,基金公司只能暂停场外QDII基金的申购,投资者只能转为买入场内的相关ETF产品,进而推高了溢价率。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02 溢价过高又如何?

为什么这些跨境ETF会出现溢价?

根本原因就是股民们看好它们的未来预期,愿意给出更高的溢价。

只要觉得未来还能涨,现在溢价再高都不是个事儿。

比如飞天茅台,出厂价1169,指导价1499,但线下黄牛依然愿意溢价上千去收购,因为他们知道终端价还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并且不愁卖不出。

这个逻辑和炒股看PE也是一样的,市场越看好一只股票的未来成长预期,给出的溢价就越高。

之前一些所谓的赛道股,能获得几百上千倍的PE,一样止不住资金的疯狂炒作。

虽然跨境ETF对标的是一揽子国外的股票,并且等于在这一揽子股票自己的PE上再做一定的溢价。

但这个溢价真算高吗?

并不见得。以跟踪美国50ETF为例:

首先,这些ETF重仓的是微软、苹果、英伟达、亚马逊、META、谷歌等这些头部巨头,这些巨头尽管在过去几年已经出现了数倍的估值增长,但即使如此其本身的PE相对过往情况其实也并不算太高。

这背后,是它们一直以来展现出的持续稳定且较高的业绩增长,一些巨头甚至连续出现翻倍式的可怕增长。

有些巨头,比如苹果、亚马逊、伯克希尔等业绩增速可能不算高,但也强过国内的茅台。而它们除了业绩稳健,每年还用非常庞大的资金进行分红或回购来回馈投资者,拉高资本投资回报率。

苹果公司在过去一直都是高投资回报的典范,其去年度的ROE高达171.95%,资本回报率(ROIC)也有56.4%,还批准了高达11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这在国内股市来说根本就不可想象。

这些世界级的巨头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杀死”它们,它们在过去呈现出的强劲表现在未来也很大概率能延续,所以即使有可能是在股市中股价出现回调,也只是调整。

那么从长期视角来看,只要这些股票的长期能上涨,股民就能从这些ETF产品价格上涨中赚到钱,买入它们的估值溢价就并非不可接受。

更何况,中国内地投资者想要投资国外这些巨头几乎就不可能,场外的QDII基金和场内的ETF基金就是非常稀缺的一个小窗口,它们根本就不怕没人买,那么这类产品的稀缺性本身也会带来估值溢价。

而从汇率视角来看,在汇率贬值预期下,这个溢价率同样可以被理解。

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跨境ETF是T+0交易的,对于国内投机交易情绪浓厚的股民来说,这就是堪比国内可转债一样好玩的品种。

国内的可转债品种溢价几十个点,甚至溢价翻倍,同时每日换手率翻倍的都比比皆是,相对来说,未来上涨确定性高又可以T+0的跨境ETF,溢价才几个点并不算得了什么。

也就是说,未来收益确定性+额度限制+产品稀缺性+汇率贬值预期,再加上可以“随时进出”的T+0交易机制,就注定了这些跨境ETF定然会被股民所追捧,进而出现高溢价的情况。

这个溢价,会一直伴随这些产品的波动而波动,但大概率不会消失。

这些也是监管方大量发布风险提示也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

03 尾声

相信XX,定投纳指,已经成为股民交流群里自嘲的常用语了。

其实股民心里都知道,如果国内A股能真正让大多数股民赚到钱,哪怕赚得不多,也不会出现高溢价去抢购跟踪国外股票的ETF这种情况。

谁不喜欢看着自家的股票能有出息呢?谁又喜欢舍近求远去买不熟悉的股票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哥吉拉,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纳指ETF 溢价率 跨境ETF QDII 美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