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荒原资产凌鹏,(https://xueqiu.com/1038878653/296535154)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谈及A股的投资,我说“《投资不需要原创》,所有道理都已经被人写入书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结合A股特点做一个汉化系统”。此生如果能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那也算对投资之道的一些贡献。因此,我十年前写了《策略投资方法论》,去年出版了《周期、估值与人性》,我希望以后每隔十年出一本书,记录自己对A股投资的理解。
就当前而言,我们的“汉化系统”坚持两个“中”,暗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这两个“中”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
所谓时间维度的“中”就是我们将策略执行的时限放在3—5年。以前在卖方写报告时,会有周度、月度、季度报告,最长的时限也只是年度。实际上,从投资实战的角度,年度的策略都很难执行,更何况周度、月度。股票买卖不是简单的输键盘,首先要完成心理建设。一个简单的股票组合背后是长时间的投研体系建设,最终的组合只是该投研体系的结果输出而已。在A股,对于主观投资太高频的策略意义不大,但也不能十几年死守一个战壕。据我们观察,A股几乎每隔3—5年会有一种风格,会有一种资产从被鄙视到被神化,中间穿插着周期、资金流动和情绪变迁。在去年出的书《周期、估值与人性》中,我们详述了这个过程:2005—2009年“周期为王”、2010—2015年“成长致胜”、2016—2020年“茅宁共舞”,接下来2021—2026年会不会是“低估崛起”?时间维度上从“中”出发,既可以解决高频交易带来的草率和不深刻,也可以回避长时间自然的周期下行和昨日黄花,每3—5年打一场战役、让自己的净值上一个台阶,目标明确聚焦同时又比较轻松,何乐而不为?
而所谓空间上的“中”就是淡化宏观和微观,从中观出发。我们入行的时候都从宏观策略出发,因为那个年代是宏观驱动、投资时钟大行其道。但从2012年开始,宏观在投资中的作用日益淡化,这个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如果不是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直接从宏观到A股投资会很粗糙,更何况很多人的宏观水平没法真正指导投资。此外,很多人崇尚翻石头,但当年的石头是石块、而如今真是小石子。所以,淡化两头、从中观出发,或许是更有效率的一种方法。关于中观和行业比较,我们从22年至今有很诸多文章,分别是《行业比较复盘笔记之一:序言》、《行业比较复盘笔记之二:周期演义》、《行业比较复盘笔记之三:消费传奇》、《行业比较复盘笔记之四:科技随想》、《斗转星移 沧海桑田---行业比较复盘总结篇》、《我的价值之旅(6/8)---方法论之行业比较(上)》、《我的价值之旅(7/8)---方法论之行业比较(下)》。最近几年应用下来,效果良好,再也不用频繁变动仓位、即便在过去三年大熊市也一直满仓操作。
我那位朋友说《周期、估值与人性》和《策略投资方法论》有很多不同。我说这个再正常不过,《策略投资方法论》是我29岁至33岁的学习笔记,如果到今天都没有任何变化,那只能说明我多年没啥进步。投资之道必须诚实,没必要刻舟求剑、要与时俱进。就像哈耶克晚年谈及凯恩斯,他说“如果凯恩斯能活到现在,他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会根据事实来变化、求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