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知行不貳,(https://xueqiu.com/1873655483/296518042)
首先是录音链接,这两天好像有不少人在找,文首再发一次:网页链接
精校版纪要是在《隆基绿能7.4号HPBC二代线参观问答纪要》基础上整理而成,在此感谢@糊锅巴 老兄不吝9块8用讯飞做了转录。
以下是正文:
问1:谢谢各位领导,我是创业资产研究员,主要想跟领导们请教一下,现在行业也是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然后很多环节都开始亏了现金,然后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也把它的三个环节进行一个一个外售,然后想跟钟总请教一下,您觉得行业会以一个什么样样的方式出清,然后现在的价格会以一个什么样的节奏或者契机去扭转回健康的价格?
答:谢谢您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行业接下来的发展的趋势,它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变量,一种变量就是有很多的政策和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那些不确定性我们排除在外,只看我们现在的这种现状的话,我认为第一个现在的价格就是底价,未来就是短期内整个行业没有能力支撑它进一步的下跌,这是一个,大家知道这一点,剩下就回到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都上涨?
我是觉得以目前这种竞争态势有可能再过三个月左右,我觉得他有可能会稳定下来,会稍微向上抬一下,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所谓的稍稍微向上抬一点,就是说现在很多环节就是亏现金的状态,抬会抬到你的现金和你的成本之间,你还是会亏钱,只不过是你的所谓的现金是你制造成本,你的制造成本这时候可能会包括,但是你的三项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还有你的财务费用,你还是覆盖不了,甚至折旧成本,现在也都是无法覆盖的,你只是覆盖了目前现金成本,很多环节都很有压力。
所以未来我认为它会回到现金成本和制造成本之间一段时间,然后再往后随着出清的进展,它可能会回到制造成本,然后真正全行业从供给和需求这个角度来看,现有的产品现有的状态什么时候会盈利,我认为遥遥无期,这也是我提出来的,只有创新才能走到繁荣,没有创新的—我个人的观点,除非有其他意外的干扰—没有的话已经没有机会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问2:钟总好,各位领导好,我这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我们 HPBC的产能投放,因为因为我们有一个三年100GW左右的规划,也表示了我们对于这个产品非常有信心,但是投放的周期也恰好处在现在行业非常困难的一个时候,并且我们之前也有一定的存量产能,想请公司领导从产能投放的节奏以及我们资金的维度来解读一下这个情况。
第二个问题就关于我们的专利保护方面,因为我们看到过去HIMO早期的这个产品,就是PERC,然后半片、双面那些在推出的时候,很快就会被这个行业的其他的玩家学去。当然这个那个时候的技术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的应用,而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原创性的技术,肯定会有非常多的专利保护,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去就实施这些专利保护,怎么样去比如说把这些东西落实到实处,还有比如说从设备厂商的角度防止我们的专利的外泄,还有像我们很多的应用端的一个创新,都是长期跟这些合作伙伴跟我们的客户去沟通得来的,这些防灰等等这些创新,这些东西怎么去防止它的专利的外泄,谢谢各位领导。
答:谢谢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比较关心这个问题。第一个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明年一季度我们的二代产品会大规模的投放市场,所以今年的下半年隆基会有很多的产能建设投入,这是一个方面,那么我们整体大的计划,我们到明年的年底,我们一代加二代,我们综合的HPBC的、就是BC类的产品的产能,到明年年底我们大概会在70个GW左右。
那么到26年的年底之前,隆基应该基本上除了海外个别的工厂之外,国内的工厂所有的产品都会迁移到BC的技术上来。是因为刚才我为啥讲这个数,是因为我们在 BC一代,我们也会有部分在产能会迁移,到明年我们就会迁移到 BC2代,然后我们的现在的PERC的这些设施,这些现有的产能,我们也会做改造,做重新的配置,也会把它全部改成 BC2代的电池的工程。
所以大概如果说更详细一点,BC2代我们大概到明年底的产能,我们大概会在50个GW左右,然后1代到年底大概是有20个GW左右,就是大概我们BC1代明年,也会有一半的产能升级到BC二代,这是关于产能的问题,我是认为我说的比较清楚了。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您说的技术和专利和壁垒的问题。其实我们内部总结过去10年,隆基做了很多技术风向标的这个事情,也做了很多产品风向标的事情,包括我们刚才李远介绍的防积灰的产品,耐湿热的产品,大家就会看到,其实我们去年下半年或今年上半年发布,然后我们看到SNEC上就成了一个风向标,很多企业开始宣传进去,那就说明在这些方面,首先隆基对未来的洞察和规划还是到位,就我们团队的洞察力还是值得信赖。
另外一个就是说关于专利,我说我们过去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我们过去在整个知识的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这次关于BC技术,我们相对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我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布局,相对我们会做得更强势更深厚一点,这是一个方向。
另一个方向关于我们的装备和工艺,那么装备和工艺这次我们达到了核心的朋友圈,一些关键的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之间都是经过长期开发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是有很多的限售条款,双方都是要求严格遵守这样一个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然后以使我们生态能够在和其他的我们竞品的生态竞争的时候,使我们能够处于优势。
因为我们有时候一个装备工艺的研究都搞了五六年、四五年都搞了这么长时间,所以我们相信这样工程的壁垒要打破,也是需要我们的同行需要很长时间,虽然在有了隆基已经探索的方向,但我认为真正装备不能够随便买到的话,它的装备厂新的一个装备厂的开发的周期比过去大大的延长了,所以这是我们目前构筑壁垒的两个主要的方向。
问3:领导好,我这边的话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个的话想请教一下我们现在BC单GW的设备投资,再加上相比我们在这个TOPCON中间核心的增加了一些设备,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的话想请教一下,其实BC在我印象当中,因为栅线都集中在背面之后,应该是对于分布式这块应用是相对更优的,我们其实这次的话是首款2.0的话是推出地面的产品,那么我们分布式相比地面的话,它相应的难点和创新,然后以及在后端的订单层面,因为我们意向订单已经是还有5个GW在谈,那么这些订单的分布的区域和结构。
答:好,谢谢您这个问题。关于我们现在刚才你说 BC的订单和结构这个事儿,实际上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在欧洲地区,因为在国内我们刚刚开始去做推广,然后至于 BC二代,为什么我们这次先发布了地面产品,实际上是我们大家所有的行业都知道,BC是天然的在分布式业务上更具有竞争优势,隆基为什么第一款产品发布到了一个地面产品?
实际我们想给这个行业、想给我们的客户传递一个信号,就是说BC它是一个真正的在晶硅技术的路线上,它是一个我们认为接近晶硅终点技术的一个平台技术,那么它用在地面上,它的竞争力也是非常突出非常显现的,所以我们就发布了一个第一款发布了地面的产品,接着我们会发布分布式的产品,我相信到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它比地面产品的优势和它的领先度会更加的突出。
对设备现在的单GW的投资,我说的设备投资可能和我们大家过去理解的稍稍有一点偏差,因为过去不管是perc还是topcon,大家说设备的时候都是说的主设备,其实主设备投资作为一个工厂来讲,它是无法运转的,因为里面有大量的自动化的设备,一些传输的设备,这些设备大家把它视为辅助设备,所以过去市场上传的我经常看到大家说的设备投资是多少,我认为设备投资都是不完整的,不是一个工厂真正全方位的投资。
那么现在HPBC2代的投资,整体上每GW就我说包含了自动化传输,就真正你建这个工厂,拿这个钱能能让工厂高效的运转,那么它是接近三个亿一个GW。
问4:钟总好,各位领导好,我是东吴证券的研究员郭亚楠,就是想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针对BC产品,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g瓦的订单和5个GW的储备订单,如果从国家区域的分布上来看的话,我们现在的一个市场区域是有哪些?
然后还有咱们因为BC其实也研发投入了很多年,难度也比较高,还想请教一下针对这个技术,您觉得在当前情况下大概能够领先多久?就会像当年单晶一样,是会有几年的一个时间上的一个跨度?
然后第二个问题,针对我们现在看刚刚介绍童总刚刚介绍的效率的提升其实已经很详细了,但是成本方面您提到的是跟topcon可以打平,我们想之前研究的肯定是觉得BC可能比topcon的成本会更高一些,所以想请教一下关于成本方面,我们是在哪些地方做到了更高的一些降本?好,就这两个问题,谢谢。
答:好,很好的问题,谢谢您。就在刚才我介绍了市场区域上来讲,由于我们第一步就是在欧洲发布的,所以我们的客户当时发布会有很多客户参加,所以我们第一批的订单,还有我们正在洽谈的5个GW的订单,基本上都是欧洲客户的,这是一个。
另一个就是说国内的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广泛的沟通,我相信国内的这些一些客户,我们陆续会来开始接受他们的订单,我相信接下来也会目前看市场反应还是非常好的,非常热烈的。
另外刚才您说技术领先的时间,我想它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隆基领先的时间,一个是 BC技术领先的时间,BC技术领先的时间,目前是我们看到的终结者是叠层电池,所以叠层电池什么时候能出现?确实我们现在不好判断,所以说BC技术领先的时间,我认为目前在这个时点来说还是非常长的。
那么剩下我想可能你强调的问题是说隆基领先的时间。隆基领先的时间,我认为达到今天大家看到的隆基目前水平,我认为即使行业内很优秀的企业,大概可能需要两年半到三年(1坤年)的时间,两年半三年之后,我们会看到隆基有很多的新的技术和新的叠加的工艺仍然在开发之中,所以两年半三年之后,我相信隆基也不是今天这个水平,所以我们对于这项技术隆基有相对长周期的领先,还是充满了信心,像刚才你说的功率,其实我们明年大规模上市的主流功率就会是660W,但是我们的前瞻性的指引功率我们会到680W,所以这是还是一个非常大跨度的提升。
那么关于成本方面,我们刚才说了电池的成本它的差距一定很小,但是组件的成本,现在初期我们认为比TOPCON,我们大概是在控制在5%,它成本会比它高5%以内,那么我们的整体的目标是在年底到明年之前,我们的成本要达到TOPCON的水平或者低于TOPCON的水平,这是我们的关于成本方面的规划,因为我们知道我们TOPCON也在进步,隆基也有TOPCON的产能,而且我们隆基目前TOPCON到产能,不管是效率还是成本,我们认为在行业已经处在领先的位置,所以我们是考虑他接下来一年有很多的技术进步打进去,我们 BC也有很多技术打进去,我们这些团队都在一起做了深入的研讨和分析,得出了刚才我所讲的结论。
问5:感谢钟总各位管理层,我也感谢今天非常精心的安排,今天学习到很多,我是财通证券的张一驰,想请教一下两个问题,第一个今年其实我感觉宏观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大宗原材料都在涨价,包括银什么都涨的比较多,我看很多友商现在也推一些新的产品,比方说三角焊带、叠珊去降一些银耗,用一些合金的金属替代银,包括之前像别的一些友商公司也提出了一些去银化的技术,不知道咱们对于这块金属化这块有什么样的一个考虑,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今年还有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贸易纷争,对,然后隆基在海外也有很多的布局,很多产业的布局,包括咱们现在怎么看海外产能后续的一个规划和这两个问题来讲。
答:好,谢谢你,这个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个是大家采用不同的少用贵金属的方案,或者说尽量用贱金属的方案,都是基于不同的电池技术,然后不同的电池技术它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像刚才你介绍的大家是不是用三角焊带这一方面,或者包括3角的焊丝,其实3角焊带大家可能对这个行业有研究的知道就是隆基已经用了4年,我们在4年前隆基就是大规模的用当时三角焊带的一个公司,在这个方向上很多对手不一样,应该说只有隆基在过去的4年是大规模的采用的是这种三角的焊带。
那么我想在 Bc技术方面,隆基是同步做了贱金属方案的开发,当然开发的历程非常长,而且我们投入的代价非常之大,就是从不同的工艺技术我们都在去研究和开发,应该说我们到今年有7年时间了,做贱金属的开发,目前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还是好非常有效的。
当然前期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市场上大家都在做,我们也做了很多的方案,但是到今天我们认为应该我们会在明年的大时间上,应该会在明年的下半年,我们大概会。解决用银的问题,这也是刚才我介绍明年为什么我们的成本会达到和TOPCON一致,或者说我们的目标是低于TOPCON,这是我们重要的一个发展的方向。
另外刚才你提到的贸易环境,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去的海外建设产能80%集中在东南亚四国,在前几家里面应该说隆基在东南亚的规模是处在中等的位置。
我在我们就说前几家头部企业中,隆基在东南亚的投资,处在平均水平,不是在这投资最多的,相对来讲隆基投资是比较早的,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是收购了越南这个基地,我们自己投到马来西亚是16年就投资了,所以总体上来讲,我们在东南亚的投资相对偏早期一点,因为我们去年和前年在东南亚没有做大规模的投资,是因为我们在美国出口一直受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也没有建立TOPCON的产能,我们也知道这个行业内很多去年在这几个国家的大量的TOPCON的产能。
今天来看美国政策实际上东南亚4国的产品很难去到美国,所以它必须与中国的产能进行竞争,这是现在的一个局面,所以在这方面我想大家都能够看得到,对隆基来讲也是一样,我们在马来西亚的产能的电池,我们会继续出往美国,因为我们美国有一个合资公司的组件厂,现在组件厂也是美国最大的组件厂,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保持我们一定的产能,能够继续处在运营状态。
然后越南的我们会有一部分的电池和组件会停掉,因为我们有一些早期产能,然后也有一部分会继续开,因为我们还有印度市场,还有加拿大市场,还有土耳其市场,还有台湾市场,所以这几个市场会支持我们越南大概一半的产能,相对偏后期一点的产能还会继续开,这是隆基在越南和马来西亚产能的一个情况。
那么在新的规划里面,因为我们在美国的组件产业现在运营之中了,那么我们在美国现在也在积极的调研,在电池的环节,我们的如何投建下一步的产能计划,这部分我们大概还在一个季度,我们会发布我们的计划,目前正在综合的调研和评估之中。
然后在全球其他地区,应该说我们认为都还是面临着比较多的挑战,所以我们也在做一些沟通调研和合作伙伴的评估之中。
目前看起来制造分散化是一个趋势,但是在今天这个时点来说,究竟在哪个地方是合适的区域,我觉得还得再往下一步走走看。
除了像美国是比较清晰的,基本本土市场是风险最低的,别的地方可能都面临风险,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你出口美国超过3%就进入了他的关注,那么可以随时采用目前对东南亚因为他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求到美国建厂,所以你出口在这地方建个全套,出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建大了,出口好了,我就给你一个政策不让你们来。
所以这样对于一些头部相对比较大的企业来讲,你可能在选择的时候就受限制了很多。所以这一块我觉得还是随着发展决定下一步的动向。
问6:各位领导好,我是申万电新的刘宏达,然后我这边的话也是有两个问题跟你请教一下。
一第一个问题是技术相关的,因为我本身也是学光伏技术的,然后首先就是说我们现在产品这些,我们二代产品的话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进步的话主要来源于是技术窗口的一个深入,还是说我们设备的一些升级的变化,这是第一个问题。
然后第二个问题的话就是说,像你刚才也说了,明年推的时候可能会大规模推出很多这种类似这种产品出来,我们看的产品。
然后我们扩产节奏的话是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话可能会有大规模扩产,然后除了扩产之外的话,我们改造的成本大概是多少?比如说我们一代产品改造二代产品成本大概是有多大的一个金额?就这两个问题,谢谢。
答:就是二代就是咱们的功率现在能到平均660瓦。其实这里面技术的进步还是比较显著的,其实大家做光伏技术其实也是会经常进行理论模拟和分析。其实我们这样的工作系统工作其实每天都会在进行。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我们在这种装备方面做了较大的这种技术升级,所以我们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核心钝化相关的装备的话都是双向保护联合开发的,这里面我们关于它的这种气场,还有温差都进行了非常大的这种革新,给表面的钝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效率提升的帮助还是比较大,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作为一个全产业链研发的公司和团队,我们对于上游以及对于我们下游的这种研发,我刚才也讲到了我们拓展到上游的硅片领域,其实隆基在硅片领域有近20年的这种技术积淀,所以我们针对我们BC2代的技术,我们联合了我们的硅片研发和技术团队,无论是在泰睿硅片,就泰睿硅片的出现,它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一次和电池和硅片这么多年的互动研发的一个结果,所以这方面对我们效率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未来我们还会有在这个硅片方面更多的突破,预计还会有提升。
而第三个方面再延展到我们的下游,因为刚才也谈到 BC作为一个新的电池结构,在封装技术和互联技术上如何让它能够传输损失更低,以及它的这种封装密度更高,那么更高效的去利用现有的硅片尺寸,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空间。
我们现在看到这种封装技术,我们认为未来还会有10W到15W以上的提升,所以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研发带来的结果。
同时的话我们还在核心装备上也做了这种革新和专利布局,也帮我们在效率方面做了更多的突破。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效率提升空间,因为我们从理论上来看,还有百分之一点几的这种概念可以去提升。
答:关于我们原有的产能改造这一块,就是我们的一代升级二代的话,我们大概75%的装备,就是原有一代的装备可以被继续使用,这是一个。然后我们的PERC的装备大概我们有35~40%,这样一个比例的装备,可以继续用到我们的 Bc的2代上来。
问7:谢谢钟总,谢谢各位领导,国金证券的杨洋,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刚刚咱们介绍 BC二代产品的时候,其实专门有也是讲到关于封装技术的创新,我们也知道BC这块其实对封装带来的一些很多有新的挑战,就是刚刚张总也介绍了,咱们在设备工艺领域,其实更多的是采用拉朋友圈的这种我想请教一下在封装的涉及到那些耗材的领域,咱们是考虑这一块以后全部更多的内部化,还是说也是类似像装备一样的去做这种合作的模式?
答:谢谢杨洋提的问题。就是说我关于封装,今天大家也看到了隆基创新式的一个一个封装的技术中间的材料,这些方面的研发都是隆基自己来做的,所以我们上一周做了第一步的讨论,就是说材料隆基是找一个合作伙伴让他来去跟隆基供应,还是说隆基自己建一个工厂来去生产这种材料,那么这一块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是已经做了第一轮的讨论,所以我们很快会展开第二轮第三轮的讨论,然后最后是把它定下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对隆基来讲,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制造更加的专注,但是这些关键材料我们又是隆基研发的,所有的技术和know how都在隆基手里面,包括专利。究竟怎么样来去做,所以这个我们也是在研讨,因为这个技术其实我们也开发了五年,所以今天看到的大家的一些结果,其实都是过去很长时间持续的一个投入,这是关于您说的我们新的封装材料和封装技术这一块开发的一个情况,对吧?
问8:钟总好,各位领导好,我是国泰君安的庞钧文,就是我有两个问题,就第一个我刚才注意到我们今年布局的三个电池的团队,为什么里面没有HJT的团队,我想请教一下这个问题。
答:其实我们不是三个团队,我们是指当时在17年的时候,我们当时叫研究院,我们研究院当时同步开展了三个课题,其实我们在19年我们就成立了hit的单独的一个项目组,所以后来大家都看到我们现在叫研究二院,他们都是基于异质结的技术来做开发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团队的班底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不客气的来说,可能还是目前从成果来看,还是目前这个领域内最强大的一个团队,我们这个团队的规模也比较大,然后他们开发了异质结所有的技术,就等于在过去的5年,我们在那方面的投入。前几天我总结了一下,差不多是13个亿,就是在异质结技术问题研发投入上,我们把它为啥叫做异质结,没办法说是hit,因为异质结它也包括hbc也包括hit我们都把它叫做和异质结相关,甚至包括我们研究二院研究一院,刚才童总讲了,他们也在融合相关的异质结的技术和工艺,所以这个是隆基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hpbc就是说复合钝化技术其实都是多种技术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问题。和这个简化版的过去大家理解的某某种技术,其实都做了深化和融合,是这样的一个。
所以在刚才你讲了异质结方面估计是这样一个研究状态,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上面还是处在一个很显著的领先的位置,只是说我们认为现在大家通常认可的双面HJT的技术,我们认为也会转向单面,所以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不再提那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我们投入很大,也研究了很长时间。
问9:好的,谢谢钟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想请教一下关于我们扩产,因为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划,可能三年后大概就100多个GW的一个产能,但是三年之后的光伏市场很可能就已经到了1000GW的一个水平,我们现在就是说10%的这样的一个产品规划,因为我们产品这么优秀,是不是偏低一点,这个是不是应该提的更高一些,比如说200 300甚至400GW占到市场百分之三四十的一个市占率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针对我们现有优秀技术的一个定位。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我们战略研讨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这个也就看整个市场包括大家的支持,因为刚才我也说了,投资的话,我们要投100GW的话,大概就是接近300个亿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吧?然后我们实际上从现在开始,大概是两年的时间完成,因为虽然我们说三年,其实到那时候就形成了,我们要考虑七八个月的建八九个月的建设时间,所以整体上来讲,我们等于从现在开始,我们两年时间内就要把投资完成。
刚才我们仅仅讲的是电池,我们还没有讲组件上面的投入,因为组件刚才你也看到我们采用新型的封装技术,这一新型封装技术就要有材料的生产,还有装备的生产,这些其实也是需要投资的,所以再加上我们有一些可能适应全球分散化的思考,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这种投资,再加上隆基还是在全球深度拓展方向上,有氢能和绿醇方面的一些规划,所以整个的投资下来对隆基来讲。我们是如果做更大的规模是有压力的。
所以隆基刚才我也介绍了很重要的一个经营方针,就是稳健经营,所以具体多大的规模,我们现在的战略这个定义是这样来去设定的,当然我们不排除发生变化,因为中国的市场现在有这么多的电池产能,我认为世界需要不了这么多的产能,所以很多的一些设施,很多的这些已经建成的产能可能也会废弃掉,那也不排除未来我们有机会来把这些产能运营成 hpbc二代,目前我们是基于我们目前的资源和我们的能力来做规划,这中间我们基本上可能战略研讨比较深度的,我们每半年都会开展一次,所以整个的经营计划还会随着行业的一些变化,会有一些综合的一些调整,大概这个情况。
问10:各位领导你好,我是山西证券的萧粟,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的话就是说咱们刚才也看到了人民币咱们发电量是高了6~8%,但是咱们定价是高了20%,这样,具体问一下咱们20%是怎么定出来的,以及国内和国外的价格会不会有一些更明显的差距?第一个问题。
答:我首先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现在欧洲做一个屋顶,一瓦是一欧元到1.2欧元,组件卖多少?一毛钱,是吧?所以对他来讲,如果你什么都不变,组件的效率,假如说发电能力如果你提高了8%,意味着这一块钱就可以多给他带来,从投资角度8欧分的收益,8欧分对现在一毛钱的组件就是可以溢价80%,所以我20%的溢价已经很少。
我不知道您理解我说这个逻辑没有,因为对他来讲就是一个投资收益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成本的问题,因为系统成本就包含了你的所有的光伏设施,所以光伏的发电量越多,效率越高,你建其他设施的成本就会摊薄了。
问11:明白……就想追问一下,就是说因为咱们其实可以加到80%,咱们考虑为什么不是25%或者为什么不是39%?
答:我说一下刚才我举的例子是什么,是一个屋面,而地面的刚才我们介绍的HIMO9的产品是一个地面产品,那么目前我们的极致黑的产品(1代)在欧洲的溢价就是40%,我们接下来二代出来了之后,我出的新的产品,我认为溢价80%,甚至溢价100%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我们用于屋顶的时候,不仅仅算经济账,还算美观账,艺术性的账,还算它的安全账,所以把这叠加起来,我就可以有更高的溢价。
现在我们极致黑在欧洲,我们溢价40%给客户算的账是什么?这个产品比我们正常的一代产品,因为极致黑其实它功率降低了,或者说比更高功率的TOPCON产品比我们给他算的账是你的回收期有7年变成了7年零两个月收益降低了,因为他出的钱多了,但是你得到了不同的产品,所以我们发现客户在自己房顶上装这个产品,他接受这个概念,就是说我7年回收和7年的两个月零三个月回收,我得到了在我屋顶装上了漂亮程度不一样,安全程度不一样的产品,我宁愿选择7年零三个月回收的产品,所以它的溢价就不仅仅是经济账,也包括刚才我讲的我所给他带来的美感艺术性,我所给他带来的可靠性,它也是他的感性消费他也会往里加价的,所以这一块最后我们会有基于BC技术有多种产品组合,用在不同的场景,当每一种场景的定价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定价方式溢价最低的就是刚才我讲的用于地面,因为全是集团化的买主,这些买主都是最算经济账的,而且它的安装成本全部是大规模,全部是配套成本是最低的场景。
在这种场景下,我们目前是定了这样一个溢价策略,目前看来这个溢价策略在市场上还算是比较均衡,有很多客户是有比较热烈的响应,他没有觉得你定价便宜,也没有觉得你定的特别高,他觉得是他可接受的,所以我觉得目前看在这个产品上的定价还算是适当的。
问12:刚才说还想请教第二个问题就是说刚才咱们看到电池片的成本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组件的成本好像还是高了5%,因为咱们一体化的背板增加了成本还是应该什么原因?
答:我们现在还没有采用一体化的封装工艺,因为一体化的封装工艺我们总体上来讲是要明年下半年导入的,为什么我说我们最后的成本目标是会低于TOPCON,其实主要还是我们的电池成本将来会显著的低于TOPCON,我的封装成本还会增加。所以在这些方面它是不同的,目前我们的封装的时候,我们的封装它比TOPCON 封装会更加的复杂一点,所以它的封装成本是增加的。
问13:谁知我就问一个偏行业的问题,因为我看到行业经过这几年高速发展之后,行业杠杆也比较高,特别是咱们有些友商来看,杠杆应该是更高的。现在在一个全行业,从一个过去一段时间盈利转向现在开始亏损的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上,我想问一下,您观察到从银行的层面,大家对咱们行业的存量的债务,包括增量的债务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然后具体到咱们这边的话,我们以后的资本开支,资本开支在我们自有资金跟银行债务上比例大概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规划?谢谢。
答: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每个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对自己企业的钱和前途负责,所以至于同行每一家企业,可能它的经营策略不一样,然后经营的思考不一样,所以大家采用的方案也不一样,对隆基来讲,目前我们整个的银行融资还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目前没有感受到什么样的异常,这是隆基目前的状态。
然后至于我们的融资,大家会看到的,前一周我们也发了一个我们希望在市场发一个债,当然市场上我看有很多人的误解,有些人好像把我们这个债和可转债是混淆的,实际我们发的只是一个债,发这个债是因为它在这么长周期里面,比银行的长周期融资更加划算一点,其实上就是利率上更有优势,所以其实你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个银行贷款,只不过是利率更低一点而已,和资本市场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我们发这个债,我们测算刚才我们设定了两年,我们要把我们的100GW的投资项目完成,那么我们认为我们有这100亿的债,那么我们基本上是能够支撑着我们公司的扩张的,这是比较大的融资计划,可能就像刚才那位朋友介绍的时候,是不是会更加积极一点,可能我们要看我们接下来的整体的行业情况,还有整个公司的融资情况,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希望把公司的经营放在一个稳健的状态,来去推进我们整体的固定资产的投资。
另外刚才我再补充一下,说到行业,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另一个观点,我们认为隆基在BC二代上,我们从明年隆基就会进入到新的成长之路,然后整个会从今年的业绩大幅下滑,然后开始显现我们的业绩反转。
其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我们认为行业的经营的环境目前没有看到短期改善的支撑,就是你的供给在目前的可见的一两年之内没有看到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那就意味着你的供给过剩的局面会继续存在,如果没有其他的干扰,就意味着以这样方法来经营的行业,或者说平均状态是无法获利的,既然无法获利,我认为你的投资能力就会受到更多的约束。
所以对隆基来讲,我们认为这时候我们的新技术它会有更长的盈利周期,毕竟这么大的投资对每个企业来讲,在经营状况变得很差的时候,你要完成这样的技术周期和投资周期,我觉得都是非常具有挑战的。假如说你花两年完成技术,具备规模投资的能力,技术能力,那么这两年如果你一直又处在一个经营非常艰难的状态,那两年之后你真的能拿到上百亿甚至几百亿的融资吗?这时候我相信隆基的技术已经又有了新的进展,所以我们对我们接下来的这个技术在市场上能够出来一个优势的地位,和企业的经营能够快速的反转,我们是有非常强的一个信心。
问14:各位领导好,然后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个是关于BIPV,第二是关于泰睿。然后BIPV这块的话想问一下我们现在有没有去跟一些地区的相关的负责部门去帮我们一些中小客户解决并网消纳问题,因为我们也其实经常会投资这些,他们其实反馈最多就是这一块的资源不够,然后不好搞。然后第二个BIPV 我们随着未来量大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给室内造成温度的影响,然后给客户带来不好的体验,这是第一个BIPV。
然后第二个关于泰睿的话,就是说泰睿我们刚才也介绍过非常的优势,也是10年的创新,然后我们都知道一把好的刀肯定要有更好的把柄,我们在切片段包括金刚线会不会配合连城、美畅去做一些更好的配合,让我们在这方面把泰瑞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比如说片子更少的线比下游更高效率,然后或者说我们的切片效率也比别人高,非硅也低,这些我们能不能稍微解答一下,谢谢各位领导。
答:首先关于BIPV的消纳的问题,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们正在看怎么解决,就是我认为现在的屋顶盖房子,无论现在有没有接入条件,我认为都应该把BIPV的一直装上,为什么?就是你现在的消纳环境不行,未来我们想象一下屋顶资源一定是稀缺的宝贵的。
现在你的方案这么便宜,你一次盖房的时候把它搁上,因为它的生命周期很长,和你的建筑一样长,现在都不能修,你就放了,就算你放一年放放两年也没有关系,终究我们的电网会改善的,终究你这个资源会变得稀缺,那么那时候你把它连上,你自然你的收益就有了,因为你既然是建了个厂房,你肯定或者仓库肯定还是要消耗能源的,你的屋顶也肯定是稀缺的,建设光伏也肯定是必然的。
既然这几个要素都存在了,只是说现在有些事情还没有建成,就像一个城市现在铺管网一样,所以现在我的管网修上我的流量还不够,但是如果你今后挖沟再铺管网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已经很清晰的看到,可能再过两三年的管网就够了,我肯定今年提前建设,我就应该有这样的长远眼光,所以这一块我是认为我们需要进行这方面理念的宣传,然后去推动,在建设的时候就装上去,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第二点就是刚才你说的温度其实是恰恰相反,装上BIPV之后,它其实相当于给屋顶又加了一层保温层,因为它和屋顶之间是有隔离的,它更加使建筑更加的节能,所谓的节能就是冬天它会更加的暖和,夏天它又更加的凉快,就是屋外的热量更不容易传进去,所以 BIPV其中它有一个优点,使你建筑的能耗。本身价格更低。
除了智能发电之外,另外关于它是硅片这一块,当然我觉得你的建议很好,实际我们的团队他们也在做这些工作,因为昨天我还参加了个会,关于钨丝线和金刚线,因为我们现在钨丝线的使用比例是行业内最低的,我就有个疑问问我们的团队,为什么我们的比例是最低的?
最后我们的团队告诉我,因为我们用的金刚线的线径是最细的,那么和现在的钨丝相比,钨丝线的性价比在隆基还不是最好的,所以换句话说,隆基的切片成本目前还是市场上最优的,所以我们就保持一定比例的钨丝线坚持在切,我们也相信未来它可能会成为一个主流技术,它不确定既然我们目前用钢丝成本是最低的,我们会持续的用,但是我们用的就是业界最细的金刚线,除了我们没有人敢用,所以这些也是我们过去传统的一些优势。
基于泰睿硅片的这些特点,我们在长晶方面和切片方面一定会比以前传统硅片的成本更低,只是说硅片这个环节的价值目前变得比较低了,所以你即使有个5%的领先,看上去好像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它只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内部分析和市场对标,我们还是处在一个相对领先的位置。
?:好,关于BIPV刚才钟总已经说了,如果有条件的现在就装,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你先把它装上。
答:这其实是个资源,你可以理解为你锁定了这个资源,这个资源今后一定会值钱的。
?:好,谢谢钟总耐心的详细的解答,那么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今天现场的交流活动就告一段落。
转录全文到此结束,下面是我听完录音后的听后感:
1.旧产能升级问题、减值问题。明年所有电池都会迁移到BC平台,perc有35-40%的价值量可以沿用,这部分价值比经过三年折旧后的perc产线残值还要多,所以不用担心这部分产能做减值了,同理1代产能(75%利用)以后也不用担心减值。另外鄂尔多斯的TOPCON产能一样可以升级改造。拓展一下,待得市场淘汰一批TOPCON产能的时候,完全可以折价收购TOPCON产能升级成HPBC2.0产能。这比从头新建快得多,也可以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2.HPBC2电池的非硅成本。目前电池产线良率95-96%,2代整条产线设备成本如我猜测是3亿/GW,单瓦非硅成本比topcon稍高2分大概19、20分/W,其中设备折旧是6分,金属化是4分,10分是能源、耗材、人工等等。待年底良率提升到97-98%的水平,单瓦非硅成本还可以下降两三分,即与topcon打平。
3.HIMO9的一体化成本。纪要提到现在一体化成本比topcon高5%。从硅料算起,每瓦硅耗2g,硅成本:39/10002=0.078元/W,硅片非硅:0.11元/W,电池环节非硅:0.18元/W,组件封装成本:0.43元/W,topcon组件一体化成本合计0.798/W。高5%,差不多就是高4分,0.84元/W,电池非硅高2分,封装环节高2分。topcon单块组件的封装成本是0.43*610=262.3元,himo9单块封装成本是0.45*660=297元,从单块组件的封装成本看,himo9比topcon高了13.2%。待导入S2无银化封装后,一体化成本还可以继续降低。
4.HPBC2电池不是孤立开发的成果,它的诞生有赖于上游硅片、下游组件的联动开发。BC电池N/P区和所有栅线都在背面,正面是完整的钝化减反射层,这就造成电池两面的强度是不平衡的。更脆弱的背面还要和焊带焊接,所受到的应力也比正面大得多。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电池本身的机械强度,在硅片端开发了新型硅片——泰睿,机械强度比普通硅片强16%。在组件端开发了新的互联方式——S2一体化背板封装。新硅片、新封装方案在解决了电池隐裂隐患的同时,新硅片的优秀性能帮助电池效率分布更集中于高效率区间,S2封装简化了工序提高了良率,而且S2本身还能提升电池封装密度降低电流传输损失,使整体功率有一个10-15W的提升,并且S2极有可能就是去银化的关键(去银化和S2都是明年下半年导入)可以帮助电池非硅继续降本4分/W,这样看虽然S2本身成本高较常规封装略高,但在同时既降本又增效,是组件环节的牛逼创新。从泰睿、HPBC2.0、S2的融合开发,可见三个环节的研发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而在三个环节没有足够的能力沉淀的友商就几乎不可能开发出这样的整套工艺。
5.HPBC2.0的主力功率。年底主力功率就可以达到660W,相比同期TOPCON有40W的优势。若加上HPBC结构的发电增益(详见HPBC1.0与TOPCON的对比实证电站数据)3%,实际上同面积下发电量会是TOPCON的109%左右。在欧洲地面电站1€的bos成本下,可以有9欧分的溢价,相对于0.12欧元/W的topcon组件,溢价75%折合0.69元人民币。让利给业主一半,超额利润也可由0.3人民币以上,如果是分布式场景,溢价甚至可以更高。
6.产能出海的问题。马来西亚产能会继续为米国的组件厂提供电池,但在米国本土开设电池厂也在考察中。在欧美这种高人工地区,灯塔工厂的自动化经验能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人工开支。
7.技术壁垒和技术领先的问题。TOPCON消耗了太多资金,恐怕已经不可能会有太多的资金来全行业投入研发BC类技术了。而隆基可以在行业不赚钱的局面下,通过断层领先的产品赚取超额利润投入研发,这有助于让公司保持住甚至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先幅度。有机构评价这次领先甚至更甚于单晶对多晶的领先,私以为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