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2024年07月06日
拆分Transformer注意力,韩国团队让大模型解码提速20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来自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LG和DeepMind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Block Transformer的新型Transformer架构,通过将注意力机制进行切块调整,在保持模型质量的同时,将推理吞吐量提升了10-20倍。该方法通过将原始Transformer的全局注意力分解成块级注意力和块内注意力,分别由Block Decoder和Token Decoder进行处理,并通过交替执行块级自回归建模和块内自回归解码,迭代生成整个输出序列。

🤔 **注意力切块:提升推理效率** 原始Transformer在推理过程中需要频繁访问全局KV缓存,导致计算复杂度高、内存占用大,推理吞吐量低。Block Transformer将全局注意力分解成块级注意力和块内注意力,分别由Block Decoder和Token Decoder进行处理,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占用。

🚀 **性能提升显著:吞吐量提升10-20倍** 实验结果表明,Block Transformer在解码密集型设置下,吞吐量达到了每秒13.5万Tokens,而同等大小的原始Transformer仅有约6千Tokens。即使针对更长的提示词,Block Transformer也展现出显著的吞吐量优势。

💪 **保持质量:性能提升不影响模型精度** Block Transformer在多个零样本任务上,准确率与同等大小的原始Transformer相当甚至略高。同时,Block Transformer能有效利用全局上下文,在保持较低训练损失的同时,取得与原始Transformer相似的位置损失。

💰 **降低训练成本:内存开销大幅减少** Block Transformer通过减少全局注意力的二次内存访问,将内存开销降低了16倍,并有效利用了GPU资源,将GPU利用率提升至44%。

只要将注意力切块,就能让大模型解码提速20倍。

来自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LG和DeepMind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Transformer架构。

不仅获得了更快的推理速度,内存开销也大幅度下降。

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原始Transformer推理速度慢的原因——

原始Transformer每生成一个Token就要访问一次全局KV缓存,消耗了大量资源。

实际上,这种方法的GPU有效利用率不到1%,其余的99%都用在了内存访问上。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对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进行了切块调整,提出了名为Block Transformer的新架构。

结果在没有明显质量损失的情况下,推理吞吐量提升了10-20倍

有网友表示,自己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思路,但结果模型的性能不足,现在这个方法看上去确实有效削减了KV缓存。

“切开”Transformer的注意力

原始Transformer当中,对全局KV的频繁访问,导致计算复杂度高、内存占用大,但推理吞吐量却很低。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的核心思路是将原始Transformer的全局注意力分解,分成块级注意力块内注意力

相应地,块级注意力和块内注意力分别由Block DecoderToken Decoder进行处理。

具体的切块数量根据总Token数和预设的块大小决定,而块大小的选择,是全局和局部建模之间的平衡——

较大的块可以减少块的数量,从而降低Block Decoder的计算复杂度,但每个块包含更多的token,可能影响局部依赖的建模能力;

较小的块包含的Token更少,可以提高局部依赖的建模能力,但Block Decoder需要处理更多的块,可能增加计算复杂度。

不同块大小的性能比较

工作流程上,Block Transformer拿到需要处理的序列之后,直接先进行切块,然后利用Embedder将每个块都转换成一个嵌入向量。

具体来说,Embedder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查找表,将块内的token映射为对应的嵌入向量,然后将这些嵌入向量拼接或累加得到块嵌入向量。

完成块的向量化之后,Block Decoder接收Embedder生成的块嵌入向量序列作为输入。

在其每个自注意力层中,都会对块嵌入向量序列进行自注意力计算,捕捉块与块之间的全局依赖关系。

经过多个自注意力层的处理,块嵌入向量融合了全局上下文信息,所以,Block Decoder的输出是一个全局上下文感知的块嵌入向量序列。

完成块级处理之后,Block Decoder的输出会与块内已生成的Token向量一起被Token Decoder接收。

在Token Decoder中,块嵌入向量首先被转换为与Token嵌入向量相同维度的向量,然后在Token Decoder的多个自注意力层中进行处理,捕捉Token之间的局部依赖关系。

经过多个自注意力层的处理,Token嵌入向量融合了局部上下文信息和来自块嵌入向量的全局信息。

最终,Token Decoder的输出是一个包含了局部上下文感知的Token嵌入向量序列,用于生成当前块的Token,Token Decoder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生成当前块的所有token。

回到整体上,Block Transformer通过交替执行块级自回归建模和块内自回归解码,迭代生成整个输出序列。

比如在生成第i个块时,Block Decoder会根据前i-1个块的嵌入向量预测第i个块的嵌入向量,然后Token Decoder根据第i个块的嵌入向量和已生成的Token,生成第i个块的Token序列。

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生成整个输出序列。

推理吞吐量最高提升20倍

对注意力的切块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模型的推理吞吐量直接提升了10-20倍。

例如,在decode-heavy设置下,85M参数的Block Transformer吞吐量达到了每秒13.5万Tokens,而同等大小的原始Transformer仅有约6千Tokens。

针对更长的提示词,Block Transformer同样具有吞吐量优势——在提示词长度为8K的情况下,Block Transformer的吞吐量超过了提示词长度为2K的原始Transformer。

吞吐量的提升并没有让质量下降,在HellaSwag、PIQA和ARC-easy等多个零样本任务上,Block Transformer的准确率与同等大小的原始Transformer相当甚至略高。

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Block Transformer这种全局-局部建模方式能在提高推理效率的同时保持较低的训练损失(图a)。

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有效利用全局上下文,在PG19测试集上,取得了与原始Transformer相似的位置损失(图b)。

另外,在相同的训练计算量和推理吞吐量预算下,Block Transformer能达到比原始Transformer更低的训练损失,展现出了优异的训练效率(图c)。

除了带来性能提升之外,Block Transformer也降低了模型的训练成本。

使用其默认的4个Token的块长度,全局注意力的二次内存访问开销减少了16倍。

反复读取KV缓存带来的内存开销也几乎消除,1%的GPU利用率提升到了44%。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406.0265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克雷西,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 推理效率 大模型 深度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