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1日
A Witch Hunt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核心论点: 特朗普政府代理副国务卿达伦·比蒂(Darren Beattie)正在国务院内部发起一场意识形态“猎巫”行动,旨在识别和排挤那些被认为对特朗普持批评态度或不够忠诚的人士,此举让人联想到苏联式的政治审查。
关键信息:* 代理副国务卿达伦·比蒂向国务院反外国信息操纵与干扰中心(R/FIMI)的工作人员分发文件,要求提供与约60名个人和组织(包括前官员克里斯托弗·克雷布斯、比尔·盖茨、评论员比尔·克里斯托尔、《大西洋月刊》的安妮·阿普尔鲍姆等)的邮件往来及相关记录。* 该要求还包括搜索提及特朗普及其圈内人(如亚历克斯·琼斯、小罗伯特·肯尼迪)以及特定关键词(如“佩佩蛙”、“incel”、“QAnon”、“黑人的命也是命”、“大替换理论”等)的通讯记录。* 比蒂声称此举是为了“透明度”,并将其比作埃隆·马斯克的“推特文件”项目,意图揭示这些个人和组织与外交官合谋批评特朗普。* 批评者(包括国务院匿名官员和名单上的人士)认为这是“猎巫”行动,旨在建立黑名单,恐吓员工,阻止他们与外界接触。前大使丹尼尔·弗里德将其比作东欧共产党监视官僚机构的做法。* R/FIMI办公室及其前身全球接触中心(GEC)旨在对抗外国虚假信息,但GEC去年被共和党人取消资助,R/FIMI最近也被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关闭。* 比蒂本人有争议背景,曾因参加有白人民族主义者出席的会议而离开第一届特朗普政府,后成为1月6日事件的“真相探寻者”,并发表过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言论。* 文章认为,这种要求联邦雇员上报通讯记录和联系人名单,并暗示某些词语和名字代表不忠的行为,是对美国宪法自由的又一次攻击,是特朗普政府痴迷于忠诚度高于一切的表现。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7:08 ET
Inside Mike Waltz’s White House Exit
核心论点: 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Michael Waltz)被解职,虽然“Signalgate”事件是导火索,但根本原因在于他与特朗普及其团队的不合、未能有效管理国安会(NSC)以及未被视为核心圈子的忠诚成员。
关键信息:*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第101天,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及其首席副手亚历克斯·王(Alex Wong)被解职。* 特朗普提名沃尔兹为联合国大使,并任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临时兼任国家安全顾问(类似基辛格1973-1975年的双重角色)。* “Signalgate”事件(沃尔兹误将《大西洋月刊》主编加入讨论军事行动的Signal群聊)使沃尔兹处境艰难,但并非解职的唯一原因。* 深层问题包括:沃尔兹与特朗普核心团队(如幕僚长苏西·威尔斯)关系不睦;未能证明自己能管理好NSC员工,白宫人事办公室视NSC为清除“不够忠诚”官员的目标;在关键外交政策(如对俄制裁)上与特朗普核心圈子存在分歧。* 沃尔兹的背景(曾在切尼手下工作、2016年参与反特朗普广告、对俄乌战争初期批评普京)使他从未完全融入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核心圈。* NSC内部持续混乱,包括解雇大量职业官员、白宫人事办公室干预招聘等。极右翼活动家劳拉·卢默(Laura Loomer)在椭圆形办公室指控沃尔兹手下不忠,进一步削弱了沃尔兹的地位。* 沃尔兹被解职引发了美国盟友的担忧,他们曾视其为政府中支持北约和乌克兰的稳定力量。* 尽管即将被解职,沃尔兹在被免职当天上午仍在福克斯新闻上称赞特朗普的领导力,并在前一天发表文章总结“国家安全的百日胜利”。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5:13 ET
Who Gets Panzer Tattooed on Their Arm?
核心论点: 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国家反恐中心主任提名人约瑟夫·肯特和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身上的争议性纹身,及其引发的关于极右翼象征、政府虚伪和模糊信号(狗哨政治)的讨论。
关键信息:* 国家反恐中心主任提名人约瑟夫·肯特(Joseph Kent)被曝手臂上纹有“PANZER”字样。Panzer(装甲)是二战德国坦克的名称,与纳粹军事力量相关联。肯特曾与极右翼分子(如尼克·富恩特斯)有接触。政府未对其纹身含义作出解释。* 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有多处纹身:耶路撒冷十字、哥特字体的“Deus vult”(上帝所愿)、阿拉伯语“Kafir”(异教徒/不信者)。这些符号与十字军东征有关,并被现代极端分子用于反穆斯林宣传。政府辩称其为基督教符号,批评质疑者为“反基督教偏见”。专家认为这些纹身组合起来传递了对伊斯兰教的侵略性信号。* 文章对比了政府对其官员纹身的辩护/轻描淡写,与其严厉对待移民纹身的做法(如错误指控基尔马尔·加西亚的纹身为MS-13代码,或因纹身被误解而驱逐其他移民)。ODNI发言人甚至嘲讽了媒体对肯特纹身的询问。* 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在解读纹身含义上存在双重标准,服务于其政治议程。纹身可以被视为个人归属和价值观的体现,但政府的选择性解读暴露了其虚伪。* 这些纹身事件被置于特朗普圈子中反复出现的模糊信号(如使用白人至上主义者数字序列、纳粹式敬礼等)的背景下,质疑应该给予多少“无罪推定”,并暗示这些信号可能并非无意。* 结论:特朗普政府在对待纹身等象征符号上表现出机会主义和不一致性,对自己人宽容,对被视为对手的人严苛,这种模式反映了其运作方式——规则和后果只适用于“输家”。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4:42 ET
When Presidents Sought a Third (and Fourth) Term
核心论点: 回顾美国总统任期限制的历史,特别是富兰克林·罗斯福(FDR)打破两届任期传统的先例,探讨唐纳德·特朗普暗示寻求第三任期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法律和政治障碍。
关键信息:* 美国总统两届任期的传统由乔治·华盛顿奠定,长期被视为“不成文法”。历史学家约翰·巴赫·麦克马斯特曾预测,寻求第三任期的总统将面临巨大反对。*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0年和1944年分别赢得第三和第四任期,打破了这一传统,证明公众支持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如世界大战)压倒传统。当时《大西洋月刊》的记者J. Frederick Essary(1937年)曾准确预测罗斯福会成功连任,认为民众对第三任期本身并不深切关心。* 罗斯福的连任和去世促使了第22修正案的通过(1951年批准),正式将总统任期限制为两届。* 尽管有第22修正案的明确禁止,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仍在讨论寻求2028年第三任期的可能性。特朗普本人表示“有办法做到”,其竞选网站甚至开始销售“特朗普2028”帽子。* 为规避修正案,特朗普盟友提出的策略包括:让特朗普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参选,胜选后总统辞职(可能被第12修正案阻止);或直接参选总统,挑战最高法院。* 文章指出,虽然特朗普的支持率不如罗斯福,但历史表明,公众对长期存在的限制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坚定。特朗普可能寄望于利用公众的冷漠或通过政治手段来挑战任期限制。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3:26 ET
Mike Waltz Joins an Unhappy Fraternity
核心论点: 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被解职是特朗普政府内部将忠诚置于专业知识之上的又一例证,预示着在特朗普治下,传统国家安全专家难以长久立足。
关键信息:* 沃尔兹在任职101天后被解雇,直接诱因是“Signalgate”丑闻(将《大西洋月刊》主编加入敏感信息群聊)。* 文章认为,即使没有Signalgate,沃尔兹的离职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他虽是右翼且转向特朗普主义,但仍被视为拥有专业知识的“建制派”,而非纯粹的忠诚者。* 特朗普对国家安全事务本身不感兴趣,不愿听取与其冲动或意识形态相悖的专业建议。NSC在特朗普眼中并非政策权衡的平台,而是推进其议程(如斯蒂芬·米勒的移民议程)或安置亲信(如史蒂文·威特科夫)的地方。* 劳拉·卢默事件进一步证明了沃尔兹对NSC失去控制,以及特朗普更看重意识形态纯洁性而非专业能力。* 沃尔兹的命运与其他被解职的特朗普国安顾问(弗林、麦克马斯特、博尔顿)相似,他们都加入了这个“不幸的兄弟会”。* 文章暗示,像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这样虽有丑闻但被认为更忠诚的人可能地位更稳固,而国务卿马可·卢比奥(传统共和党人转变为特朗普附庸)的处境也值得关注。* 结论:在特朗普政府,对总统的忠诚度是任职的关键,试图提供传统国家安全建议的官员最终会被排挤。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3:06 ET
Why Are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So Unhappy?
核心论点: 全球范围内的年轻人幸福感普遍下降,尤其在富裕国家更为显著,这与社会联系减弱、世俗化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意义感缺失有关。
关键信息:* 多项研究(包括世界幸福报告和新的全球繁荣研究 GFS)显示,全球年轻人的幸福感呈下降趋势,美国尤为明显,导致美国整体幸福感排名下降。* 传统的幸福感“U型曲线”(年轻时较高,中年下降,老年回升)在现代年轻人中已被拉平或压低,他们从一开始的幸福感就较低。* GFS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是全球性的,但在富裕工业化国家问题更突出。一个例外是:拥有更多朋友和亲密社交关系的年轻人,其幸福感曲线更接近传统的U型。* 文章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 社会联系缺乏: 技术媒介社交取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和爱。 * 世俗化: 富裕国家中“无宗教信仰者”(nones)比例上升。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幸福感正相关。GFS发现,宗教活动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在最富裕、最世俗的国家中反而最强,挑战了“财富取代宗教慰藉”的观点。 * 意义缺失: GFS发现,国家人均GDP与公民的意义感呈负相关。富裕国家的世俗化可能导致了意义感的降低。* 文章提出的改善建议: 1. 将与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置于首位,优先面对面交流。 2. 发展内在生活/精神世界(广义定义,包括寻求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哲学探索)。 3. 认识到物质舒适无法替代内心真正所需,意义才能带来幸福。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2:00 ET
Six Books You’ll Want to Read Outdoors
核心论点: 阅读不应局限于室内,户外阅读可以增强对书籍内容和周围环境的双重体验。文章推荐了六本适合在户外阅读的书籍,它们或能将读者带到遥远地方,或能引导读者关注身边的美好。
关键信息:* 文章挑战了“好天气就该放下书本去户外玩耍”的传统观念,认为阅读与户外活动可以相得益彰。* 推荐书单及理由: 1. 《Carpentaria》by Alexis Wright: 营造强烈的地域感(澳大利亚卡奔塔利亚湾),史诗般的叙事风格。 2. 《The Living Mountain》by Nan Shepherd: 对苏格兰凯恩戈姆山脉的深刻感悟,体现与自然的神秘联系,鼓励缓慢、细致的观察。 3. 《Among Flowers: A Walk in the Himalaya》by Jamaica Kincaid: 以园艺爱好者视角记述尼泊尔徒步寻种之旅,让读者在体验异域风情的同时反思本地植物。 4. 《Pure Colour》by Sheila Heti: 风格诙谐、反思性强、略带奇幻的寓言式小说,能在户外环境中吸引注意力,探讨生命、艺术等主题。 5. 《The Rings of Saturn》by W. G. Sebald: 跟随叙述者在英国萨福克郡的漫步,形式散漫、思绪跳跃,将眼前风景与历史文化记忆相连。 6. 《Devotions》by Mary Oliver: 玛丽·奥利弗的诗歌精选,多描绘从自然界细微之处获得的启示,鼓励静心观察和对世界的惊奇感。* 每本书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论证了将阅读带到户外、融入自然的价值。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10:40 ET
Trump Is Fulfilling Kissinger’s Dream
核心论点: 唐纳德·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特别是其对人权和理想主义的蔑视,虽然与亨利·基辛格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有相似之处,但特朗普走得更远,完全抛弃了基辛格为追求稳定而进行交易的战略考量,体现出一种更纯粹、更残酷的自我利益驱动。
关键信息:* 基辛格的现实政治哲学主张在外交中实用主义至上,认为道德和人权(如关注苏联犹太人处境)是次要的,甚至可能是障碍,其最终目标是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平衡以避免冲突(尤其是核战争)。* 特朗普政府同样蔑视理想主义在外交中的作用,但并非将其视为实现更高目标的障碍,而是认为这些理念本身就毫无价值,甚至是“激进的政治意识形态”。*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实际行动来削弱美国在人权和民主推广方面的作用:大幅削减USAID资金、裁撤国务院相关办公室(影响自由之家、NDI、IRI、NED等组织)、关闭美国全球媒体总署(USAGM,运营VOA、RFE/RL等)和威尔逊中心。* 与基辛格相比,特朗普的交易主义似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除了提升美国自身地位),表现为一种“狗咬狗”的世界观,而非为了构建某种稳定的世界秩序。历史学家杰里米·苏里指出,基辛格会赞同特朗普重实力轻理想的做法,但基辛格更注重系统性转变(如对苏缓和、打开中国大门),尽管这些也牺牲了人权。* 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导致美国放弃了其作为全球人权侵犯行为记录者的角色。例如,国务院被要求“精简”年度人权报告,删除对监狱虐待、政府腐败等敏感内容的提及,只保留法律最低要求(以萨尔瓦多、匈牙利报告为例)。* 文章结论:特朗普正在摧毁美国外交政策中长期存在的“传教士”或理想主义元素,即使是基辛格这样的现实主义者也必须与之周旋。这种比基辛格更冷酷、更自我中心的现实政治版本,意味着美国不再扮演倾听和记录全球受迫害者声音的角色,切断了这条重要的“热线”。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08:26 ET
Why Is Trump So Into Crypto?
核心论点: 唐纳德·特朗普从加密货币的批评者转变为狂热支持者,这一转变受个人及家族经济利益驱动,其推动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并放松监管的计划,可能给美国金融系统带来巨大风险,包括腐败、系统性危机、诈骗增加和国家安全隐患。
关键信息:* 特朗普态度的转变: 从2019年称加密货币“基于空气”到如今承诺让美国成为“加密货币之都”。原因包括:加密货币行业的吹捧、政治献金、家族成员的投资(如$TRUMP meme币、比特币挖矿、World Liberty Financial股份)。* 加密货币的本质: 文章强调其高度波动性、投机性、缺乏内在价值基础,易于暴涨暴跌(提及FTX崩盘),且仍是黑市交易(人口贩卖、毒品、恐怖主义)的重要工具。* 特朗普的政策动向: 1. 计划全面削减金融监管,减少SEC等机构的执法力度。 2. 提议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动用公共资金(可能超1000亿美元)购买加密货币,被视为对行业的巨大利益输送。 3. 承诺签署亲加密货币的法案,改变其监管地位。* 潜在风险: 1. 公共腐败: 特朗普家族的加密货币投资与政府决策形成利益冲突(提及与币安美国分部的潜在交易及创始人寻求赦免)。 2. 系统性金融风险: 将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深度捆绑,可能将风险社会化(转嫁给纳税人)。担心华尔街利用监管放松进行“监管套利”,重演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密货币可能成为新的“有毒资产”)。同时,多德-弗兰克法案等监管措施被削弱,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被架空。 3. 诈骗风险增加: 监管放松将导致针对普通投资者的加密货币诈骗更加猖獗。 4. 国家安全风险: 政府持有大量加密货币使其成为敌对国家(如朝鲜黑客组织Lazarus Group)或恐怖组织的攻击目标(提及“51%攻击”风险)。* 结论: 特朗普对加密货币的热情可能并非基于对其技术的理解或对经济的益处,而是源于个人利益。其政策可能在削弱监管的同时,将一个不稳定的资产类别引入金融核心,为未来的金融动荡埋下伏笔。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1日 07:00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