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在热气升腾的午后,你从城市的街道,转身隐入一处园林之中,拂过湖面的风带来一丝凉意,满眼是层叠的绿色、堆叠有序的山石、婉转曲折的廊榭,整个人都跟着放松了下来。
只身其中,在蜿蜒小径上游走,各式风景渐次从眼前掠过。叠山理石、亭台廊榭、天光云影,构建了园林的丰富层次,山水、建筑、花木、鱼虫,为园林注入了勃勃生机。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构建了一个感受非常丰富、层次非常多样的场景。
园林,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栖居于园中。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得辋川别业,一处依地而建的自然园林,他晚年隐居于此,常与友人在园中雅集,饮酒赋诗,弹琴作画,写下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也留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闲适心境。
再比如,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修建了一座独乐园,他在《独乐园记》中记录了园子的布局和景色,虽规模不大,但园内有读书堂、钓鱼庵、采药圃、弄水轩等多处景点,他在这里安心编撰《资治通鉴》,累了常在园中“躺平”休息,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后来被明代画家仇英在《独乐园图》中再现。期间,或执竿钓鱼、采摘药草,或开渠浇花、摆弄竹林,独乐园成为了他远离政治纷争、追求内心宁静的世外桃源。
《独乐园图》局部 明 仇英
所以,园林不仅是一种景观,它也是人们创造的一处宜居之地,这种居住地本身,就是一种中国人文化理想的实践,园林也因此承载了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坐标,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现代,我们如何观看园林?
那么我们现代人再去逛园林里,又该如何观看?如今,在苏州,包括拙政园、留园在内的9座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到访。我们经常会看到,参观的人们拿着手机拍照、打卡,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与记录,园林也提供了“移步换景”的构图空间,但往往用这种方式去看园林,更多是一种“构图式”的,相对外部的一种观看,你的身体未必进入到风景中。
苏州拙政园 视觉中国供图
在建筑师、艺术家鱼山看来,“中国园林非常强调身体在园林里、在风景中,身体是进去的,我们经常讲身体要入画,不是在画外。当你身体进去以后,你会发现风景不止于观看,不止于眼睛,你会发现你听到了悦耳的鸟叫声,听到了细小的虫子叫声,同时你也能感受到风从种满荷花的水池吹过来,有种凉凉的、湿润的感觉。同时在不同铺地的路上游走,你会觉得脚感有时候急、有时候缓,你会感到小石子带来的不同触感。”
所以,观看园林,需要调动全身心的多重感官去体会,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感受什么?在鱼山看来,最重要的是感受自然的“生机”,“风景能带给人很不一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根本性理解,一棵小草,小草上的蚱蜢,或者是水里一条小鱼,都能让你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甚至能感受到中国文化里很悠远的东西,比如联想到庄子讲他在濠濮看鱼的一种状态,想象中国人上千年的一种对自然的观想,一种对生命、生机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园林的观看之道需要去调动自己的眼睛、身体和心灵,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对遥远的文化的想象。”
图片来源:unsplash
中国的园林为什么迷人?
因此在园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文化性的呼应,同时,园林的营建,也离不开独具匠心的造园技艺。在鱼山看来,造园并非完全是纯粹的工匠技巧,它包含了艺术,造园实际上是一个“匠艺”,是一个匠人的艺术。比如造园的核心技艺叠山理石,在造园之前这些都要先排布好:哪块是主山?水怎么绕?土方堆叠形成什么样的山形走势?亭台水榭建筑如何跟山水匹配?这些都很考验建筑理念和品味。
当然在园子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技艺,可称之为非遗,比如漆器、瓷器、楹联、木作、盆景,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园林去掉某一个部分,将失去很多声色。所以中国的园林为什么迷人?因为它是一个整体,在鱼山看来,“很难割裂出来说某个元素很了不起,园林是一个更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它通过一种方式巧妙地把这些技艺和物件放在了一起,发生了关系,让它们之间有故事可讲,能够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让园林成为了一种非常综合性的艺术。”
为了能带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看懂园林,三联中读推出了《园林的观看之道——营造技艺·精神理念·名园漫游》音频课,邀请到了建筑师、艺术家鱼山带大家从园林的观看之道切入,分别从理念篇·【造园理景】、行走篇·【名园寻访】、对照篇·【中西漫游】三个板块,在中外经典园林漫游中,为大家讲述园林的精神理念和营造技艺。
▼点击了解详情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