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一前,北京首都机场T2航站楼的电子出入境闸机排起了队。
我身前那个头戴旅行社小红帽的老人刷了七八回指纹,却怎么也刷不过去,身后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小声咳嗽,有人战术性后退,大家准备换通道了。
海关工作人员终于走过来,握住老人的手,试着帮他重新摆正,但不管怎么按,屏幕上始终只有冰冷的红色提示。
工作人员抬头,问他:“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指纹怎么都磨没了?”
皮肤黝黑的老人摊开手,咧嘴笑得颇为尴尬:“年轻时候搬砖,修房子……”
我没忍住,侧眼偷看了下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布满老茧,掌纹模糊,看不出几道清晰的线条,确实被生活碾磨得连身份的痕迹都找不到了。
最终,工作人员无奈地指了指一旁的人工通道,示意他改走人工核验。
老人弯着腰连声答谢,离开了我身前的闸机。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段小插曲,结果,过关还没多久,老人就自己找上了我。
他拎着一张皱巴巴的登机牌,像个丢了导航的外卖小哥,满脸茫然地扫视四周。
最终选中了我,大概是因为我刚才在他身后提示过怎么在闸机上放护照。
“小兄弟,这咋走啊?我……我不认识路。”他把登机牌递给我,声音很轻。
我接过来一看,倒是和我一个方向,便和他说,“要不我带你过去吧?”
路上短短几分钟,老人开始和我搭话了。
第一次出国,人生第一张护照,团费一半是他自己攒的,另一半是孩子们凑的,结果出关拖在后面被导游忘得干干净净。
“老伴早走了嘛,就想着自己出去看看,我们这团都是村里朋友。”他说这话时,眼睛有点亮。
我嘴上笑着点头,心里却在琢磨这乡里乡亲们抱团出境,里面的门道恐怕没那么简单。
二
“不是便宜,是关系。”
老人一路和我说得断断续续,但我大致听明白了他的旅游团报名经过。
简单来说,整个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总结:甜、稳、熟、割。
甜
一开始,是甜。
镇上的旅行社联络员,隔三差五来村里,送点米面油,组织大家量血压、剪头发、跳广场舞。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甜到牙疼。
这种长期陪伴,很快打破了陌生感——联络员,那不是推销员,是老人们比亲儿子亲闺女都亲的“亲人”。
稳
然后,是稳。
先推小团,比如两三百块的短途游,一天来回,包车接送,顺路还带一顿正宗农家乐。
体验感超好,老人们回来一吹——“玩得好又便宜,跟着熟人走,放心!”
信任感,稳定建立。
熟
接着,是熟。
联络员开始说服老人家们:“别老闷在村里,出去看看嘛,世界大着呢!”
在村口、在广场舞上、在卫生所里,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讲故事、晒照片,直到大家心理防线彻底垮掉。
这时候,拿出大单子就顺理成章了。
割
最后,是割。
团费一万三千元一位,马来西亚+泰国七日游,牛X的是远不止是这点团费,老人们在联络员账上少则买了几千,多则上万、十几万的旅游卡。
村里乡亲们一起报,导游全程带,吃住全包,“据说连喝水都有导游提醒。”
至于行程是不是赶鸭子、购物点是不是一堆、回程后体验是否配得上价格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关系链子已经绑牢了。
首都机场的登机口,我第一次真切意识到:出境游的世界,不止有打卡的小红书,还有磨光指纹的大叔。
在下沉市场,旅游卖的也不是行程,是熟脸,是信任,是“跟着走就行”的安全感。
大叔拿着团费出国,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他信了村头那个给他量过血压的小伙子。
三
那么,这样的下沉出境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规模?
看看官方数据:2024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达4.76亿,同比增长39.2%;出游花费3200亿元,同比增长39.6%。
反观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只增长了22.4%,花费增长14.8%。
简单讲,城里人忙着996,农村人忙着打卡世界。
这种现象,今年特别明显: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社畜化严重,旅游需求被严重压抑。
在下沉市场,老年人、中青年反而开始释放积蓄的购买力,房贷压力小,闲钱多,时间多,出国门槛降低。
尤其是出境游,护照办理放开,签证更灵活,团签业务回暖,农村大叔、大妈们过去一辈子没想过能出国,如今只要几千块,一张护照,一顶红帽子,就能在异国他乡合影留念。
一边是北上广深的房奴在拼命搬砖,一边是小县城的大爷大妈在泰国、马来西亚喂鱼。
你说魔幻吗?很魔幻。但这就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但你可能会问:这么大的市场,携程、美团、飞猪去哪儿了?怎么没见他们赚这些人的钱?
答案很简单:打不动。
因为这一批农村、中小城市的消费者,有几个特征:不会上网比价,不习惯线上支付,看不懂复杂的网页流程,只认村里那张“熟脸”。
而OTA平台最擅长的是流量、转化、标准化,在农村,真正有效的却是信任地推。
哪怕携程补贴到骨折,也很难抢走那个每天来村头聊天送鸡蛋的地推小哥。
说白了,城市靠算法,乡村靠陪伴。
而那些县城、小镇上的本地旅行社,靠着地推铁军,一家家敲开了村民的门,一条条拿下了出境游的大单。
这就是典型的:大厂打天花板,农村抠地皮。
而真正爆发力的市场,恰恰藏在地皮里。
四
把大叔送到登机口时,他连声说着“谢谢”,像是生怕自己被落下似的,一只手死死攥着护照。
我提醒他:“大爷,到了那边,跟着导游走就行,别乱跑。”
他点点头,笑得像个刚拿到奖状的小学生。
飞机飞往塔什干那一刻,我靠在座位上合眼休息,脑海里却不断闪回老人攥着登机牌、又紧张又兴奋的样子。
他是不是花贵了?大概率是。
他是不是被骗了一点?或许是。
但他是不是值?我想,是的。
这一万三,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出境游,是老人对自己半辈子劳累生活的一个交代,是对“远方”两个字最质朴的渴望。
不是所有的买单,都为了性价比,有些买单,是为了人生有一段可以讲述的故事。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将迎来出境游大潮,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预计每日平均跨境旅客人数将达215万人次。
在五一出境游人潮中,有人刷的是护照,有人刷的是半生辛劳攒下的一次远行,撬动旅游格局的,不是中产的精致生活,而是普通人的觉醒远行。
在这个五一,在老人搭乘的这架飞往东南亚的航班上,我也见证了这种新的出境浪潮:未来真正撬动国内文旅行业增长曲线的,也许正是这些刷不出指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