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疑问,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不少家长带娃旅行归来,总是发现孩子和出门前并无差别后,发出了如出一辙的灵魂拷问:带孩子四处旅行有意义吗?
高赞回答:所谓的格局视野的关键是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比起漫无目的地猴子看星星,不如认真学习和思考,弄清楚科学原理和历史规律,带着知识和逻辑再去实地探查走访,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换句话说,仅仅在物理层面“抵达”一个地方,是不够的。
图源:知乎截图
的确,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打卡式观光,孩子可能只记得那天的行程有多赶、太阳有多晒、累了半天终于吃上一口的汉堡有多好吃了。
而带孩子去旅行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拥有宽广的视野、融会贯通的能力。
去四川旅行,没有背景知识储备时,孩子看到的“蜀道”:
不好走,但是旁边风景很好,是一个有些枯燥的地方。
“蜀道”并不是特指某条路,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地区的道路都可以叫“蜀道” | 图源:视觉中国
把知识打通后,孩子看到的“蜀道”:
从地理上看,四川中间是一块盆地,周围都是山,要通过山区通过峡谷出入,十分艰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栈道,所以李白惊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特殊的地理情况也影响到了历史。正是蜀道的“难”,造成了易守难攻的局面。因此,通蜀的道路就成了关中统治者们撤离的道路。唐代时关中一乱,皇帝就往四川跑,唐玄宗和唐僖宗,便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各自逃亡过四川。
文学自然也被勾连起来。李白“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描写自然不费力就能领悟到,而了解到“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荔枝其实也是通过蜀道运出后,孩子更能明白诗句背后饱含的血泪。
有足够知识量储备的情况下,孩子一边走便能一边学,知识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领悟也会愈发深刻。这种能力,正是现在许多孩子缺失的“人文素养”。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按照学科分类的,很少能有把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自己带着孩子找资料,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不说,资料的准确度、融会贯通的专业度,对大人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深知家长们的难处,三联中读特别邀请三位著名的高校学者,从历史、语文、地理出发,共同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个特别课程——《给孩子的人文通识课100讲》。
通过100讲大体量课程,配合密集知识点的趣味讲解,在这个五一帮助孩子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为无障碍“跟着课本去旅行”做好准备!
▼点击下图,获取课程
无论是课本上学到相关知识想要做拓展学习,还是准备为旅行选取一个合适的目的地,亦或是旅行途中想要了解知识点,都可以带着孩子打开课程,来一场全方位的游学。
下面,不妨听我细说:
为什么推荐孩子和家长听听这门课——
主讲人值得信赖
是权威学者,更是孩子的父亲
我们请到了三位颇具分量的主讲人: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耿朔
他们不但是权威的学者,而且是中读最受孩子欢迎的人气老师。
这三位老师的课火爆到什么程度呢?不但课程播放量高达530万,还有不少家长告诉我们,孩子听了他们讲的课,不只愿意听,还要追着听:
“孩子听了一遍不够,还要听第二遍。不仅父母喜欢和孩子一起听,爷爷也每次跟着一起边听边点头。”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