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肖飞董袭莹事件。
据中国新闻网,中日友好医院肖飞、董袭莹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在院方对肖飞作出开除党籍、解除聘用关系的处理决定后,舆论焦点已从个体行为失范转向对行业治理的深层叩问。面对这场牵动公众神经的医疗舆情,三个关键问题亟待回应。
监管之问:“已麻醉患者晾在手术台40分钟”是否属实?
在舆论聚焦的私德争议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是网传举报信中关于“已麻醉患者晾在手术台40分钟”的指控。根据媒体报道,肖飞本人给出的解释是,他因和护士爆发争吵身体不适,无法进行手术。但院方通报未就此作出直接回应。
规则之问:规培如何抵御“人情”侵蚀?
举报信还指控,另外一位涉事规培住院医师董袭莹涉嫌通过非正常程序规避转科安排,这暴露出医疗体系内潜藏的“特权运作空间”。
若查实“打招呼”现象,不仅有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公平原则,也暴露出涉事医院监管漏洞。并且该违规行为涉及的绝不止于肖、董二人,还涉及到究竟是谁打的“招呼”,谁开的绿灯?这种特例还有多少?
育才之问:医学教育如何守护公平?
受董袭莹事件影响,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陷入舆论风波。
当前,公众质疑的并不是制度创新本身,而是这些创新探索是否为少数人留下了“钻空子”和“权力寻租”的机会?董袭莹的学历与素养是否严格符合选拔要求?又是否有人为她的“速成”提供了方便?
有媒体指出,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经济学专业的董袭莹,父亲疑似为某国企管理人员,母亲疑似为高校副院长,家世显赫。董袭莹也因此被质疑凭借家庭关系进入医学领域。
董袭莹能够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执业,也成为网友质疑的焦点之一:是否是借助董晓辉与肿瘤医院的业务关系进入医院执业的?肿瘤医院是否有人为此开了绿灯?
在个案查处之后,公众还在期待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一个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