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3小时前
星巴克重回增长,它最要感谢的是瑞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分析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重振增长的原因,指出其“初心计划”奏效,并探讨了星巴克与瑞幸咖啡的关系。文章认为,瑞幸并非星巴克的直接竞争对手,中国咖啡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同时,作者作为星巴克老用户,指出了星巴克在产品创新、价格、门店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星巴克需要重新激活自己,适应新的消费场景和人群,保持创新活力。最后,文章认为星巴克应感谢瑞幸的出现,竞争对手能促使自身更优秀。

🎯瑞幸咖啡并非星巴克的直接竞争对手,两者在目标用户、产品定位、价格区间和市场渠道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中国咖啡市场远未饱和,仍处在增量阶段,下沉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星巴克在一二线城市培育市场,而瑞幸则在下沉市场发力。

🤔星巴克的问题在于产品创新不足、价格相对较高、门店体验缺乏特色、会员权益缺乏亮点以及品牌营销创新不足,导致价值感降低。

🤝星巴克应感谢瑞幸咖啡的出现,优秀的竞争对手能促使企业自身更加优秀,推动行业发展,促使星巴克不断革新。

昨天写了咖啡反击战,星巴克终于找到解法了 

今天必须再写一篇啊。 因为故事有了后续。 

星巴克的 初心计划做对了,奏效了。 

今早(4.30日),星巴克公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它已经实现重振增长,营业收入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并且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Brian Niccol)也表示, 中国近期产品线的调整已初见成效,业务呈现出积极增长的态势。

看到这则消息,我挺开心的。 

一是,我喜欢星巴克这个品牌,喜欢在它店里享用咖啡;

二是,我很看好它的品牌“初心计划”,做好每杯咖啡,照顾好每一位顾客。一个真正关心顾客,懂得跟顾客沟通的品牌,一定能够赢得人心,走向成功。

当然这也说明,星巴克管理层在艰难竞争环境中,依然能够清醒的作出正确的决策,没有病急乱投医,体现出成熟企业的风范。 

再想想,企业跟人一样,有时候得意忘形,有时候妄自菲薄,都会踩坑,遇到危机。关键还是能认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找到自己,世界才会找到你。 

回到星巴克的咖啡反击战,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从它和瑞幸的故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这次重回增长,我觉得它最应该感谢瑞幸。 

接下来,我想继续聊聊对它的3点商业思考。 

1、瑞幸真的是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吗?

2、咖啡市场这么卷,真的是已经饱和,没机会了吗?

3、一个老用户眼中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话不多说,下面开始正文内容,全文3200字,不着急耐心看完! 

01 瑞幸跟星巴克到底是不是竞争对手?

媒体总是把瑞幸和星巴克大肆比较,除了博眼球,也没什么其它用。 

当然,这也许会让瑞幸团队鸣鸣得意,自己打败了曾经的行业老大;也会让星巴克团队很焦虑,败给了小弟,真没面。 

但是,就像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它们是竞争对手吗?如果不认真界定“竞争对手”这个身份,很多事情就都想错了。 

我的回答是,瑞幸不算星巴克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是潜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不是直接竞争对手,是说当下星巴克业务的波动跟瑞幸没有很大的强相关。 

狭义上,以相似的价格向相同的顾客提供类似产品和服务,才叫做竞争对手。

广泛的,凡是生产提供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企业,就互为竞争对手。

回到瑞幸和星巴克,到底瑞幸抢了星巴克多少顾客,多少订单呢?是1%的生意,还是30%的生意,还是50%的生意,并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恐怕很多人没细究过。所以张嘴就把它们对立作为竞争对手,是有些不妥。 

反而,从我了解的一些数据看,它们的竞争也许并不大。 

从目标用户看,瑞幸咖啡的用户非常年轻,18岁到30岁占比高达62%,;而星巴克的用户主要是白领和商务人士,25岁到60岁之间占比高达60%,从年龄上看就是不同两批人。 

再看产品,瑞幸追求性价比,主打9.9块低价;星巴克注重品质和体验,客单价都在30块以上,并不是相同价格段位产品。 

最后看市场渠道,瑞幸在下沉市场(三线以下)的门店占比超过50%,而星巴克门店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占比高达70%。 

瑞幸主打买完即走,外带消费场景,卖性价比;星巴克主打门店体验,商务社交第三空间,咖啡文化和人文连接体验。 

从人群定位,产品,价格区间,用户价值,它们之间都有显著差异。事实上他们是在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如果说上面只是逻辑分析,那从最近几年瑞幸和星巴克的营收增长数据也能看到: 瑞幸从2020年到2024年营收分别是40亿,79亿,132亿,249亿,344亿,几乎每年翻倍增长,而同时星巴克中国,除了2024财年业绩下滑,其它财年都是增长的。 

这么看,至少现在瑞幸和星巴克算不上真正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瑞幸的高速增长,星巴克业绩下滑两者并无直接关联。 

他们各自有自己独特的市场,优势和竞争力。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也别想着甩锅给瑞幸。 遇到问题,还得向内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02 咖啡市场这么卷,是已经饱和了吗?

一些人看到瑞幸和库迪促销战杀红眼,连星巴克都业绩下滑,第一反应,咖啡市场一片红海,是不是饱和了,没机会了。 

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咖啡市场一片蓝海,远没饱和,还处在增量阶段。 

连瑞幸咖啡的CEO郭瑾一都说, 中国咖啡市场是捡钱;海外咖啡市场是抢钱。

说白了,就是国内市场的钱比国外好赚,这话真不假。 

我们再来看几个数据 

中国人均咖啡杯量,国内一二线城市已经达到 2~300杯/年,跟欧美日韩发达地区接近,但是下沉市场还有大量潜在咖啡人群,所以中国大陆总的人均咖啡杯量是不足9杯/年的,相比一线城市,或欧美日韩国家的水平,还有几十倍的增量空间。不过, 下沉市场需要时间培育。 

为什么一二线城市人均那么高,这就要归功于星巴克的功劳了,因为它进入中国瞄准的就是白领,商务人士,小资群体,而且环境好,定价自然也高。所以它的店70%都开在一二线城市。但是中国80%的人口还是在三线及以下城镇啊,今天下城市场就有巨大的空间。 

可以说,星巴克培育开发了大城市,瑞幸就在培育开发下沉市场。 

瑞幸和星巴克就是在服务金字塔上不同层级的用户,一线城市有消费力一般的用户,下沉市场也有消费力强,有品位,愿意为门店体验和品质咖啡买单的用户。 

瑞幸和星巴克实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定位,满足市场不同人群需求。对用户而言,只是市场上多了丰富的选择。 

在我看,中国的咖啡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远远没到饱和阶段,这里面还藏着巨大的机会。咖啡品牌连锁化,本地化都是不同的成功模式。 

从这点看,就昨天的文章所讲,星巴克得对手不是瑞幸,是自己;要反击也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03 一个老用户眼中星巴克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星巴克老会员,两年前我只喝星巴克,基本不喝别的。现在呢?除了到星巴克线下店见人聊天,平常我就买瑞幸了。 

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就我自己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 

第一,这两年约咖啡厅见人,聊天的次数少了,反而去茶馆多(不知道是不是,人到中年爱喝茶缘故) 

第二,价格因素。我不是咖啡专业爱好者,只要不太难喝,喝啥都一样,瑞幸的性价比实在太高,一杯星巴克可抵3杯瑞幸,哪受得了。 

第三,口味种类,以前喝咖啡主要有拿铁,澳白,卡布奇诺,星巴克没多少选择,也喝腻味了。但是瑞幸的咖啡新品又快又多。它一年能推出100多款新品,口味多样。 

比如新品推出太慢太少,门店环境刻板,门店服务缺少特色,会员权益没有亮点,品牌营销缺少创新(用户对营销也麻木)。反倒是在咖啡行业9.9的价格战下,星巴克30+定价格外显眼——贵。 

再就是瑞幸们也是各种请明星,打广告,搞联名,让低价咖啡也有品牌感,不low了。以前买杯星巴克装B,现在连这个价值也被抢走,所以总之,感觉喝杯星巴克不值,价值感不够了。 

归根结底,不是星巴克做错了什么,反而是消费代际发生变化,星巴克做的太少,变得不够多,不够快。 

为什么一家企业不能引领行业市场变化,一定是内部固化,老化,僵化。 

所以,星巴克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是,如何重新激活自己,看到行业剧变,看到新的消费场景,新消费人群,新竞争对手,主动的保持组织活力和创新,别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像星巴克这样的企业,人才济济,肯定内部早有人看到变化,危机,想到要创新。他看到,却未必敢提出来;他提出来,却未必受到重视;即便收到重视又未必敢有人拍板决定;即便拍板实施,又未必能顺利执行下去。总之在任何大公司里要干一件创新的事情,总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大公司往往就在内耗中失去机会。 

这是大企业的通病,死穴,也是我做咨询项目总的深刻体会。 千万别低估了一家企业内部的既得利益,权力和人性带来阻碍,它们才是创新最大的阻碍。

不过很庆幸,星巴克创始人还在,当今的CEO也还不错,他们的初心计划执行也还行,所以才有今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增长,这是个好的开始。 

讲到这里,我反倒觉得,星巴克应该感谢瑞幸咖啡的出现,一个行业优秀的竞争对手往往能让自己也更优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晏涛三寿”(ID:yantao-219),作者:晏涛,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星巴克 瑞幸咖啡 咖啡市场 商业分析 品牌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