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最近一周市场很平淡,很无聊。沪深300、中证全指等市场指数横盘震荡,如果看日K线的话,都拉成了一条直线。马上就过节了,市场交易热度下降,更多的人在观望中。受此影响,我们最新的全市场温度为 39°,变化很小。
具体指数上,受到上市公司财报影响,大多数指数温度都出现了与行情不一致的下降,例如800消费虽然最近一周出现了下跌,但指数温度降幅很大。多数宽基指数处于横盘状态,但指数温度都出现了下降。
为什么会如此?猜测是指数持有的股票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指数温度背后是指数估值。估值是股票价格除以企业净资产或者净利润,如果分子变化不大,分母也就是盈利相关数据出现了上涨,也会导致指数估值下降。具体等上市公司财报披露结束,我们再看。大家可以先忽略。
接下来我们看长钱账户的操作情况,随着市场短期反弹,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本周没有进行调整,大家继续耐心持有。
市场很是平淡,需要关注的事情很少,我们就来简单看看。其实市场无聊的时候,不需要什么操作的时候,大家安心生活即可。大涨大跌需要你关注的时候,我们会通知你该醒醒,起来操作了。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过度关注市场(反正有我们盯着)。
本周我们来看看基金一季报情况。
一季报披露了每只基金的基金份额和基金规模变动情况。我们来看看不同类型的基金在一季度的受欢迎程度如何。从大类来看,2025 年一季度基金份额和基金规模缩水较多的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份额和规模分别减少 4400 亿、4800 亿左右。货币基金的净值保持不变,所以基金份额和基金规模是一样的,都减少了 2800 亿左右。
由于债券基金里包含只投资债券的纯债基金,也包含将大部分仓位投资债券、少部分仓位投资中高风险资产(股票、可转债)等的其他债券基金,我们拆开来看,2025 年一季度规模减少更多的,其实是纯债基金。
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规模的缩水是意料之中。2025 年一季度债市出现小幅回调,纯债基金指数小幅下跌 0.28%。债市结束了两年的大幅上涨,出现下跌。虽然作为中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亏损幅度不大,但一方面大多数投资者对于该类资产的预期是不能亏。另一方面,一季度其他类型的基金相对于债券基金,有很多业绩不错、热度很高的产品,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债券基金成为投资者赎回的主要基金类型。
货币基金也是如此,货币基金既可以当作投资者的活钱,满足日常支出,也可以当作投资者在股票等中高风险表现不佳时,用于防御、等待机会出手时的备用金。当股市的市场情绪好转时,这类产品也会作为现金流,流向含有股权类的产品。
那么,2025 年一季度,哪些基金受到投资者的关注,规模出现大幅上涨呢?我们通过具体名单来举例说明。下面这张图是我们排除货币基金和纯债基金之外,结合基金份额增长和基金规模增长情况,给出的一季度规模增长靠前的基金名单。
从规模/份额增长的基金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指数基金规模增长明显,尤其是在一季度业绩表现突出的行业主题类的指数基金,不论是港股科技相关的产品,还是 AI 主题相关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品,热度都很高。行业主题类指数基金一向是个人投资者偏爱的指数产品,当市场中某一行业、某一主题、某一赛道有明显上涨、明显热度时,个人投资者容易快速入场。而国家队等机构投资者偏爱的大宽基指数,一季度规模反而变化不大。
这点在主动偏股基金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很多相对于沪深300都跑出了超额收益,原因是国内的主动偏股基金很多都是成长风格,再加上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港股,今年一季度表现还可以。但相对而言,主动偏股基金的份额反而整体下降了一些,只是相比于去年大幅赎回的情况来说,有所缓和。过去几年主动基金带来的伤害,还在还债之中。
主动偏股基金里规模增长明显的仍旧是一季度热门的主题型、赛道型基金。上图中,有两只主动偏股基金,分别是鹏华碳中和主题和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这两只基金一季度分别上涨 60% 和 52%,业绩大涨后,带来了规模暴涨。这两只基金在去年末的基金规模只有 10 多个亿,一个季度过去了,规模都来到了百亿以上。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为什么基金公司愿意发行这类产品,愿意给予这类的基金经理更多的话语权,是因为这类产品更容易带来规模的短期暴涨。短期暴涨后自然带来基金管理收入的增长。尤其是在现在指数基金费率如此之低、QDII 额度又受限的情况下,这类赛道型的主动偏股基金费率高,规模暴涨后带来的利益足够大。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只是等待一个风口而已。
对于在基金业绩大涨后追进去的投资者而言,在该类产品涨起来后才入场,大多没有享受到很高的收益,反而需要承受基金业绩短期大幅度上涨后,波动增大带来的后果。
相对而言,做好分散配置、具备慢慢增长能力的主动偏股基金,很难享受到这种规模暴涨带来的所谓好处。很多时候只能当作市场下跌时的防御资产被选择,一旦市场涨起来后,就很容易面临被抛弃的局面。这也是这类产品不论是从基金数量还是基金规模,都较少的原因。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市场足够大,每类投资者的选择不同,不同的基金经理选择走的道路不同,能不能坚定走下去,更多考验着每个人的认知和定力。
除了偏股型产品之外,一季度由于业绩增长很好带动规模大涨的还有黄金基金,黄金我们就不赘述了,大家对于黄金的上涨已然有所了解。
还有一类产品,并不是由于业绩大涨引发的规模暴涨,而是销售机构主动引导带来的规模增长。这类产品可以统称为「固收+」产品,虽然不喜欢这个称呼,但行业都这么叫,大家也好理解,我们权且这么称呼。
总之就是银行等一些销售渠道,面对一季度债券类资产下跌的情况,面对债券类资产收益下滑的预期,结合自己的客户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愿意去买入很多高风险的资产,于是乎,引导用户去买入一些「固收+」的产品。除了将大部分仓位投资在债券类资产上,还将少量仓位投资在A股、港股、黄金、可转债等风险资产上,让用户承担比债券类产品较高一些的风险,去获取可能的较高一些的收益。类似于稳钱账户的思路。
上面图表里的混合型 FOF、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都是一样的思路,区别在于大家将多少仓位放在高风险资产上,以及高风险资产具体可投资什么。这类「固收+」产品在一季度的规模增长很明显。
说了一季报里不同类型基金的规模变动情况,我们来看一季度基金在具体持仓上需要大家关注的地方:一季度偏股基金持有港股的仓位大幅提升。
上面图表里,我们能看到港股相关指数基金的规模大涨,这能带来基金投资港股的市值增长。除去指数基金,我们来看主动偏股基金持有港股的情况。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持有港股市值为 4654 亿元,相比于去年末,在主动偏股基金持有的所有股票总市值中的占比从 13% 提高到 16%。
由于一季报只公布了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我们从重仓股的视角来看。2025 年一季度末,主动偏股基金在重仓股方面持有港股的仓位从 14% 提高到 19%。
下面是兴业证券整理的,从 2016 年至今,主动偏股基金持有的重仓股中港股仓位的变化情况,红色的线的变化能看出来,主动偏股基金的港股仓位不断创出新高。
我们也可以从具体重仓股的视角得到验证。下面是所有主动偏股基金 2025 年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腾讯控股成为持股总市值第一名,超越了宁德时代。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中芯国际都在前十大之列。从持有基金数和持有基金公司家数,也能看出来,这些股票成为很多基金和基金公司的共性选择。
站在当下,过去港股被抛弃、被质疑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今年港股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我们常说股票回报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估值变化和股息收益。对于这些股票来说,有资金关注并大量买入是好事,有利于估值的增长。但接下来需要验证的就是企业盈利的增长是否符合预期,不然仍将是泡沫。热度更高的 AI、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赛道更是如此。
好啦,这周市场平淡,我们简单写了写,希望五一假期能平稳度过,我们节后见。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