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2小时前
那些攒钱攒到孤独的年轻人:她攒够100万后,买15元泡芙,哭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当代年轻人中盛行的攒钱现象。他们被称为“生活精算师”,通过精确计算每一笔花费,降低生活成本,以期获得安全感。然而,这种极端的攒钱方式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社交减少、消费欲望压抑,甚至典当了青春。文章通过林朵、阿远和小东等案例,揭示了年轻人在攒钱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迷茫和价值困惑,并呼吁他们重构健康的“生存公式”,平衡当下与未来,投资自我,让金钱真正成为通往自由的船票。

💰**“生活精算师”的生存实验**:年轻一代通过构建精密的生活算法,用最低成本维持日常生活,在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聚集着大量成员,分享极端省钱的生活方式,追求确定的安全感。

💔**攒钱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攒钱导致他们逐渐成为“生活绝缘体”,减少社交和娱乐,压抑消费欲望,甚至影响爱情关系,在攒钱的过程中,把对很多事物的热情和喜爱也一并省没了。

🤔**对攒钱目的的迷茫与反思**:年轻人开始反思攒钱的真正意义,他们发现即使攒够了目标金额,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反而陷入了越攒钱越焦虑的怪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典当了青春。

🌟**重构健康“生存公式”的建议**:文章建议年轻人要平衡当下与未来,为爱好和生活小确幸预留“额度”,投资技能提升和健康管理,降低对存款的绝对依赖,让金钱服务于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文 | NEXT趋势,作者 | 图图,编辑 | 方远

攒够人生第一个100万的女孩林朵,下班路上,终于忍不住走进甜品店。 

为了攒钱,毕业后她再没买过甜品。

那天她忍不住买了15块钱的泡芙。 回家路上,她提着盒子,哭了。

 她是浩荡攒钱大军中的一员,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在尝试3000元过一个月,2000元过一个月,甚至500元过一个月。 

他们被封为“生活精算师”,然而真相更像是一群年轻人,在都市丛林中,进行严苛的生存实验 

他们精确记录每一笔花费,他们用最低成本维持必要的生存,用延迟满足的理论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直至生活被数字圈禁。

 最后,他们把自己逼到荒岛之上,并自我疑惑:攒钱究竟在积累财富,还是在典当青春? 

01 生活“精算师”  

早上7点,在大部分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领还沉浸在睡梦之中时,林朵已经起床了。

她今年29岁,毕业后加入了西安的一家央企,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但依旧选择拼命攒钱。 

她用20块钱的国产洗面奶和30块一罐的青蛙王子面霜快速洗漱完,走进合租屋的公共厨房准备早餐。 

1071公里外的北京,同龄人阿远吃完早餐后也准备出门。

如果出门太迟,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就会被抢光,要走很远才能碰到第二个单车停放点。 

其实,他离公司不算近,但他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去上班,毕竟三天的地铁出行费,就能办一张不限次数的骑行月卡。 

只有偶尔下雨或者天气不好,他才会坐地铁,或者更奢侈一点,叫个拼车,和三个陌生人挤在一起。 

 中午12点,北京的高层写字楼,00后小东独自一人享用着从家中带来的午餐,而同事们则默契地不再邀请一同外出用餐。 

下班后,他更愿自己做饭。

晚上9点,小东穿好衣服步行2公里,赶到家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只为能低价购买打折时蔬和水果。 

晚上10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阿远,打开桌面上的节能台灯,仔细核对每一笔支出,将它们一一填入那张精心设计的Excel表格中。

985院校培养的思辨能力,被他悉数倾注账单里 

他们是当代年轻人中的生活精算师,通过构建精密的生活算法用最低称为维持日常生活。 

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聚集着65员,他们分享500元怎么生活一个月;苹果手机排行第一的某记账APP数据显示,已经有200万的下载量。

 年轻一代不再透支未来而是选择囤积安全感

他们关闭花呗和各个软件上的月付;把洗衣液换成洗衣粉;一日三餐做饭解决;聚会婚礼能推就推…… 

小红书上25岁,攒到人生第一个50万”,“我觉得我的省钱方法是最好的”,“攒够300万就退休”各式各样的攒钱帖层出不穷。

 攒钱似乎成为了年轻人中兴起的新风尚,他们尝试着在不确定的变动世界里,给自己一份确定的安全感。

但这一切似乎逐渐走向疯狂。

02 他们正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  

林朵其实已经攒够人生第一个100万,毕业后,用了7年的时间。

然而,她在小红书发帖:攒钱到了100万,为什么我越来越焦虑了? 

他的小红书主页,全部都是薅羊毛和省钱攻略。

林朵说“最开始攒钱的是为将来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攒钱一开始确实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靠“省”存下不少钱,但在这个过程中,把对很多事物的热情和喜爱也一并省没了。 

渐渐的,因为舍不得花钱,她不再和朋友聚会,不再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我几乎斩断了我生活中除生存以外的所有支出。”

 林朵回想起去年秋天,在下班路上,她被一家甜品店的香气绊住了脚步。萧瑟秋日里甜蜜温暖的味道让她忍不住走了进去,这是她工作后,第一次步入甜品店。

 她时隔许久,用15块钱为自己生活以外的东西买单,但甜蜜似乎没有蔓延到她的心底,“我提着那盒泡芙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哭了,觉得自己又在乱花钱。” 

 这种对消费欲望的自我压抑,正让她逐渐成为生活绝缘体

林朵说,因为自己的低物欲生活方式,亲友都开玩笑叫她 守财奴,虽然知道是玩笑话,但心里还是不好受。 

攒钱攒到最后,连社交和爱情都割舍了。 

同事喊她下午一起点奶茶,被她拒绝了,为了省钱,她宁愿喝茶水间的免费咖啡。 

她会因为花钱的问题和身边亲近的人争吵,计划好的旅行也会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放弃,相恋一年的男友也因金钱观念不同和她分手 

“他给我买了一束花,我觉得很生气,因为这是在浪费钱。”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百十块的礼物对于林朵来说宛如千斤重,“分手以后,他看心理医生 

00后小东同样觉得自己不开心。 

攒钱的第3年,他突然陷入了迷茫。

每到深夜,他看着存款的数字开始反复问自己:攒钱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做,值得吗? 

大学时期的小东,是个爱到处旅游、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他还记得大二那年,月初父母刚发了生活费,他就联合舍友跑到西藏穷游。

那时候他在心里想,等以后赚到了钱,就可以天南海北的到处游玩了。 

现在,他还是会出去旅游,但是出行住宿选择青旅,绿皮火车,旅游地的特色体验因价钱而放弃。旅游好像只剩下了疲惫与算计,而最初幻想的美好生活却越来越远

 阿远的心理负担更重。他是大厂员工,但生活如困怪圈。

长时间的低物欲生活让他陷入迷茫,发文问“攒钱所追求的更好的生活的标准和意义在哪里?” 评论区网友提醒他“这是抑郁的前兆,你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长此以往会陷入虚无主义”

03 被典当的青春 

当攒钱带来的满足感退潮,年轻人的生存悖论愈发清晰:他们用青春兑换的安全感,正反过来吞噬青春本身。

深夜的小红书,总飘荡着相似的迷茫:存到XX万就退休的承诺如同海市蜃楼,存款每增加10万,安全线就自动上浮20万。 

小东在帖子中写道:以为存够50万就能喘口气,现在觉得100万都不够打底。 

他们用缩小生存空间来换取存款余额,却在精打细算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陷入了越攒钱,越焦虑的怪圈。 

现在的年轻一代,每个人只有宏大攒钱目标,却缺乏具体计划攒下的这笔钱,到底要用在哪里? 抵抗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就会导致永远不够的恐慌。 

同时,社交媒体渲染的成功标准让人陷入追赶的疲惫。

社交软件上轻松攒到100万、300万的例子层出不穷,永远有更高的数字。 但是,有些东西终究无法被数字计算。

存款数字能带来暂时的安全感,却再也买不回20岁该有的温度。 

那些攒钱放弃娱乐、社交,长期压抑中让人产生剥夺感,开始怀疑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 

同时,存款越多,年轻人反而越担心失业、疾病等意外消耗积蓄,这些进一步放大了对未知的焦虑。 

如果设定了具体目标,但每个月不能达到预期存款数,就会陷入更深的焦虑和自责之中。 

或许这个困局终将被破开,就像小东把手机屏保换成了西藏冈仁波齐神山脚下的星空——那是大学旅行时拍的照片,存款账户里曾短暂消失过1000元,却永远留下了整片银河的光彩 在这场被异化的攒钱浪潮中,当代精算师们应该开始尝试重构健康的生存公式”。 

林朵尝试对抗“花钱就心疼”的生理现象,给每月预留额度,用于享受爱好或小确幸,平衡当下与未来。 

小东开始把旅行计划提上日程,他的存款“应该优先为人生体验付费”。 

同时,年轻人要学会投资技能提升、健康管理,用自我提升抵抗风险,降低对存款的绝对依赖。 

存款数字本应是通往自由的船票,不应该在浪潮中异化成目的本身。 

金钱只是数字和符号,但生命的体验无法被量化。

如果花费一些金钱能让你切实地感受到快乐,那么可能此时你的内心比千万富翁更丰盈 

后来,林朵终于坦然的走进甜品店,“从今天起,我要把快乐和幸福放在第一位,存钱放在第二位!” (文中所涉人物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攒钱 年轻人 消费观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相关文章